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劉俸伶
略論當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
—— 基于夷陵版畫的調研
劉軍 劉俸伶
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策劃為核心、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新型產業,文化產業又依托于具有較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資源。夷陵版畫歷史悠久,創作與展現形式中充分凝聚著當地人民的智慧與生活情趣,其獨特的區域性與民族性正是文化創意產業穩定發展之所需。本文結合實地調研經驗,以傳統工藝美術夷陵版畫的民族性、地域性優勢為切入點,合理分析當下文化創意產業所面臨的發展缺陷與發展所需,以期夷陵版畫能與湖北文化創意產業互補發展,實現共贏。
夷陵版畫;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產業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 “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而黨的十八大則進一步強調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1]。文創產業(即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文化產業為基礎,以創意策劃為核心,采用設計、軟件、網絡等新媒體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產業[2],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是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文化產業依托的資源應具備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我們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應與極具地域性及民族性的傳統工藝美術相結合,共同發展。夷陵版畫作為湖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早在明末清初就馳名遠近,尤以明清時期書刊插圖為盛[3]。其受益于各地現代創作木刻版畫、春俗年畫及農民畫,并不斷融匯民間工藝美術的木雕、石刻、剪紙、印花、刺繡、皮影等藝術元素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創作風格與藝術特征。因此,夷陵版畫作為湖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其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元素定能夠長久支撐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魯迅曾于《南腔北調集·序》中寫道,“到近幾年,才知道西洋還有一種由畫家一手造成的版畫,也就是原畫,倘用木版,便叫作‘創作木刻’”[4]。其實中國木刻版畫已有上千年歷史,只是版畫的創作自20世紀30年代后才開始興起。明末清初的木版插圖畫便是夷陵版畫藝術的雛形。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夷陵版畫受益于各地的木刻版畫、春俗年畫及農民畫,并不斷融匯民間工藝美術的木雕、石刻、剪紙、印花、刺繡、皮影等藝術元素后,逐漸形成其獨有的創作風格與藝術特征,直到現在夷陵境內還留存著不少早期的民間版畫。如現存于秭歸縣屈原紀念館的清順治二年(1645年)的木刻插圖《離騷圖》、現存于長陽縣圖書館的《孔子圣跡圖》以及1864年版的《東湖縣志》卷一中刊有的《輿圖》《墨池書院》等。

