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河南電力新聞中心主任 宋習凌
深化媒體融合 打造全媒體平臺
文_河南電力新聞中心主任 宋習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第18個記者節賀信精神和“7·26”重要講話精神,要切實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執政理念不斷更新、媒體生態發生深刻變化情況下,作為企業自辦媒體,要加快媒體融合,精準有力發聲,鞏固企業宣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打造企業宣傳全媒體平臺。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發展,傳媒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全民麥克風”時代已經到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媒形態、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給企業自辦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企業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轉變思想觀念,深化創新轉型,構建媒體融合時代新型傳播體系刻不容緩。
省電力公司自辦媒體主要有《河南電力》雜志、公司網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初步形成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局面。《河南電力》雜志作為企業綜合管理類期刊,在策劃過程中,發揮期刊的權威性強、善于深度挖掘、長于思考和評論等優勢,根據自身信息呈現手段、報道要求、出版規律等特點,以工匠精神打造新聞精品,與新媒體在傳播上形成良性互動。新媒體發揮其傳播速度快、傳播形式新穎的特點,2016年,省公司新媒體平臺閱讀量共計1223萬人次,推出的“泡面男孩”“他將自己的指紋弄丟了”等一批有溫度、有影響的作品,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是時代發展和科技發展的需要,是傳媒領域的一場變革,它不是物理捆綁,而是化學反應;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共榮共生,相輔相成。省電力公司媒體融合工作初見成效,主要緣于在企業自辦媒體融合中把握了兩個關鍵。
一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上力戒同質化。“時效永遠是紙媒的軟肋”,尤其在新媒體條件下,紙媒的時效缺憾被加倍放大。對企業宣傳來說,在運用新媒體快速搶占新聞發布時間制高點的同時,還要兼顧紙媒的報道任務,對新聞事件如何做好內容切割,平衡新媒體和紙媒的報道內容和比例,避免同質化是考慮的重點。在這方面,省公司在今年的蘭考脫貧重大事件報道中,很好地平衡了新媒體與雜志報道的關系。新媒體的編輯連夜精心編輯文字和圖片,連續推出。雜志編輯部策劃在雜志上做一期封面策劃報道,為避免同質化,新媒體已經用過的文字和圖片幾乎全部舍棄。最終當期封面報道由6大板塊14頁構成,主要內容有綜合報道、專訪、側記。這組報道獨家內容多,角度新,受到干部員工的贊譽。對同一新聞事件,善用新媒體第一時間搶占傳播的時效制高點,后續紙媒跟進作深度報道,發揮好新媒體和紙媒的優勢,在報道角度、展現方式上形成報道合力,這是媒體融合的關鍵。
二是做好新媒體與紙媒的關聯互動。互動性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之一。整合自身媒體優勢,《河南電力》雜志通過公司網站以電子版本形式刊出,提升傳播廣度。同時,精選重點推薦的文章,將精華部分圖文并茂地提前或同步通過新媒體展現給讀者,加深讀者印象。深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聯動,互相補位,創造了全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傳播效果。
在媒體融合中,由于傳播技術和傳播特性等原因,傳統媒體難以融合新媒體,只能被新媒體融合,傳統媒體必須在融合發展新格局中尋求新定位。省公司自辦媒體融合發展中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加快內部媒體向社會媒體的轉型。按照新聞規律的要求,主動與社會接軌,既要滿足河南省電力公司系統廣大干部員工的需求,又要滿足社會相關方的需要,讓自辦媒體不僅成為黨委的喉舌,也要成為社會各界了解省公司的重要窗口。要站在社會的角度,抓住讀者關心的問題進行策劃;站在公司的高度,立足指導工作的角度進行策劃;站在讀者的角度,做好熱點、難點問題的策劃。2016年8月,《河南電力》雜志取得了全國公開發行的統一刊號,在發展轉型中實現重大突破,在編委會設置中,專門聘請社會媒體記者和行業知名專家,力求權威性和社會化視角。
二是加快傳統媒體向現代媒體的轉型。善于學習運用新媒體,用新媒體之長,補傳統媒體之短,加快融合發展,推動傳統媒體向現代媒體轉型。傳統媒體應當遵循新媒體微傳播、快傳播的特點和規律,綜合運用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滿足受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增強報道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加快單一媒體向全媒體的轉型。強化省公司自辦媒體(雜志、網站、新媒體)的有機統籌、協同聯動,優化雜志、網站、新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宣傳。雜志、網站、新媒體和電視宣傳互動互補,協同配合,形成主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多媒體報道格局。
四是發揮傳統媒體優勢,提升內容質量。傳統媒體由于對相關新聞內容信息的收集都是按照嚴格的流程步驟進行編輯,具有完備的管理機制對此進行規范和約束,已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起自身的內容生產優勢和傳播公信力優勢。專業媒體應當恪守自身的“傳播定力”,發揮專業優勢,以專業素養、媒體責任,把事實厘清、把解讀做深,不斷提升報道內容的質量,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同時,傳統媒體運轉時間長、機制成熟,人才力量相對比較雄厚,可以為新媒體提供工作業務、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五是改進媒體生產流程。推進采編流程信息化、數字化改造和全媒體采編系統升級,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全媒體采編平臺,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在編輯制作方面,首先是采編人員的整合,推動內容資源在不同媒體之間共享;其次是把新媒體置于與傳統媒體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新媒體在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同時,整合編輯部門和機構,實現人員通用。
在第18個記者節,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聞工作者,要“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這為我們新聞工作者指引了方向。
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陣地,時代和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媒體融合需要既通曉新聞傳播規律,又熟悉新媒體發展模式;既了解企業改革發展實際,又掌握傳媒政策的復合型人才。
作為企業自辦媒體,要不斷提高新聞宣傳人員的素養和能力。一是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報道好新聞,更要傳達正確的立場、態度、觀點。在政治導向上嚴守紅線,保持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鑒別力。二是要樹立互聯網新思維。不斷學習新媒體所需要的業務技能,從局限性的專有紙媒編輯業務中跳轉到具有開放性、動態性、連貫性的新媒體業務模式,要成為文字、攝影、攝像集一身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