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軍:堅守匠心 創新突破
本刊記者 薛璇|文
一個人只有經歷過痛苦、煎熬以及無數次失敗,不斷向自己未知的領域攀登,內心才能足夠強大和成熟,上帝才會為你打開一扇門。王擁軍的每一段成長經歷,都打著堅守信念、創新突破的烙印。
處于職業生涯中,每個人在自己的潛意識里都儲存著一股能量和動力。每當設定了目標后,上級的信任、團隊的支持、自我的鼓勵能夠融合在一起,讓一個人的最大潛能得以發揮。更何況,職業不止是謀生,更多的是為了一個重托,為了一個團隊,為了感恩所在的舞臺。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擁軍。他從一個拉平車的青年工人,在豫光集團這棵大樹之下,一步一步成長為上市公司的副總,并榮獲了中國產業工人最高的榮譽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些年,在王擁軍身上發生過什么?
1989年,時值豫光金鉛的前身濟源黃金冶煉廠實現跨越式發展、向著做大做強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在所在地大量招收青年工人。彼時,王擁軍高中畢業,以招工考試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工廠,被分配至車間里從事上料工作,那一年他剛剛20歲。
王擁軍那時的主要工作就是扛上鐵鍬、拉著平車把礦石運到磨機房,純屬于體力勞動。工作之余,王擁軍喜歡把工作中的一些好人好事、工作感悟寫成稿子,至今,豫光內刊上還能找到王擁軍當年發表的豆腐塊。

1992年春天,王擁軍迎來了改變人生軌跡的一次機遇。那一天,他從辦公樓前路過,公告板上的一張通知吸引了他:由于技術人才比較匱乏,豫光決定與西安冶金學院(現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聯合培養技術型人才,就是這張招考的通知改變了王擁軍的命運。
經過考試,王擁軍得到了去高校進修的通知書。“當年高考失利,原以為這輩子與高校無緣了,在豫光上班幾年后,又得以進入夢寐以求的大學,是豫光給了我這個難得的平臺?!蓖鯎碥娬f。當年9月,他第一次坐上火車,前往西安,看著車窗外的風景,內心充滿了新奇和信心,他心里暗自發誓,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遇,早日學成歸來。
在大學期間,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除了認真聽課之外,還從圖書館借閱有色金屬冶煉方面的書籍,遨游在專業知識的海洋里。他回憶說:“當時看得最多的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出版的鉛冶煉專著。在這個過程中,感覺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產存在著很大差距?!?/p>
1994年7月畢業后,王擁軍回到了豫光,在原熔煉一廠從考核員做起,干過技術員、工段長,期間,他對燒結鼓風爐系統進行多項關鍵技術改造,使產能由1.5萬噸/年提升到2.5萬噸/年。他參與設計建設改造14立方米反射爐,回收鉛、冰銅,為公司銅、鉛發展攻克一道難關。他完成冰銅鼓風爐冰銅吹煉爐設計建設,并主持試產,使公司產品鏈延伸到粗銅,擴大公司綜合回收效益。直至今天,他的人生和有色緊密聯系在一起,再也沒有分開。
2002年,豫光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富氧底吹-鼓風爐還原煉鉛”工藝的產業化生產。試產剛剛成功,豫光集團董事長楊安國便提出了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的想法。當時,王擁軍已經是熔煉三廠的副廠長,剛剛經歷了富氧底吹試產。在聽到董事長液態鉛直接還原的想法,想象著綠色冶煉的美好未來,他輾轉難眠。他希望直接還原的夢想能在自己手中實現,可即便在學校學習期間,也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套工藝,連最基本的資料都沒有,前面也沒有任何先例可循,他感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啃下這塊硬骨頭,難度很大。