圖1 夷陵版畫《說四句子》

圖2 夷陵版畫《山楂紅了》

1994年10月,夷陵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繪畫)”,夷陵版畫被譽為民間的“黑牡丹”。自2007年11月,夷陵版畫作為第一批宜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起,地方政府先后舉辦13期版畫創作培訓班,培養版畫創作隊伍200余人,先后在省以上展出作品500余件,發表并獲獎的作品200余件,在全國獲金獎3件、銀獎2件、銅獎5件。夷陵版畫精品先后在國家最高的藝術殿堂中國歷史博物館,以及青島市、武漢展覽館等地展出,受到廣大觀眾和業內知名專家的高度贊譽。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新聞媒體進行了大篇幅的宣傳報道。《人民日報》還專版刊發了《草垛》《橘鄉人家》等9幅夷陵版畫作品。筆者于2017年5月中旬前往夷陵樓博物館,通過與夷陵版畫傳承人高新章的訪談得知,夷陵版畫目前的發展模式已逐漸向現代化轉型,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夷陵版畫在內容上多為夷陵地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的再現,鮮受西洋畫以及文人畫的影響。創作主題不受比例關系和透視原理的束縛,意到手到,組合隨心。故夷陵區民眾所看到的的本土山水風景,包括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成為了版畫的創作素材。例如描繪田園之趣的《說四句子》(圖1)和《山楂紅了》(圖2)可謂之典型。值得慶幸的是,由于夷陵區受外來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原生態文化狀態較為穩定,由此使得夷陵地區地道的草根文化藝術品得到完整保存,而夷陵版畫所具備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以及巴人淳樸的生活韻味也持續散發著其獨有的魅力。
夷陵版畫等傳統工藝美術是人民大眾在生活和勞動中總結出來的藝術文化,具有靈活、自由的表現特點。正因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在傳統工藝美術日漸式微的惡劣環境中獨善其身。但從夷陵版畫傳承人高新章口中得知,夷陵版畫雖于傳統工藝美術領域以及國際范圍內獲得了高度贊譽,但其并不為普通大眾所熟知,甚至生活在其發源地的民眾也鮮有人知。另外,夷陵版畫的創作題材還是多為田野之趣,并未有更多現代的題材涌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逐漸提高,夷陵版畫必須通過更新創作題材、拓寬傳播途徑,結合技術手段積極與現代文化創新產業相結合,才能繼續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文化中,在百家爭鳴的傳統工藝美術領域上占據一席之地。
美國著名經濟管理學家德魯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導地位的資源以及絕對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是文化。”[5]而在文化這一大概念之下,傳統文化是其中最為核心,也是一切現代新興文化賴以生存的基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傳統文化逐漸被視為象牙塔中之物,位于高閣而難以捉摸,隨后逐步被大眾疏離。而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將部分晦澀難懂的傳統文化以雅俗共賞的姿態重新呈現給大眾,使得傳統文化的受眾范圍進一步擴大。
自“十一五”規劃以來,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快速,已成為東中部許多大城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中在北京、杭州等地,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已占GDP的10%以上[6],對優化城市經濟結構,提升城市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諸如夷陵版畫等傳統工藝美術必定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首先,由于部分特大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之后,前期往往會過度重視工業化速度,造成經濟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不相匹配的現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雖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勢態,但因為其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所以,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多借鑒外國成功經驗,與此同時也形成了缺乏本土性、民族性甚至遠離大眾與生活的發展形態。若利用夷陵版畫等傳統工藝美術來充實文化創意產業,則能很大程度上糾正其缺乏民族性、脫離大眾生活的弊病。其次,文化創新的核心環節是內容形式創新,而文化內容創新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7],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創作生產更多反映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的優秀文化產品。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 根據新時代的要求, 深入挖掘,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 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光大。因此,對于淳樸稚拙、散發著濃郁的泥土芬芳的夷陵版畫來說,其所具有的獨特民族性、區域性文化特色是文化創新產業長久發展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再者,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體制不順,觀念滯后,且大眾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協調困難,這些問題是制約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夷陵版畫寓于傳統工藝美術之中,源自人民群眾,源自生活與勞動,通過夷陵版畫走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能夠進一步引起大眾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解和支持。
就宏觀方面而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這一領域實質處于比較零散自由的狀態,這似乎給了發展者更加廣闊自由的空間供其大膽發揮,盡情創造。但與此同時,這種松散的狀態是不可能讓文化創意產業長期生存發展的。作為一個宏觀而言比較獨立的領域,文化創意產業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風向標,凝聚和突出整個領域的特色。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出發點是文化,一切創新都立足于文化,而當代一切文化又必須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和傳統優秀文化。傳統工藝美術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要在日新月異的世界潮流之下堅持中國特色,站穩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地位,就必須堅持以傳統文化為重心的文化創意產業,尤其是夷陵版畫這種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美術。
第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較西方各國來說,起步較晚,于是多通過借鑒國外經驗來發展,卻也因此產生了本國文化創意產業缺乏民族性、本土特色甚至遠離大眾與生活、過于追求個性等弊病。而傳統工藝美術具有濃厚的地方藝術特色與民族性,夷陵版畫更是個中翹楚,所以,必須利用夷陵版畫等傳統工藝美術來充實文化創意產業,圍繞具有特色的優秀傳統工藝美術開展文化創新。這些濃厚質樸的民族特性、無法取代的地方藝術特色則能很大程度上糾正文化創意產業缺乏民族性、脫離大眾生活的弊病,引領其走上具有本民族特色和時代性的發展道路。
第二,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環節是內容形式創新。當前,在文化內容創新上就是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結合新時代要求,創作生產反映人民群眾文化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的優秀文化產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 ,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夷陵版畫的創作主題就以政治性題材為多,題材缺乏自主性,思想單一。到了90年代,農業生活仍占主要地位,雖創作題材范圍擴大,開始關注現實生活和勞作,但大多為傳統民俗、鄉村愛情等,幾乎沒有反映當代社會現實及城市大眾生活的題材。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當今生活中比較有時代性、趣味性的現象與能夠反映本民族特色的現代生活場景及社會現狀,都應作為版畫新的題材內容,從而將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與當代大眾生活融合,在提升民族性的同時,對夷陵版畫進行創新改造,使其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第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大眾對其重要性及意義的認識不足,甚至錯誤地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是象牙塔里的藝術,與普通大眾的生活并無交集,這種因素嚴重阻礙了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而夷陵版畫歸于傳統工藝美術之中,源自人民群眾日常的生活與勞動,反映著大眾對日常生活的滿足和追求安定祥和的夙愿。所以,文化創意產業必須以大眾為服務對象,源自大眾,走進大眾,通過夷陵版畫走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讓文化創意產業深入大眾視野,引起大眾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關注、理解和支持,進一步拓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第四,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從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著手,以凝聚和突出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特色為目標,突出該領域的核心與重點。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切創新都立足于文化,要想在迅速更迭著的時代潮流中堅持本民族傳統特色,就必須將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創新立足于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優良傳統的文化之上。堅持以傳統文化為重心,尤其是堅持以夷陵版畫這種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美術為中心的文化創意產業,才能在不斷發展著的時代浪潮中堅定自我,佇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夷陵版畫凝聚著夷陵地域民眾的智慧與生活意趣,其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內容題材豐富。筆者通過實地調研,以夷陵版畫為代表,結合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價值及其對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提出了部分升級策略。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新, 而一切創新都應堅持具有民族性特征及文化內涵的傳統優秀文化為前提,要創作出反映大眾審美和現實生活的作品,這就要求夷陵版畫這樣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化創新相關聯。在共同發展的前提下,不僅保持夷陵版畫的鄉土性,更要傳承其優秀文化意蘊,同時,還要提高其經濟效益。以期夷陵版畫在支撐文化創意產業的長期發展方面,形成以傳統工藝美術為風向標的中國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群。
注釋:
[1]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學研究部組織.領導干部學習十八大要點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2]張薔.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布局及發展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13
[3]陳紹輝,鄧丹丹,陳文華.荊楚民間工藝[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4
[4]魯迅著.南腔北調集[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4
[5]余政,呂健,李笑野.文化利益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6]張薔.中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布局及發展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13
[7]人民日報社理論部.人民日報理論著述年編(2013)[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本文系2015年度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項目“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下巴楚工藝美術調研及升級策略”(編號:2015KF07)成果。
劉 軍 博士,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劉俸伶 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