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聰
摘要: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業經濟與農業金融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隨著市場經濟改革,農業經濟與農業金融的關系變得更加敏感,通過分析,得出了農村金融發展促進了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繁榮又為農村金融提供了業務需求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村金融;經濟發展
一、引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支持。在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動下,我國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并成為了當下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整體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我國農村經濟體系的帶動下,農村金融關系逐漸成型,并迅速發展成為當下農村社會經濟系統中的支撐部分,強化農村金融有利于解決農業發展、農村進步等問題。因此,需要對當下日益發展的農村經濟體系與農村金融關系進行詳細的梳理與歸納,以確保未來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在平穩中持續發展。
二、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轉變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多元化已成為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阻力。共同富裕是我黨經過科學論證的發展理念,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總體的消費水平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許多城市資源缺乏投資機會與條件。這個現象一部分是由于目前我國采用的市場化經濟體制性質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我國國情特殊化體現出的現狀。因此,實現我國的共同富裕,提高經濟資源最大化配置,消除城鄉二元化構造,是當下保證我國經濟體系全面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自我國開展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以來,農業經濟便成為了市場經濟改革的重點內容。在改革進程中,農村區域的經濟規劃是全面提升城市經濟的重要工作。在工作落實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引入城市資金,開展相應的農村經濟項目以達到全面提升城市經濟的目的。農村經濟體系在城市資金的注入下,也衍生出了相應的農村金融體系。
三、農村金融系統的出現與發展
農村金融體系的出現開始于農村經濟體系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大量城市資金的注入與先進技術的出現,為農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至為關鍵的先天條件。在政府開展工作下,農村經濟體系中包含的相關產業開始發展,并逐漸成為了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城鎮化的建設是其最大的支持者與受益者。農村金融的運行模式區別于城市金融的運行模式,基于農村區域的整體規模,金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顯的區域內部性。隨著農村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這個金融體系也逐漸變得穩固。在目前的農村產業結構中,大多數是以生產行業為主要產業類型,而這種規模中的金融系統對于市場經濟特性非常敏感。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村金融體系是世界金融體系的區域性成品,在這些關系的影響下,農村金融系統也變得尤為脆弱。在世界金融系統的不斷變化下,過分依賴以制造行業為主的農村金融系統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因此,為了保證我國農村經濟體系的健康發展,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根據區域性金融體系相關自身特點,提出預防風險的方案。
四、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關系理論分析
好的金融政策可以為當地帶來資本投資,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總體上儲蓄水平大于消費水平,金融機構可以將吸收的存款轉化為貸款,推動農村地區的資本性投入,而資本投入是農村地區各項經濟活動的直接經濟來源。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完善,農村金融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是阻礙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農村經濟體系與農村金融的關系在較淺的層析上可以理解為一個附屬關系,即農村金融體系附屬于農村經濟體系。當農村經濟系統發展較完善,區域資本相對富裕的時候,金融產品才會隨之出現,來服務于農村經濟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從深層次剖析,農村經濟體系與金融體系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當農村經濟發展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出現了農村金融服務,而農村金融體系在強化農村區域之間資金的流動與使用的過程中也持續完善了農村經濟體系。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在不同的分析中,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都表現為一種較為穩定的、均衡的關系。這說明: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農村經濟發展既得益于農村金融的發展,也反作用于農村金融,并起到正面推進作用。農村金融機構吸收農民存款并將其轉化為資本的方式是經濟增長的資金來源。反過來,農村經濟增長也可以擴大市場需求,增加農業利潤,刺激農民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最終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
但是,農村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并不樂觀,存在如下幾點問題: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問題。農村金融機構在數量上不能全部覆蓋農村地區,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仍然存在,在質量上不能對農業經濟起到推動作用。
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問題。中國農業經濟仍處于傳統模式,專業化和產業化程度低,存在交易成本高和交易風險大的問題,且投資回報率低。農村金融機構在吸收了農民存款之后并沒有轉向農業及相關產業的投資,而是趨向于工業或其他高收益行業,這本質上導致了農村金融資源的流失。
三是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規模小。由于政策原因,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具有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農業合作機構占據了大多數的農村金融市場份額,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但這些機構雖然在數量上比較可觀,但在資金實力和經營條件上,農村金融機構仍不具備較大的競爭力。貸款份額并不能和國有銀行抗衡,真正能投放到農村農業上的資金少之又少,使農業發展仍舊經常陷人資金短缺的困境。
對于推進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是國家相關部門出臺資金流動指導性政策。給予農村金融機構更多優惠政策,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將更多的資金投放到農業生產經營中,提高農村存款轉化為資本的比率;
二是引人競爭機制,改變農業合作機構一家獨大的局面。降低農業金融的市場準人門檻,在合適的地區鼓勵私人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很多地區的個人融資渠道已趨于完善,這不失為農業融資的一個來源。同時個人金融機構的介入也能起到調節市場的作用;
三是促進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農村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夠通暢,缺乏相關的技術指導。農村合作組織可以提高個體貸款的授信額度及貸款可得性。
參考文獻:
[1]齊英.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探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4(5):796-798.
[2]海新權,楊林娟.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一以甘肅省為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