摘要:鞍山作為遼寧的幾何中心和交通樞紐,應充分發揮鞍山多方面的優勢,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政府應主導、高校應推動、社會應參與,共同推進來鞍留學生教育,做大做強鞍山留學生教育事業。
關鍵詞:一帶一路;留學生教育;策略
一、“一帶一路”政策為開辟來鞍留學市場創造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共有66個國家,是開辟來鞍留學市場的巨大空間,《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藍皮書近日發布,報告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明顯增加。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來華留學生增長幅度超過10%,生源排名前15名的來源國中,泰國、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均位于“一帶一路”沿線。[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來華留學生源增長的發力點,“推進來鞍留學生教育事業,應在鞏固原有留學生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鞍留學市場,鞍山留學生教育事業應搭上“一帶一路”這趟歷史性的快車,政府、高校、社會共同推進來鞍留學生教育事業。
二、推進來鞍留學生教育事業的優勢
(一)地緣優勢
鞍山位于遼寧中南部,地處環渤海經濟區腹地,遼東半島中部,是沈大黃金經濟帶的重要支點,是遼寧中部城市群與遼東半島開放區的重要連接帶,交通便利,具有發展來鞍留學事業的天然優勢。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打開了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交通和能源通道,我市經濟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型,遼寧經濟已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必將帶動鞍山來華留學教育進入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時期。
(二)自然人文優勢
我市具有“千山、溫泉、岫玉、鋼鐵”等獨特自然資源優勢,高蹺、皮影、剪紙等民間藝術,有鞍山評書、大鼓、寺廟音樂、單鼓、民間鼓樂、喇叭戲等歷史悠久的文化項目,有千山文化旅游、萬水河文化旅游和海城顓頊城文化旅游等產業帶,還有千山生態旅游觀光區、湯崗子溫泉休閑度假區、鐵東商貿,打造岫巖玉文化產業基地、臺安手工藝制品出口加工基地、海城民間文化傳習基地、千山實景演出基地、臺安影視基地、藝術培訓基地等,這對來鞍留學生都有較大的吸引力,留學生會因為對中國文化的某個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而產生很大的成就感,進而有更強的動力來鞍學習。因此鞍山的歷史文化是吸引大批留學生的重要優勢。
(三)語言、消費優勢
鞍山處于北方,普通話環境較好,發音標準,而且是遼寧省內中等發展的城市,日常生活、住房、學習費用遠遠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也比省內沈陽、大連要低得多。對一些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人數較多的漢語學習者有較高的吸引力。而且據統計,有超過一半的人會首先考慮的是普通話環境,其次是學費、住宿費和生活等費用,第三才會考慮學校的名氣,所以即使我市不像沈陽大連有211或985的高校,由于我市普通話環境相對較好、生活費用相對較低,在招收留學生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
三、推進來鞍留學生教育策略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下,鞍山作為遼寧的重要城市,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機遇,政府、高校、社會方面應積極采取措施,有力地參與國際留學生市場的競爭,推進來鞍留學生教育事業。
(一)政府層面
抓住“一帶一路”政策的契機,政府應加強戰略規劃對接和政策磋商,積極簽署雙邊、多邊和次區域教育合作框架協議,打造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術交流平臺,構建與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體系;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與韓國京畿道、日本尼崎市等國外友好城市的關系,通過邀請國外友好城市市政府、友好團體或友好人士給我市高校輸送、推薦留學生;通過市外經委、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招收外商及其家屬子女學習漢語;抓住一些來訪或者順訪的國外團組,大力宣傳鞍山、宣傳鞍山高校、宣傳鞍山來華留學教育;政府可制定吸引留學生來鞍留學的政策,給予一定的獎勵和優惠。
(二)高校層面
鞍山高校應立足自身發展戰略并借助遼寧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的機會,多出國實地考察,與沿線各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拓展與國際友校間語言學習交換,聯合培養、相互培養高層次語言人才項目。多方面開辟留學生招生渠道,通過本校畢業留學生、國外校友、國外友好人士、本校外籍教師、國外進修教師招收留學生;與國外當地知名出國留學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借助駐外機構以及派遣服務機構招生,進一步擴大招生和辦學規模。就目前我市留學生培養內外環境分析,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方面進一步探索人才培養途徑;打造特色優勢學科品牌,建立如語言、醫科、商科、工科聯合培養的共贏合作模式;需求量較大的本科專業實行雙語、全英文教學,使留學生培養更符合國際化辦學理念和社會發展。管理方面管理,調整國際學生與國內學生住宿分離政策,推進留學生跨文化融合工作;加強留學生的自主化管理,發揮留學生自治能力。
(三)社會層面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可以借助企業海外并購、海外建廠及海外產業鏈延伸等計劃,為招收來鞍留學生在國際社會中積累廣泛的人脈;探索高校和企業多種合作方式,為留學生提供見習、實習、就業的機會,廣泛與我市縣域經濟園區、產業承接區、會展業、旅游產業以及專業市場集群(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臺箱包城、中國北方水暖城等)搞好留學生的文化實踐活動安排;企業也可以設立獎學金,資助成績優秀的留學生。非盈利的社會性留學生支援機構,可為留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社會實踐、就業指導、維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積極吸收外國留學生參與市運動會、各種展賣會等志愿者組織,運用他們的文化語言優勢,幫助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圈,提高語言能力。總之,全鞍山共同努力,為來鞍留學生營造良好的留學環境,共同推進鞍山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市積極采取各種策略,必將極大地拓展留學生教育的發展空間,進一步促進我市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注釋:
①《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藍皮書,中國搜狐網
參考文獻:
[1]鄭向榮.制約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因素探析[J].教育導刊,2005(2).
[2]施建軍.加強國際文化和學術的溝通與交流[N].中國教育報,2011-12-28(8).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7年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是:as20173052。
作者簡介:辛亞君(1980—)女,漢族,遼寧鞍山人,碩士,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