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潮
【摘 要】因為人物思想和行為呈現出的特殊性和豐富性,人物通訊常常成為記者最愛嘗試和挑戰的文體。只有深入生活、體驗人生,擁有豐富的閱歷和思考,在采訪中忠于事實、不畏艱辛、深入挖掘,寫作的過程中善于總結、勤于思考、不吝細節,不曲解、不夸大,才能真正創作出形象“栩栩如生”、人物“躍然紙上”的成功作品。
【關鍵詞】人物通訊;思想觀念;真實;細節
如果把通訊的世界比成一座五彩繽紛的花園,那么人物通訊必定是其中那朵瑰麗奪目的奇葩。人物通訊是具體而形象地報道各種人物的事跡、經歷的一種新聞文體。在實際的新聞采訪報道中,人物通訊主要用來寫先進人物。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宣傳先進人物的事跡和思想是黨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各條戰線、各個地區和單位,每天都在不斷涌現出先進人物,敬業奉獻、誠信友善、開拓創新等精神品質在他們身上閃閃發光,散發著示范、引領、影響、感召周圍更多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黨報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那些先進人物、先進思想和事跡報道出來、發揚開來,讓文明之花在更大范圍內盛開,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
一、如何用“生花筆”描繪“心之形”
在所有的社會要素中,最生動、最多樣、最復雜也最值得探究的就是人。人物通訊因為思想和行為呈現出的特殊性和豐富性,常常成為記者最愛嘗試和挑戰的文體。一篇篇忠實記錄和真實還原人物的新聞通訊不僅構成了報端一道美麗的風景,也會成為記者職業生涯中特別有成就感的事。
如何把人物通訊寫好呢?奧斯卡獲獎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有首著名的歌曲《The shape of my heart》,歌名譯為:心之形。人們常用“生花妙筆”來形容記者的寫作才能,而一篇成功人物通訊的誕生,則是以“生花筆”描繪“心之形”的過程。創作一篇真實又生動的人物通訊絕非易事,只有深入生活、體驗人生,擁有豐富的閱歷和思考,面對一個個打動人心的新聞人物,在采訪中忠于事實、不畏艱辛、深入挖掘,寫作過程中善于總結、勤于思考、不吝細節,不曲解、不夸大,才有可能真正走近所寫的人物,因采訪而了解,因理解而感動,因激發情感而迸發靈感,從而創作出一篇篇形象“栩栩如生”、人物“躍然紙上”的成功作品。
(一)人心是世事之外的另一層風景
《南方人物周刊人物報道手冊》開篇寫到:“世事有多繁復,人心就有多深幽。”在社會向我們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風貌背后,還有一層看不見的風景,那就是人心。那是一個更加廣闊、深遠、美麗、幽微、魅力無窮的世界,也讓無數作為記錄者和探尋者的記者孜孜以求。寫作人物通訊,正是在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背后,尋找那顆獨一無二、獨具魅力、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心”。
人心就是人物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等,抓住了獨屬于人物的“心”,就找到了寫作人物通訊的鑰匙,讓筆下的人物有了“靈魂”。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正因為人物有了這樣那樣的思想和理念,才有了種種行為,才能解釋那些在別人看來不可理解的執著和堅持,才有了那些滌蕩心靈、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
焦裕祿、孔繁森、袁隆平、沈浩、黃大年……從黨的領導干部中的優秀代表,到各條戰線中的業務精兵,從殿堂級的專家學者,到我們身邊那些不平凡的平凡人,歷數那些已然走入我們記憶深處的優秀人物通訊,無一不是對先進人物的心靈、思想、觀念有了精準的把握。實踐證明,只有明了了人物的“心”,才能用這根線串起人物完整或片段的一生,使作品中所有的細節呈現都有了最終的指向。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做出學習已故著名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先進事跡的指示,新華社播發了長篇通訊《生命,為祖國澎湃》,用洋洋萬言呈現出黃大年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使命的一生:他放棄英國的高薪和洋房,回到祖國從零開始,在外國媒體眼中,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艦隊后退了100海里”;回國7年,他帶領數百位科學家,用5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20年走過的路;他拿命做科研,總說“活一天賺一天”,走到生命盡頭,他想的依然是工作,獨獨沒有他自己……
無數動人的細節像一顆顆晶瑩璀璨的珍珠,而串起珍珠的那條最核心的“線”就是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精神。這篇通訊的作者之一、新華社記者吳晶在采訪手記中提起一件事:當她的采訪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素材,卻總感覺仍然無法與采訪對象對話,正遇瓶頸的她了解到了一件事,有一次晚會上,黃大年的同事在臺上唱起了一曲《我愛你,中國》,沒想到黃大年在臺下聽得淚流滿面;他把這首歌存到手機里,每到深夜奔波、極度疲倦時,他就點開,一遍遍聽。就是這件事,幫助記者打開了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正是這種愛國的情懷點燃了心火,熔鑄成信念,支撐了黃大年一生的奮斗;愛國,就是回答這位將生命投入工作、獻給祖國的科學家一生的答案。
