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葉曉婷
來山口湖與草木蟲魚對話
◎本刊記者 葉曉婷

山口湖的濕地如仙境一般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東南方向的山口湖,處于小興安嶺西坡余脈向松嫩平原延伸的山澗溝谷盆地地帶,地貌復雜,生態優美,有大片湖泊、沼澤,還有草甸、農田及大片林地,湖光山色相映。許多人只知它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殊不知它并不甘于只做一個旅游景區,而是心懷“科普傳道”的愿望。其管理者借著園區“博物大觀園”的先天優勢,寓教于景,讓來者游以長智,提升環保意識與科學素養,并“反哺”景區的保護。
空氣清新、碧水如玉、林鳥爭鳴、芳草盈階、山間輕霧繚繞,綿綿細雨無聲無息地飄入土中……置身于此,可以與草木私語,與魚蟲對話,這是《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此前探訪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山口湖的第一感受。
山口湖是1999年竣工的人工湖,水面面積約84平方公里,總庫容9.95億立方米,是黑龍江省省管第一大水庫,是哈爾濱、綏化市以北地區唯一的淡水集中地區,主要作為黑龍江省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克山縣、克東縣、訥河市等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同時肩負著跨流域供水、補充五大連池礦泉水等多種使命。
山口湖緯度較高,比較寒冷,生態系統結構相對簡單,因此自我調節和抗人為破壞能力比較弱,基于此,2002年10月18日,黑龍江省政府批準山口水庫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99489.9公頃。湖區大壩邊上一座紅色大型墻面浮雕,展現了22年前當地人在建設水庫時不怕艱難困苦的場景以及湖區豐富的物種資源。
按照《自然保護區管理百科全書》,自然保護區必須具備協調保護、科研、文化和教育4個方面的基本職能。黑龍江省山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程建國告訴《環境與生活》記者,山口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草甸、濕地、水域等生態類型,孕育和保存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它集國家4A級景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多重身份于一體,是一座天然的生態康養旅游、環保科普教育和學科研究交流基地。

山口湖是東北亞與西伯利亞水禽候鳥遷徙、繁殖的重要棲息地

山口湖孕育和保存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一座天然的環保教育科普基地。
山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區域內有維管束植物600種,占東北山地3000余種維管束植物的1/5,包含黃檗、水曲柳、紅松、黃芪、紫椴、胡桃楸、野大豆、刺五加8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這里還棲息著258種有脊椎動物,包括獸類37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獸類8種,分別是紫貂、黑熊、棕熊、水獺、猞猁、馬鹿、駝鹿),兩棲類7種,爬行類5種,魚類47種,鳥類164種。它是東北亞與西伯利亞水禽候鳥遷徙、繁殖的重要棲息地。
在山口人看來,人類的關注和介入對山口湖整體生態系統的保護并無壞處,重要的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在科學利用保護區生態、景觀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探尋雙贏模式,引領更多人見證山口湖美麗生態的同時,關注濕地、愛護鳥類、保護生態環境,“這才能充分發揮保護區的生態效應、社會效應和可持續利用效應。”
近年來,“寓教于游”的科普研學旅行漸成潮流,這種方式使人通過游覽認識自然和社會,在閱覽風土人情中提升認知,游中有學,行中有思。如何將山口自然保護區之美及自然知識、環境保護意識根植到來者心中,共同探尋山口湖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山口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程建國表示,近年來,山口湖一直將科普工作視為保護區內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山口湖雪景
山口保護區管理局檔案室主任馬紅宇向《環境與生活》介紹,不少自然保護區遠離城市,交通不便,門票價格也相對較高,山口湖則開通了免費旅游直通車便民服務業務,每年6月至10月旅游旺季期間運行,期間每日一班,早8點于五大連池市市區發車,當日下午4點半從景區返回。游客可購買20元景區門票,憑票免費乘車。保護區配備了生態木棧道、棧橋、休閑長廊、游船等設施,通過提供便利且性價比高的服務,讓游客有條件近距離接觸保護區,認識大自然。
呈現生物群落、地質地貌、珍稀物種等內容,使游客在領略山口湖自然風光的同時了解這里的動植物生長規律、濕地功能。這種方式簡單有效,也使得有限資金的科普效益最大化。”程建國介紹。
據馬紅宇介紹,保護區對科普工作的用心還可以從一個細節窺見——參考國際通行的“3-30-3”原則對標識牌進行設計。“3-30-3”原則是游客對標識牌的關注度:很多游客對標識牌的關注度只有3秒鐘,只會大概瀏覽一下標題和主圖。而有一部分游客則會用30秒閱讀標識牌主要的文字內容,做進一步的了解。只有很少一部分游客對主題非常感興趣,愿意了解更多,會花費3分鐘時間仔細閱讀標識牌所有的信息。“因此,在標識牌設計過程中,考慮到這3種游客的需求,通過文字大小和照片排版來完成閱讀需求的3個層次。”
在山口湖,記者不時看到湖邊、林下有石碑、標識牌等,旁邊配以小松鼠等動物造型的泥塑,意趣盎然。“標識牌系統是科學信息的重要傳遞途徑之一。我們在適當的休閑區域和關鍵的景觀節點,以圖文標注景觀的特色方式,制作內容豐富的科普展板,以中文、英文、俄文共同
山口湖有一個特色的科普教育場所——山口國家地質公園。程建國告訴《環境與生活》,它于2014年被國土資源部列入第七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中,擁有獨特的構造地貌和花崗巖地貌地質遺跡景觀,游人乘船時,置身于山口湖原始的地貌地質景觀中,可觀看湖兩岸聳立的奇峰怪石,如八戒石、石猿山、神龜島等象形山石。