心理學家認為,面對困難,人首先必須克服內心的怯懦,如果失敗,就會觸碰尊嚴、認可等人性中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經,扛過去才能勝利。正如海明威所說的那句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p>
面對豫光集團領導的信任和期待,王擁軍沒有退縮,硬生生地扛起了這面“直接還原”的大旗。
試驗之初的條件相當艱苦,沒有爐子,他們就自己動手繪圖制作了一臺豎式還原爐;沒有試驗人員,就在生產廠臨時抽調職工;沒有辦公室,就在大雪紛飛的露天現場搭了個彩條布的棚子,把一輛面包車當成臨時指揮部。
驚險和原始是試驗中的特色,勞累和疲憊暫且不提,2003年8月,剛開始試驗的豎式爐體每次生產時不停地晃動、溢爐,特別是放渣時經常出現爆炸,這讓大多數人不但揪心,而且質疑。
有時候,離成功最近的時候人往往最容易放棄,那時的王擁軍壓力很大?!拔乙x謝公司領導在試驗期間的大力支持,謝謝專家對我們還原冶煉技術的肯定,特別是已故泰斗彭容秋在試驗現場對我說過的話:偉大的事業不要著急,科研需要時間,搞火法冶煉關鍵是溫度,摸索條件,就一定能成功。”正是有了這些支持,王擁軍更加堅信,成功就在不遠的某一天。

2005年1月,針對豎式爐的各種試驗結果,公司重新設計制作了小臥式爐,繼續進行生產,這次試驗利用“西氣東輸”引入了天然氣。
豎式爐改為臥式爐后,工藝上王擁軍已經掌握了許多的數據,天然氣的引用更增強了還原爐試驗的方向性和穩定性,可以說從裝備到人員,他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和操作技能。但天然氣的危險性太大,多次出現爆炸,讓王擁軍第一次考慮過放棄。
“進行到這一步丟了太可惜!”王擁軍舍不得剛剛放飛的夢想,“堅持一下,完善一下天然氣、氧氣控制管道,或許就差那么一小步就會成功?!泵茉俅伪灰徊ǜ鼊僖徊ǖ膹娏以竿鞣?。于是,王擁軍再次帶領團隊重整現場,開始了新的試驗。
天不遂人愿,天然氣管道再次爆炸,爐上所有的管道爆裂,彎頭遍地開花,附近的玻璃都被震碎了。這次爆炸驚了所有人的心。
那段時間是王擁軍最焦慮痛苦的日子,“可是,不成功就對不起員工多年來不講報酬、敢于冒險的奉獻?!庇谑?,王擁軍和試驗團隊改變氧槍的通道設計、完善天然氣和氧氣的控制管路、調整爐溫,一點一點地解決眼前的各項問題。最終,在他的堅持下,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工藝獲得重大突破,距工業化應用更進一步。
2007年,還原爐試驗過程穩定,對槍口、下料口位置、渣鉛壩、氧槍參數、供氣安全等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長生產時間近一個月,成功的希望近在咫尺。
2008年1月,通過河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會,專家組對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取得的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該技術工藝暢通、設備可靠、生產穩定、節能效果明顯、環保和經濟效益明顯。
2008年3月,歷時5年18次試驗之后,5萬噸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爐開始設計建設,并于2008年11月投料試產,這是公司當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A類技術改造項目,這些試產數據也及時被充實到之后的大工業化生產設計中。
2008年7月,以“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為核心的8萬噸熔池熔煉直接煉鉛環保治理工程隆重奠基,那一刻,已經是股份公司副總經理的王擁軍作為分管以上兩個項目的工程建設、試產指揮長,更加感受到使命的光榮和責任的重大。
