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輝
摘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深層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真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學生;活力
數學教學是“通過數學的教育”,按新課程理念,就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構建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呢?
一、提升教學理念,確立主體地位——課堂活力的基礎
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這也就是要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關系,樹立“全人”的理念。
試想如果教師心中沒有學生,沒有“教學生一天,想他們一生”的理念,怎會有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設計,怎會主動追求有效教學的動態生成,怎會為學生一生的發展著想呢?更新觀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們深入研究促進學生有效發展的策略,從而激發、培養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意識與能力”。
二、重塑師生關系,喚醒主體意識——課堂活力的前提
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發表的意見、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
試想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的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作用于課堂教學,怎能會有動態生成?
因此,動態生成得以表現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要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并努力地將它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三、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課堂活力的保證
追求教學的動態生成,并不是不要預設,而是應該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設計彈性方案,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給學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構的空間。筆者在教學時常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設計一些新穎巧妙的互換方案,提高學生的興趣。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有知識目標,更重要的是還要預設學生在這節課可能達到的目標;其次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它可以包括教學過程中教師活動、相應的學生活動、組織活動的形式、活動期望效果的假設、師生互動方式及產生的預想目標。在此基礎上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
筆者教學時一般從三方面設計學案1.本節課設計的學生問題;2.練習鞏固,目標達成;3.本節課的收獲與體會。
四、駕馭實施過程,培養自主能力——課堂活力的關鍵
設計得再完美的教學預案,如果沒有實踐的支撐,那也是“固化”的,是一堆“死”的符號。如何使教學預案“鮮活”起來,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使其成為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媒介。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生成中,真正溶入于互動的課堂。要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涌現動態信息,把握動態生成的切入點,靈活駕馭教學過程,真正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情感融合的“動態”過程。
例如,筆者在“對數”一節的教學中,由研究lg2+lg5=1,探究log142與哪個對數的和為1進行拓展遷移。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此題難度較大,把問題慢慢引向對數的運算法則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對數的運算法則。學生自己合作探究,發現問題的實質:同底數對數的和等于真數積的對數,從而解決問題。
這種做法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課上小組學生井然有序,婉然一個個小“老師”,把問題從分析到講解都落實到了每個組員頭上。看著學生們敢說了,敢講了,筆者也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來,使學生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高。
本節課,筆者認為最大的亮點在學生能真正設計自己的問題串,并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通過反思,筆者進一步認識到活力課堂應該是多元化的課堂、資源整合的課堂、活而不亂的課堂、充滿激情的課堂。
五、設計導入,激發學生興趣——課堂活力的開端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堂課的開始,學生普遍存在一種對未知的渴望,這種渴望情緒既強烈又短暫,教師應抓住這一良好契機,設法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感受到數學課的樂趣,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函數第一課時,是這樣引入的:今天周一,大家知道7天后星期幾呀?大家齊口答:周一,我說14天后呢?大家仍然答周一,我又說7天前呢...…于是我緊接著問:這是一種什么現象呢?大家說周而復始的現象。我說:好!這也即是生活中有趣的周期現象,還比如漲潮現象、地球的自傳和公轉等都是生活中具有周期的現象,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與周期性有關的一種函數:三角函數……。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就這樣被調動起來,學生輕松地進入學習中去。
精心設計導入,在教學中既能起到組織教學、激發興趣、啟迪思維的作用,同時,它也能促使學生以旺盛的精力、積極的態度主動探索,實現由“要我學數學”到“我要學數學”,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負擔和壓力,使學生愉快地學會認識數學、學會應用數學、學會創造數學。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教學是他們生命歷程的組成部分,理應充滿活力。正如鐘啟泉說的那樣:“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余竹平.中等數學教學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