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婷
冷冉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的“情·知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應當是“認知與情感辨證統一的過程”,“情·知教學”理論的提出推翻了傳統教學中將非智力因素中的興趣、信心視作認知教學的輔助手段,從而將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升到與智力因素并行的軌道中來。這就使得學生學習過程成為人的認知能力與情性狀態的互動過程。這一理念與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和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與當前課程改革的理念同樣具有高度一致性。為使“情·知教學”理論切實落實到語文教學中來,近期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在“情·知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如何貫徹落實“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已達到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目的。
一、重朗讀訓練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閱瀆教學應以讀為本。長崔巒先生就曾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一)強化朗讀的期待
“不同的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讀法是可以不同的。像老師這樣性格豪爽的同學可以這樣亮開嗓門比較激昂地讀(示范),性格內向的學生可以這樣輕輕地比較深沉地讀(又示范)。只要把感情表達出來,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請大家自由讀。”特級教師竇桂梅是這樣指導學生朗讀《葡萄溝》中描寫秋天美景的那個自然段的。這種釋放個性的指導強化了學生朗讀的期待,滿足了他們創新性朗讀的需要,學生自然讀得興味盎然,眉飛色舞。
(二)注重朗讀形式選擇多元化
指名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能把課堂裝點得異彩紛呈,能夠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證明: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三)優化朗讀的評價
課堂中的朗讀評價實質就是促進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過程,朗讀既是目標,也是方法,所以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幫助學生讀出文章意境,讀出情味。
朗讀評價除了體現激勵性,更要體現指導性。以《匆匆》的朗讀指導為例:“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教師指導時先整體把握文章的基調,通過學習學生們明確了文段中彌漫著的無奈和留戀,朗讀時應是低沉憂傷的。然后再通過重音、停頓、語速等來對學生做具體的指導。一番訓練下來之后,學生們的閱讀表現力提高很大。
二、重讀寫結合
(一)為寫好作文而進行的閱讀教學
寫作能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產生創造性閱讀結果。為寫好作文而進行的閱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把文章的精彩詞語、所運用的寫作技巧、風格等融入到自己的寫作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吸收文本中語言與精神營養的同時,富有靈性的奇思妙想就會即時產生。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民風民俗。為給習作打好基礎,在教授《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時,我著重對文章寫作手法做了詳細的滲透分析。比如:課文是怎樣寫得詳略得當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作者的主要視角在哪?……在這樣有針對性的分析后,我欣然發現學生們在習作時不在茫然無措,效率很高。
(二)與改寫、縮寫、續寫、仿寫、擴寫等訓練相結合的閱讀教學
改寫、縮寫、續寫是作文常規訓練項目之一,在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縮寫或續寫時,其思維的概括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經常進行這些訓練。如在學習《桂林山水》時,課文中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教師相機安排學生仿寫,有學生答道:“家鄉的小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河底的鵝卵石;家鄉的小溪流的真急啊,急得旋起了無數的漩渦;家鄉的小溪真甜啊,甜得悠悠地鉆進人們心里,滋養著人們的心田。”這樣的訓練不僅進一步促進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及情感的理解。
三、重想象創新
(一)課題處想象,激起閱讀興趣。
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想象時,要注意調動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種期待,這樣能能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好的閱讀習慣。
如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某教師在揭示課題時,做了這樣的引導:從課題來看,課文可能會寫一些什么內容?同學們圍繞課題思考了一會兒,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在恰到好處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再讀課文,觀看視聽課件,這樣學生們精神格外集中,課堂氛圍也很活躍。
(二)空白處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選入語文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有些文章出于需要,往往對某些次要內容寫得十分簡略,有的地方甚至省略不寫。如果引導學生恰到好處地對這樣的空白處進行填補,這將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如《黃山奇石》一文中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力,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三)結尾處想象,張揚閱讀個性。
有的文章,故事情節比較強,讀完之后往往意猶未盡,在這時,正是引導學生根據情節展開想象的好時機。我聽過這樣一節課:教師在教授《赤壁之戰》一課后,設計了這樣兩個想象題:①赤壁之戰后,周瑜在慶功宴上會如何發言?②曹操會怎樣總結這次戰敗的教訓?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教室里熱鬧起來了,各小組紛紛討論,發言踴躍。同學們富有個性的發言,讓在場的老師紛紛稱贊。
重朗讀訓練、重讀寫結合、重想象創新,我相信語文教學中教師如能切實貫徹這幾點策略,我們的語文課堂會更活躍、更具吸引力同時也更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