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終于成功拉通工藝,順利進入產業化生產,中國的鉛冶煉技術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2011年,以該技術為核心的《鉛高效清潔冶金及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與產業化》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一條生產線試驗成功之后,這種被業內稱為“豫光煉鉛法”的一步煉鉛工藝開始在豫光內部復制、升級,形成了以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廢舊鉛酸蓄電池自動分離-底吹熔煉再生鉛技術、底吹煉金銀、底吹煉銻、銅锍底吹連續吹煉等為代表的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國內領先技術,先后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7次,形成了豫光特有的底吹集群技術,為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直至今天,“豫光煉鉛法”仍然牢牢占據著中國鉛冶煉工藝的制高點。
2010年4月12日,豫光集團的8萬噸熔池熔煉項目順利投料試車,帶動原料系統、硫酸系統拉通全流程工藝,在投料試車期間,王擁軍作為指揮長,父親病重也沒顧得上在床前盡孝,工程成功之后,老父親溘然長逝,他在靈前痛哭失聲。
王擁軍很喜歡那首歌曲《我相信》:想飛上天和太陽肩并肩,世界等著我去改變,拋開煩惱,勇敢的大步向前,我就站在舞臺中間……他說:“我們豫光從不對新技術感到害怕,我們敢想敢做,敢爭第一,我們始終在做一道證明題,證明豫光的技術是全中國最牛的?!?/p>
2006年5月,王擁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是中國產業工人最高的榮譽。在河南會堂發言時,他說:“我要感恩豫光一輩子,是豫光給了我個人成長的平臺?!钡珜λ麃碚f,內心最沸騰的時刻不是這時,而是當項目成功投產之時,望著歡快運轉的煉鉛爐的那一刻,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十年寒窗之后終于獲得了大學通知書。人生最具價值的時刻莫過于此。
2011年3月,豫光開始建設10萬噸/年雙底吹連續煉銅項目,王擁軍和他的團隊又一次承接了重任。十年之后的這一次,和當年“豫光煉鉛法”試驗過程一樣,還是沒有參考資料,沒有技術可循。進行中只有在一次次失敗中跌倒,然后再爬起來。王擁軍一直奔波在現場,頂著巨大的壓力,夜以繼日地組織建設和試驗。
2014年2月28日,豫光自主研發的氧氣雙底吹煉銅新工藝全線拉通,雖然一次次遇到技術盲區,但是王擁軍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和他的團隊選擇了挑戰自我、完美逆襲。迷茫時,看不到遠方,只能從解決氧槍堵塞、氧槍壽命、預防冒爐、提高粗銅品位等眼前問題去解決,試產期間,王擁軍跑爛了三雙鞋。
“雙底吹煉銅工藝,是我公司底吹熔煉技術集群的進一步豐富創新,雖然在行業上屬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我們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和成功的冷銅锍試驗,而這些足以讓我們相信,雙底煉銅這個新工藝的成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弊钇D難的試產過程中,王擁軍一直堅信會有試產成功的一天。
這,也是在艱難的試產過程中,一直支持他們走下去不松懈、不放棄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項目達產,成本、能耗不斷接近、超越行業指標,沉甸甸的數字佐證了豫光雙底吹煉銅技術的可行性和優越性?!斑@項技術的成功,終結了河南省不產陰極銅的歷史,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開啟了銅冶煉技術的新紀元。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豫光的煉銅技術像煉鉛技術一樣,成為行業的引領者?!蓖鯎碥妰刃牡淖院栏杏扇欢?。
2016年10月10日,雙底吹連續煉銅技術產業化開發與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上,評價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定蕃激動地說:“你們實現了一代人的夢想!”
