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鋒
習近平總書記“11·7”重要講話是對黨的新聞思想的又一次豐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創新體現,是指導新聞輿論工作的科學指南。特別是總書記提出的“四向四做”,為我們新聞輿論工作者樹立了嶄新的職業標桿。
在具體實踐中,新聞輿論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需要堅持“四向四做”。在整體新聞布局中,需要書寫時代主題,把握時代脈搏;在推動媒體融合、轉型發展中,要提高業務水準、恪守職業道德。
一、牢記職責、勇于擔當,切實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圍繞中心、加強策劃,強化作品原創能力,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著力探索重大主題宣傳多樣化、故事化、民生化的表達方式,努力構建集專題和系列報道、現場直播、新媒體互動于一體的立體報道格局,做到重質量、有特色,各類重大主題報道都形成聲勢、凸顯亮點。
立足本土、發揮特色,強化議題設置能力,扎實做好自主選題宣傳報道。在日常新聞報道中,圍繞階段性熱點主動發聲,主動設置議題,堅持主流媒體優勢,通過現場感強、生動鮮活的報道,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和價值判斷,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社會輿論,壯大主流媒體話語權。
快速響應、守土盡責,強化輿論引導能力,穩妥做好輿論監督報道。始終堅持正確導向,時刻銘記職責使命,穩妥做好輿論監督報道,矢志不渝地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作風建設、反腐倡廉、激濁揚清提供輿論支持。
二、練好基本功,提升政治家辦媒體的本領
把握“時度效”。“時度效”既是價值觀,又是方法論,以“準、短、精”為要求,從市委市政府“好聲音”中找準關鍵詞,準確掌握最佳時機,及時回應受眾關切,做到恰到好處,有效引導社會關注。
深化“走轉改”。新聞工作者必須撲下身子,貼近群眾,深入基層,擁抱實踐,緊跟時代步伐,讓作品在“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同時追根源、理脈絡、求確證。
力求“信達雅”。總書記一再要求新聞工作者要練就基本功,提升能力和本領,關鍵要堅定做踏實、嚴謹、正統的內容生產者,以具有權威性、公信力的新聞正本清源、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三、順勢而為,奮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創新理念,搶占輿論引導制高點。認真研究和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主動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勇于創新、勇于變革,積極推進融合發展,大膽嘗試新的傳播手段和形式,大力發展移動傳播平臺,形成移動傳播矩陣,不斷搶占輿論引導制高點。
創新渠道,構建媒體傳播新格局。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即時傳播優勢,用好“兩微一端”等傳播平臺,改變新聞傳播方式,暢通不同傳播渠道。緊盯科技發展前沿,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不斷推出各種樣式和形態的移動新聞產品,實現多媒體展示、多介質推送。針對受眾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倒逼內容生產,在特色化、分眾化上下功夫,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
創新技術,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搶抓媒體融合發展新機遇,積極籌措落實資金,洽談合作項目,對現有技術體系進行升級換代,建設好融媒體中心。大力實施移動優先戰略,優化提升媒體微博微信功能,整合做大各類移動終端平臺,健全完善即時采集、即時發稿的報道機制,努力搶得傳播先機,覆蓋多個終端。
創新機制,實現媒體流程再優化。以融媒體中心建設為契機,打通不同平臺、部門,共享信息資源,實現媒體部門間的重組與融合,構建“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加強團隊和人才建設,加強報業內部管理,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新常態下的用人體制機制和績效考核體系,著力打造一支能力素質過硬的新聞專業人才隊伍和一專多能的經營管理團隊。
四、加強協會自身建設,提升聯系服務新聞工作者能力
服務好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是記協組織的應盡職責。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搭建有效平臺,延伸服務手段,拓展服務鏈條,加強行業管理,維護合法權益,為新聞工作者履職創造良好條件。
一要做好新聞獎評選,樹立精品意識。做好年度“淮北新聞獎”評選工作,不斷提高新聞采寫水平,在提升媒體的品牌策劃、品牌宣傳、品牌節目、品牌活動、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作出積極的探索和努力。
二要發揮職能作用,開展業務指導。充分發揮新成立的新聞閱評領導小組的職能作用,對我市主流媒體定期開展新聞閱評,不斷提升我市新聞宣傳整體水平。充分調動各會員單位的工作積極性,全方位、立體化地做好對外宣傳工作,進一步提升淮北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三要開展文體活動,建好記者之家。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利用節慶組織慰問活動,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業務培訓、新聞采風、知識競賽、座談會等,切實加強會員單位之間的文化體育和業務交流,豐富記者業余文化生活,激發新聞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和工作激情,增進全市新聞界的團結和友誼。
(作者:淮北日報社社長、市記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