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麗 黃 衛
(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內科教研室,江西 撫州 344000)
伴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與睡眠結構的相關性
吳俊麗 黃 衛1
(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內科教研室,江西 撫州 344000)
目的探究伴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RBD)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與睡眠結構的相關性。方法帕金森病患者120例,根據是否合并RBD分為觀察組(合并RBD)和對照組(無RBD)各60例,另選取同期參加體檢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為空白組。采用視頻-多導睡眠監測技術(v-PSG)進行睡眠結構的檢測。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對研究對象認知功能進行評估。采用Spearman法分析觀察組認知功能與睡眠結構的相關性。結果三組非快速眼動(NREM)1+2期睡眠比例、睡眠潛伏期、快速眼動(REM)睡眠潛伏期和覺醒指數由高到低依次為觀察組、對照組和空白組,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NREM 3+4期睡眠比例、REM期睡眠比例、REM睡眠周期、總睡眠時間(TST)和睡眠效率(SE)由高到低依次為空白組、對照組和觀察組,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MMSE和MoCA分數由高到低依次為空白組、對照組和觀察組,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觀察組MMSE與MoCA評分同NREM 3+4期睡眠比例、REM期睡眠比例、REM睡眠周期、TST和SE呈正相關,與NREM 1+2期睡眠比例、睡眠潛伏期、REM睡眠潛伏期和覺醒指數呈負相關(均P<0.05)。結論伴RBD的帕金森病患者同時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與睡眠結構紊亂,兩者存在一定相關性,因此可推斷由RBD導致的睡眠結構紊亂加重了認知功能的損害。
帕金森病;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睡眠結構紊亂
70%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其中較為典型的為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RBD)〔1〕。研究認為RBD的發生發展與神經變性疾病關系密切,可對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以往關于伴RBD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結構與認知功能相關性的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對該類患者行視頻-多導睡眠監測技術(v-PSG)檢查及認知功能量表測試,旨在分析兩者的相關性。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醫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年齡<80歲,男女不限;(2)符合英國帕金森病協會腦庫的診斷標準〔3〕;(3)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可配合完成研究所需的量表測試;(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神經精神類疾病者;(2)既往服用抗焦慮抑郁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者;(3)合并疼痛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冠心病等影響睡眠的內科慢性疾病者;(4)酒精或藥物濫用者。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54~79〔平均(73.2±5.4)〕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4.3±0.9)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4例,初中42例,高中及以上24例。根據患者是否合并RBD分為觀察組(合并RBD)和對照組(無RBD)各60例,觀察組均有夜間睡眠障礙的主訴并接受v-PSG檢查,符合國際睡眠障礙疾病中RBD的診斷標準〔4〕。另取同期參加體檢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為空白組,三組性別比、年齡、文化程度和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v-PSG檢查 連續2夜采用NT9200型多導睡眠視頻腦電檢測儀(購自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對患者行v-PSG檢查,項目包括:非快速眼動(NREM)1+2期睡眠比例、NREM 3+4期睡眠比例、快速眼動(REM)期睡眠比例、睡眠潛伏期、REM睡眠潛伏期、REM睡眠周期、總睡眠時間(TST)、覺醒指數和睡眠效率(SE)。第1夜為適應夜,第2夜為評價夜。嚴禁將第1夜的測量結果告知患者或家屬,避免影響第2夜的測量結果。
1.2.2認知功能評價 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進行認知功能評估。指定唯一調查員對患者進行量表填寫前的指導工作,包括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所有患者獨立完成測試,期間禁止與其他患者進行交流,工作人員不得提供暗示。MMSE包括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延遲記憶、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視空間和語言共7個維度,30項題目,每題1分,均為正向得分,分數越高認知功能越佳〔5〕。MoCA包括執行功能、注意與集中、語言、記憶、抽象思維、視結構技能、計算和定向力8個維度,總分30分,均為正向得分,分數越高認知功能越佳〔6〕。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t、χ2、秩和檢驗和Spearman相關分析。