山口湖制作內容豐富的科普展板,以中文、英文、俄文共同呈現生物群落、珍稀物種等內容。 葉曉婷/攝

山口國家地質公園的“石猿”景觀
山口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大興安嶺弧盆系、松嫩地塊和小興安嶺弧盆系的交界地帶,原本深埋地下的張廣才嶺期花崗巖和印支期花崗巖經歷了億萬年的構造抬升、斷裂及風化剝蝕作用而出露地表,形成了今日園區造型奇特的石峰、石林、石芽等各種花崗巖地貌景觀。
“它是地質演變的活化石,與水體景觀、濕地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集自然性、稀有性和完整性于一體。游覽地質公園,應該既飽眼福,又‘漲姿勢’(長知識),同時提升愛護環境的意識,”在程建國看來,地質公園要做好,不能忽視寓教于游的特殊功能,“還是要抓科普。地質公園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把有欣賞價值的地質現象保留下來、開發出來給大家看,向全民普及地質學知識。”
程局長表示,山口國家地質公園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在保護設施建設全面完成、地質遺跡保護管理體系有效運轉、地質遺跡破壞情況得到控制、所有地質遺跡和原始自然生態風光得到全面保護的前提下,建成一個集科考、旅游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地質公園,使地質學知識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時帶動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
“金字招牌”需要用行動去維護。為了讓地質公園實現科普價值,山口湖新建了占地1040平方米上下兩層地質博物館,預計于2018年開館。程建國透露,博物館通過油畫、照片、標本、實物、文獻材料等,展示了山口湖景區的發展歷程、地質地貌的變遷更迭以及當地野生動植物的變化。館內將全景油畫與聲光電及現代的5D燈飾音響效果相結合,營造了立體山口湖景區全貌實景圖,對公園的主要地質保護對象——張廣才嶺期花崗巖和印支期花崗巖形成的斷層三角面、花崗巖節理、石芽、石峰、花崗巖球狀風化壘疊造型等做了詳細的介紹。
程建國強調,山口國家地質公園還有很多研究有待加強。如典型而極具開發價值的花崗巖科普旅游資源需進一步普查,花崗巖地貌形成機制及定量評價等需進一步深入,未來或將與高校或研究機構的相關研究人員合作,對地質公園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探清公園各地質遺跡和地質現象的科學內涵,充分挖掘地質公園的資源潛力和科學價值,逐步提升其科學品位和公園身價,以便更好地為科普教育事業服務。
馬紅宇告訴《環境與生活》記者,今后山口湖還將開展與漁民共同捕魚、寫生、觀鳥、生態攝影、學校免費參觀、山口湖特色生態資源科普知識講解日等活動,并增強游客參與性項目的開發,如辟建冰雪霧凇基地,寓學于樂,讓人們可以體味到山口湖的豐富內涵。

山口湖老道營島

墻面浮雕展現了山口湖的建設場景 葉曉婷/攝

山口湖制作內容豐富的科普展板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