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紫陌
“不錯老師”的漢子故事
○ 鳳紫陌
用了這么多年的漢字,你知道“感冒”的“冒”怎么寫、“別用‘我’打我”是什么意思嗎?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這些年我們用錯的漢字》這本書里找到答案。2017年7月,該書經中華書局首印10000冊,上市三天就發售一空。該書作者程玉合,是一位“不太正經”的語文老師,他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告訴大家,漢字其實很好玩,語文也很好玩。
今年48歲的程玉合,出生于山東德州,是北京中關村中學的語文老師。
2006年,程玉合就在論壇發表文章,當時,他寫了一篇文章叫《網絡聊天的秘密》,但發出來很快就沉下去了。他立馬把題目改成《其實裸聊也沒啥》,點擊率成功升至70萬,由此他頓悟:網上發文得研究大眾閱讀心理。他寫的很多博客文章幽默、風趣,博客的訪問量達到近50萬。程玉合想:“如果把我的學生寫到博客里,把學生的文章發到博客里,是不是很有意思?”于是,他注冊了“老程語文茶館”的博客。
程玉合的班里有個學生也姓程,程玉合就稱呼她小程。他把寫小程的文章發到博客,小程特別興奮。其他同學都圍著程玉合:“老師,你也寫寫我嘛……”程玉合在這樣的要求里體會到了歡樂。
小李是個膽小的姑娘,每次“不小心”被提問,她總是還沒站起來就臉通紅,回答問題的聲音也特別小。程玉合開玩笑說她像小貓。他把小李寫到了博客里,并在文章的最后引用童話《丑小鴨》最后兩句話鼓勵她:太陽照得很溫暖,很愉快。它扇動翅膀,伸直細長的頸項,從內心里發出一個快樂的聲音:“當我還是一只丑小鴨的時候,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的幸福!”第二天,上語文課時,小李居然高高地舉起了手,能有這樣立竿見影的效果,程玉合很欣慰。以前小李寫的字很亂,程玉合布置了一個作文比賽的題目之后,小李主動寫了篇文章上交,字跡很工整。看到小李慢慢地改變,程玉合很激動。
從山東德州一所中學到北京讀研,研究生畢業后,程玉合又回到中學課堂。2007年,程玉合到中關村中學教書。程玉合仍然喜歡寫自己的學生,喜歡把學生的文章發在“老程語文茶館”里,有十幾位學生的文章還被報刊選用。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寫作熱情。“老程語文茶館”變成了程玉合與學生的園地。
2015年的一天,中華書局的編輯胡香玉看到“老程語文茶館”的文字風趣俏皮,一些關于漢字的故事貼近生活,非常接地氣。她就與程玉合說起中華書局正在策劃的漢字書。程玉合一聽“漢字”就上了癮,打算把他二十多年的“包袱”都抖出來。
2016年寒假,程玉合一鼓作氣,連寫兩個多月,約11萬字的《這些年我們用錯的漢字》的雛形誕生了。這本書是他多年來厚積薄發的結果。
《這些年我們用錯的漢字》中,很多內容都是程玉合從生活中得來的,很多故事都是他的親身感悟。程玉合讀高二時,英語老師是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姑娘,講到“bare”這個單詞時,它有“赤裸裸”的意思,老師生生讀成了“赤kěkě”。有個學生當場糾正英語老師的錯誤,老師羞得面紅耳赤。這件事給程玉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十年前,一個學生問:“程老師,‘冒’字怎么寫?”他立即就答出“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目’啊!”學生露出勝利的微笑,“老師您錯了。”程玉合趕緊查字典,慚愧地發現是自己錯了,原來“冒”上面不是“曰”也不是“日”,而是“冃”,里面的兩橫和兩邊都不相連,讀“mào”,古文中的“冃”是象形字,形似一頂古人的帽子,那兩橫是帽子的裝飾物。他特意在上課時分享了這件事,還把發現錯字的學生夸獎了一番,小姑娘臉上露出了靦腆又自豪的笑容。他把這個小故事寫到了書中。
程玉合無意中看到關于“我”的解釋,也覺得特別有意思。“我”,是象形字,本意是武器,形狀有點像豬八戒的鐵耙子,不過,不是九齒釘耙,是三齒。此兵器盛行于商周至戰國時期,秦代后逐漸消失。現在,在故宮博物院還能看到西周時期的青銅“我”。而現在的“我”多用于第一人稱代詞,想想出現這樣的對話——“別用‘我’打我”,就很有趣。還有“驢是有戶口的馬?”“無‘心’還是愛嗎?”“立早章還是音十章”“天上掛著一塊肉”也是程玉合從生活里“淘”出來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程玉合在平常的生活里、在工作中不斷地“淘”漢字。

程玉合
程玉合喜歡寫與漢字有關的故事,寫那些文字就像與漢字對話,與自己的生活對話。對于一些不確定的解釋,他就翻書,查閱各種字典詞典,從《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到《通用規范漢字字典》,程玉合一定要找到源頭才肯罷休。
寫《那些多對一的繁簡字》一文時,程玉合下了很大的工夫,他把自己能想到的,在以前的生活中遇到的字都羅列了進去,編輯建議要精選,程玉合就翻閱資料,把不常用的、來源不權威的字都去掉。每次編輯提出建議,程玉合就連夜修改。2017年7月15日,中華書局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辦了《這些年我們用錯的漢字》的新書首發式簽售活動。
程玉合一直都是幽默風趣的“老程”,他還在網上進行新書直播,分享新書的精彩內容。好多已經畢業的學生也在直播中,跟著語文老師重新溫習漢語,聽老師分享那些好玩的漢字故事。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神經學博士張佳婧說:“十年前,我們那個‘不太正經’的語文老師這么多年一點都沒變。”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研究生李元貞說:“我們家的飯桌文化要講講老程的漢字故事了,或許就從‘鱻(xiān)毳(cuì)皛(xiǎo)’開始。 ”
雖然新書火了,程玉合依然按部就班地與漢字“磕”著,他想再寫一本與漢字有關的書,繼續分享那些好玩的漢字故事。他還打算到一些學校開展關于“漢字錯字”的公益講座,讓學生們少寫錯字、少用錯字、少讀錯字,做“不錯”的中國人。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