2.1三組睡眠結構相關參數比較 三組NREM 1+2期睡眠比例、睡眠潛伏期、REM睡眠潛伏期和覺醒指數由高到低依次為觀察組、對照組和空白組,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NREM 3+4期睡眠比例、REM期睡眠比例、REM睡眠周期、TST和SE由高到低依次為空白組、對照組和觀察組,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三組MMSE和MoCA評分比較 三組MMSE和MoCA分數由高到低依次為空白組、對照組和觀察組,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三組睡眠結構相關參數比較
與空白組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表3 三組MMSE和MoCA評分比較分)
2.3觀察組認知功能與睡眠結構的相關性 觀察組MMSE與MoCA評分同NREM 3+4期睡眠比例、REM期睡眠比例、REM睡眠周期、TST和SE呈正相關,與NREM 1+2期睡眠比例、睡眠潛伏期、REM睡眠潛伏期和覺醒指數呈負相關(均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認知功能與睡眠結構的相關性
RBD為一種特殊的睡眠障礙,表現為快速眼動期睡眠期肌肉遲緩,全身骨骼肌活動性增加。RBD不僅對患者自身睡眠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還可對床伴造成影響甚至傷害。病理學認為RBD與帕金森病存在相關性,當帕金森病患者腦部杏仁核、網狀核或藍斑下核出現損傷后,調節REM睡眠發生障礙,從而導致RBD的出現〔7〕。既往研究證實,長期較差的睡眠質量可直接導致認知功能下降,但截至目前對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結構與認知功能的關系尚未完全闡明〔8〕。
本研究結果與扈楊等〔9〕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充分證明帕金森病患者存在一定的睡眠和認知障礙,在此基礎上合并RBD癥狀顯著加重。另外本研究結果充分說明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可對認知功能產生嚴重影響。病理學證實帕金森病主要表現黑質紋狀體多巴胺代謝障礙,而RBD患者紋狀體腦血流灌注發生異常,在此基礎上給予多巴胺能類藥物可顯著改善癥狀;此外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額葉前端皮質多巴胺投射系統對認知功能起重要作用,因此推測伴RBD的帕金森病患者發生認知損害可能有類似的病理改變〔10〕。帕金森病發病后,一般在較短時間內出現RBD,同時伴隨運動癥狀和其他非運動癥狀的進一步進展,因此RBD的發生可預測帕金森病的進展速度,時間越短,認知功能損害可能越嚴重,進而在早期發生癡呆。癡呆是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嚴重下降,社會行為退化的表現,因此將RBD的相關參數作為預測癡呆的臨床指標可為指導治療、制訂預防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馬紅蕾,任 艷.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5;9(23):39-45.
2Louter M,Aarden WC,Lion J,etal.Recognition and diagnosis of sleep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J〕.J Neurol,2012;259(10):2031-40.
3黃雋英,張金茹,毛成潔,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及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對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6;29(6):417-20.
4劉 姝,蘇慶杰,黃如萍,等.帕金森病伴發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疑難病雜志,2015;14(7):689-91.
5張 敏.帕金森病伴發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吉林醫學,2016;37(7):1646-7.
6陸 杰,張穎冬,石靜萍,等.帕金森病伴發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臨床特點〔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3;3(5):294-7.
7Potvin O,Lorrain D,Forget H,etal.Sleep quality and 1-year incident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Sleep,2012;35(4):491-9.
8郁婷婷,黃 衛.帕金森病合并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與認知功能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31(11):1046-8.
9扈 楊,左麗君,余舒揚,等.帕金森病患者伴很可能的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和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2):5216-22.
10孫 爽,趙麗波.93例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28):64-5.
R742.5
A
1005-9202(2017)23-582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3.033
江西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No.2015BBG70190)
1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吳俊麗(1983-),女,碩士,主治醫師,講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臨床醫學研究。
〔2017-09-20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