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居民等通過構建合作關系,共同管理社會事務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和手段。創新社會治理就是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的互動與合作。創新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理念創新、體制創新、方式創新等幾個方面。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樹立社會治理新理念,社會治理要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必須建立社會治理新體制,實現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必須創新和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智能化、法治化、專業化水平;必須加強配套社會建設,同民生建設一起放在社會建設的總體框架之下協同推進。
關鍵詞:社會治理;創新;社會協同;公眾參與
治理能力已經成為一個衡量現代國家的重要話語,“良政”還是“劣政”的范式已經得到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中國政府開始嘗試用“治理”的理念來看待和解釋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問題始于2001年黨的十六大。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皣抑卫淼默F代化”的提出是中國政治發展戰略思維的又一次重大發展。中國的國家治理包含三條路徑:治黨、治政、治民。治民,即社會治理,走的是一條放松管制、還權于民的路子,釋放社會活力、讓社會活起來。
一、社會治理的內涵
(一)基本涵義
我國的社會治理可以概括為政府、社會、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居民個人等通過構建平等的合作關系,依法管理社會活動以及社會事務的過程。
社會治理是一個社會化的活動。首先,治理主體社會化。除了黨和政府,社會性的主體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參與力量。其次,治理對象社會化。社會治理治什么?治理的是社會活動和社會事務,包括社會安全、社會關系、社會組織、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最后,治理方式社會化。社會治理思維要求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共治,必須徹底摒棄以往傳統社會管理體制的行政管控手段,為各社會主體提供參與的機會與平臺,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二)社會治理的任務
當前階段,我國總體形勢可以概括為政治總體保持穩定,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社會問題多發、突發、頻發。轉型期,我國社會領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社會治理也面臨一系列新任務、新挑戰,同時這也對社會治理能力、社會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社會治理最緊迫、最亟待解決的任務包括:處理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和保障公共安全。
1.處理社會問題
當前社會治理面臨的社會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盼集中在就業、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和社會保障五大民生板塊,具體體現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由于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社會發展的不充分,導致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建設發展的短板。
2.化解社會矛盾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燃點低、觸點多,社會矛盾多發、高發。從目前來看,我國社會矛盾多是由各社會主體之間在利益問題上發生摩擦、沖突甚至對立而引發。比如,勞資糾紛、醫患糾紛、提地拆遷補償、市容市貌管理、非法集資等等。社會矛盾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群體性事件,嚴重危害社會安全,損害社會和諧,嚴重的還會引發政府治理危機,降低政府公信力。因此,化解社會矛盾,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成為現階段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任務。
3.保障公共安全
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社會安定有序,是最傳統的治理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安定有序。”
現代社會的發展賦予公共安全更加復雜、更加豐富的內容。因此,新時期的社會治理要求建立一套功能更加齊全、范圍更加廣泛、反應更加靈敏的新型立體化公共安全體系,涵蓋社會治安、應急管理和國家安全的方方面面?,F代公共安全體系包含四部曲:日常的社會治安管理,包括刑事犯罪、火災消防、交通管理等方面;社會保障,涵蓋生老病死、事業傷殘等方面;突發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方面,要求建立健全應急處理機制,做好應急管理;國家安全。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社會治理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使得社會治理任務也表現出O2O的新特點,即線下連接線上,網絡社會連接現實社會??傊?,新時期,社會治理任務更加復雜,相互交織,給現代社會治理者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
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點
(一)創新社會治理理念
穩定是硬道理,發展也是硬道理,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穩定與發展的和諧統一是一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個良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一個良治的社會中最起碼具備兩條基本標準,一個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擁有發展能力、發展機會、發展平臺,整個社會生機勃勃,充滿發展活力;一條是社會應具備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規則來平衡各社會成員差異化的利益沖突,也就是需要有秩序??傊?,社會治理要達到秩序與活力、穩定與發展的和諧統一。
樹立社會治理新理念,就是要正確認識秩序與活力、穩定與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發展是穩定中的發展,穩定是發展中的穩定,在螺旋上升中共同進步。過分重視穩定,發展就失去了活力、動力;只強調發展,則會損害社會公平,影響社會穩定。
(二)體制創新:多元主體協同共治
創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必須要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社會治理新體制包含五句話: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大眾參與和法治保障。
1.堅持黨的領導地位endprint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必須要把這一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把社會治理的各項工作納入到這一軌道上來。
在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社會治理新體制中,各參與主體地位平等,各自分工,各擔其職,但有主有次,并不是齊步走。必須堅持黨委領導地位,這一角色是任何社會組織、人民團體無法替代的。
2.堅持政府負責