自從豫光開創雙底吹連續煉銅技術先河,俄羅斯、智利、蒙古、南美等國內外企業約30余批次來豫光進行參觀交流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如今,已有兩家企業采用該技術,正在進行工程建設。而雙底吹連續煉銅工藝在經過三年的生產,吹煉爐一期爐齡達到16個月,陰極銅產能突破11.5萬噸,加工成本實現1986元/噸,加工費在10萬噸級中處于領先水平。
2016年12月26日,《“雙底吹”連續煉銅技術產業化開發與應用》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評為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6年 12月 28日,“YG” 牌 A級銅在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成功注冊。2017年4月27日,該產品再次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注冊品牌,成功走向國際高端市場。
有人說,中國的工程師是“玩命加賭博”,其實則不然。如果要找出王擁軍身上的標簽,就是堅持創新。入職豫光27年,他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四個字。每當遇到工作上的困難時,豫光的領導給了王擁軍絕對的信任,團隊給了他強大的信心。王擁軍說:“創新是方向,團隊是動力,讓弟兄們發揮最大的創新潛能,讓他們成長,讓他們感覺到生活的幸福。因此,我所在的熔煉廠也成為豫光的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員,事實證明,豫光最牛?!?/p>
2017年,王擁軍再次擔負起豫光再生鉛資源循環利用及高效清潔生產技改項目建設,這是豫光主動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進一步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實現清潔生產、節能減排,促進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項目。該項目以處理廢鉛酸蓄電池回收的鉛膏為主,搭配處理部分鉛精礦和鋅系統鉛銀渣及硫金礦,采用自有知識產權,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豫光煉鉛法,打造豫光金鉛獨創的再生鉛和原生鉛相結合的資源高效循環生產模式,是為公司建企六十周年的最高獻禮。
在員工眼中, 王擁軍特別喜歡琢磨,甚至車間墻上掛什么標語,他都要反復思考。熔煉廠有一條標語“勇爭第一不罷休,位居第一不止步”,就是他提出來的,他喜歡設定很高的目標,讓每個工段、每個班組、每個員工都能跳起來摘桃子,做到最好。

“如何改變生產現狀,提升管理,讓生產系統運行到最佳狀態,讓現場環境達到最干凈狀態?”當時王擁軍擔任熔煉三廠廠長之后,決心在這里為豫光打造一塊精細化管理的實驗田。
豫光內刊上曾經有一篇文章:“玻璃為什么這么亮?”說的就是熔煉廠精細化管理這件事。精細化管理的初衷來自于王擁軍出差期間的一個感觸。
2004年,王擁軍去東北參觀一家冶煉企業,那里的現場環境搞得非常好,特別是廠房玻璃一塵不染。他就在想,人家能做到的,我們為什么做不到呢?我們必須試一試,就從擦玻璃開始。
豫光玉川冶煉廠硫酸工段長張亞軍是王擁軍的老部下,他對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第一遍用抹布擦,第二遍用舊報紙擦,再用毛刷刷窗戶槽里的灰塵,每天都要堅持做,于是有的職工就有抵觸心理了,把生產搞好就行了,擦什么玻璃啊,家里的玻璃也不至于天天擦啊。王擁軍說,如果我們連一塊玻璃也擦不干凈,怎么去實現精細化生產呢?”
從擦玻璃開始,到定置化管理,再到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職工們驚奇地發現,不僅是現場工作環境大為改觀,而且生產各項指標都大幅度提升了,職工的收入也上去了,精細化管理終于得到了全體職工的認可。
關于王擁軍還有兩個“凡是”的說法:凡是他待過的分廠,都成為精細化管理的樣板;凡是他管理的生產區域,指標、效益在全集團都是排名靠前?,F在,5S管理、標準化管理已經由熔煉廠輻射到豫光集團的每一個生產角落。
只要你踏實做事,就給平臺,就給機會,這是豫光集團樸素的用人理念。王擁軍的成長路徑足以佐證了這一點,他不善言辭,也不喜歡與領導套近乎,他喜歡做的,就是心懷感恩之情,把工作做到極致?!案改附o了我生命,豫光給了我事業,”他顯然對個人的待遇很滿意:“剛上班騎自行車,1998年買了摩托車,2007年又買了汽車,在濟源這個城市里,收入也是很讓人羨慕的,能讓家人過上無憂的生活。這種自豪和幸福是豫光賦予的,沒有這個大家庭,也沒有我這個幸福的小家,豫光就是一棵大樹。”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有一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一個人只有經歷過痛苦、煎熬以及無數次失敗,不斷向自己未知的領域攀登,不斷鼓勵自己克服障礙,內心才能足夠強大和成熟,上帝才能給你打開一扇門。王擁軍的每一段成長經歷,都打著堅守信念、創新突破的烙印。恰恰是他做了最好的自己,才實現了在豫光的精彩人生。
(本刊實習記者王籽楠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