創新社會治理,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要求政府調整角色、轉變職能、優化變革治理方式手段。必須由以往“為民做主”和“替民做主”的官本位思想轉變為“讓民做主”的民本位思想,使以往“自以為為民做主”的“公共政策”能夠真正的體現人民意志、人民需求。政府要本著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為不同的社會群體、社會力量參與政治、表達訴求提供“公共平臺”,允許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真正實現社會治理“社會”治。
3.社會發揮協同作用
創新社會治理,要實現社會治理“社會”治。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實現社會治理社會化,首先要實現社會治理主體的社會化。創新社會治理,不能僅僅把黨和政府看作主體。除了黨和政府,社會組織、人民團體、人民群眾都應該納入到社會治理中來。在治理過程中,各主體地位平等、合理分工,協同共治。
4.擴大大眾參與
大眾參與是創新社會治理、實現基層自治的現實基礎。任何形式的政治都不可能只存在自上而下的單條軌道,上下通達、雙軌并行,才能導向良政。雙軌通達,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鶎尤缤粋€中繼站,是政治與治理的樞紐,自上而下的一軌在于把握民情、聽取民意、吸取民智,自下而上的一軌在于了解民情、聚合民意、激發民智。渠道暢通,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實現自治。因此,創新社會治理中,應該保障大眾參與的渠道暢通,只有制度化的保障才能充分調動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引導公眾有序的參與社會治理。
(三)加強配套社會建設
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同民生建設一起放回到社會建設的總體框架中協同推進才能收到效果。否則,所謂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都無從談起。
1.發展社會事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的改善一方面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另一方面要注重配套社會政策的完善。配套的社會政策包括完善社會保障工作,“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健全社會關愛服務體系,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突出社會公平正義,突出可持續性;教育方面,提高教育質量,平衡教育資源;就業方面,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地區差距;深化醫療衛生改革,繼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調整人口政策,優化人口結構;完善城鄉社區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2.優化社會結構,重塑社會公平
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一個橄欖形的社會結構,這就要求壯大中間階層。社會結構失衡是目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平衡發展的一大因素。社會結構失衡直接導致社會分層,造成階層固化、資源固化,資源流動不通暢。要想擴大中間階層比例,必須要暢通流動渠道,重塑社會公平。十八大以來,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著重三個方面: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新時期仍然要堅持這三個公平不動搖,尤其突出機會公平。
3.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還需要加強社會規范、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社會治理基礎制度主要包括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相關實名登記制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社會心理服務和疏導機制以及公共危機干預機制。
三、創新社會治理的關鍵
(一)政府治理:有限且有效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真知灼見就在于,對于治理者而言,首先要治,不治,社會就會混亂無序、一盤散沙;其次,要善治,不能亂治,政府不能利用手中的公權力過分干預。一方面,維持社會秩序,政府必須發揮作用,但同時為了防止權力濫用、抑制社會活力,政府又必須把自身作為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這就是要求有限并且有效。對于很多國家來說,改革最好的路徑就是在縮減職能范圍的同時提高國家力量的強度。
有限的政府才能是有效的政府。建立有限的政府,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自身的建設與改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釋放社會的活力,發揮社會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居民自治精神,激活社會力量。
(二)社會協同:正確處理政社關系
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組“既緊張又和諧”的矛盾統一體,一個強權高壓的政府往往對應著一個發育不良的社會。創新社會治理是一項“雙邊進程”:一方面政府改革,建立有限并且有效的平臺型政府;另一方面社會改革,打造良性自治、充滿活力、有序運轉的社會。一個好的社會治理依賴于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的協調配合。創社會治理中,必須把握好政社關系,需要注意三點。
第一,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政社可以分開,但不能一分了之,黨要及時進入。要加強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將群眾路線融入到社會組織的建設與發展之中。
第二,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步伐。事業單位是我國公共服務的主要指南針,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受體制影響,普遍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病。創新社會治理要求事業單位破除體制障礙,強化公益性,推進政社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
第三,加快人民團體改革。在過去的歷史中,人民團體在聯系群眾方面發揮了很大的橋梁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卻積累了一些弊病,比如四化傾向: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或者精英化、娛樂化。要去掉這“四化”,必須要破除體制障礙,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前形勢發展需要,更好代表群眾利益、反映群眾訴求。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是新時代黨和政府在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創新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理念創新、體制創新、方式創新和配套社會建設必須同步推進。
參考文獻:
[1]吳敬璉.以史為鑒,防止各種極端思潮撕裂社會[J].江淮文史,2012,(3).
[2]燕繼榮.中國的社會自治,中國治理評論,2012(1).
[3]李強.“被動社會”如何變為“能動社會”[J].人民論壇,2011,(4)(上).
[4]張小勁,于曉紅.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六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福山.國家構建—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金迪(1988-6)女,河南商丘人,中共商丘市委黨校,碩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