唱歌的人唱的是一顆心,記者的職業也是如此:如果一篇人物通訊寫不出采訪對象的一顆心,那么所有的技巧都將失去意義。如果記者手中的筆能夠忠實記錄熱愛與忠誠,那些我們所敬仰的楷模人物用生命點亮的那盞燈,就會照得更遠、永不熄滅。
(二)豐滿的形象來源于豐富的素材
好的人物通訊,刻畫必定真實,描寫必定細致,情感必定真摯,掩卷必定給人以無限的感悟和深深的感動。這有賴于記者深入細致的挖掘工作,以及文中呈現的大量真實、含義豐富、意蘊深遠的細節。
事實證明,豐滿的形象來源于豐富的素材,要獲取大量有價值的素材,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別無其他捷徑可走。在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中有一篇經典人物通訊:《工人日報》刊載的《北京有個李素麗——21路公共汽車1333號車跟車記》獲得第七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據介紹,參與這篇通訊報道的記者、評論員、編輯,都無一例外地先后深入采訪了文章的主人公李素麗,獲得了大量生動的第一手素材和獨家新聞。同樣以新華社報道黃大年的長篇通訊為例,參與記者從冬到春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積累了30萬字的采訪筆記,“厚積而薄發”,記者心中、腦海中采訪人物的形象立體了,才能在文章中真實還原這個已經逝去的科學家,并將其形象呈現給讀者。endprint
大量新聞實踐證明,一篇好的人物通訊必須有大量生動的細節,一個傳神的細節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細節可以突出主題,表現人物的特征,增強真實性、典型性。一個個真切的細節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通訊的高度才得以展現。
在筆者的記者生涯中,也曾參與過很多先進人物的宣傳報道,如時代先鋒、小崗村前第一書記沈浩,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朱長海,安徽省學雷鋒典型、滁州市雷鋒車隊隊長方懷成等。實踐證明,沒有大量深入細致的采訪,挖掘不到打動人心的細節,就難以寫出真實、深刻、感人的人物通訊。以勇救學生不幸犧牲的優秀教師朱長海為例。主人公是安徽滁州市金集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在學生沖動跳樓的一瞬間,這位貌不驚人的教師奮不顧身、縱身一躍,在空中抱住學生,在落地時把自己墊在學生身下,最終因傷重不治而離世。事件發生后,筆者所在的滁州日報社立即組織成立采編團隊,第一時間趕赴新聞現場,在近半個月的時間里采訪了朱長海生前的親人、領導、老師、同事、學生、朋友等幾十人之多。最終刊發的首篇通訊長達萬字,后期又陸續刊發系列通訊,用大量的細節刻畫和現場描寫展現了朱長海老師短暫卻閃光的一生,傳遞出感動心靈、發人深省的力量。
(三)對人心的洞悉依仗對社會的洞察
人心說到底是主觀的東西,不可能像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語舉動一般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尤其是刻畫一些不能親眼所見的先進人物,比如已然離世的人物,還要靠記者通過大量事實去揣摩、建構,然后通過寫作中的細節來呈現。采訪的初始階段,采訪對象對于記者來說就是一個陌生人,記者經過深入的探索、細致的觀察獲得大量素材,讓心目中這個人物的形象逐漸完整,人物的“靈魂”逐漸豐滿。寫作本身也是主觀性很強的行為,如何讓自己心中建構的“這個人”最大程度符合真實中的“這個人”?客觀方面的佐證和主觀上的貼近是兩個同時需要用力的維度,一篇優秀的人物通訊就是在主觀與客觀的“碰撞”中產生。
客觀的依據和佐證來源于深入的采訪,而主觀的貼近則要依靠記者個人的經驗閱歷、思想認識、價值觀念以及性情愛好、是否有同理心等等。可以說,一個記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閱歷豐富了,思想認識提升了,眼界境界開闊了,對社會和人生的洞察也就更加明晰透徹。于是,在面對一個陌生的采訪對象時,他就能夠在更短時間內更容易地走進這個人物的內心,從他的思想認識出發理解他的行為動機,與人物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和對話,從而立體、深刻、真實、全方位地呈現這個人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作的技巧可以通過短期習得,然而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卻非一日之功,這有賴于實踐的日積月累和經年不斷的思考與總結。新華社著名記者張嚴平曾說:“人活一世,走過的路、見過的人,有過的歡樂、痛苦和愛情,這一切,如同一個雕塑師,最終雕刻了你的生命。如果不是做了30年記者,如果不是在記者生涯中遇到那些人那些事,我還會是現在的我嗎?”記者的采訪生涯就是由各種“遇見”組成,在與不同思想、性格、觀念人物的遇見與碰撞中,記者也完成了自身的完善與自我的成長。
二、人物通訊寫作中需要規避的誤區
(一)還原不能失真
眾所周知,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條新聞的“鐵律”在人物通訊采寫中同樣不可違背。真實來源于事實,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中必須多方核實,避免道聽途說,更不能無中生有。一篇失實的人物報道即使文采再華美、細節再感人,也是一篇不合格的稿件。
報道海歸科學家黃大年的新華社記者曾經在手記中提到,在面對“描寫逝者,你會虛構嗎?”這樣的疑問時,她想起黃大年的助手拉著她的手叮囑說:“黃老師生前是那么真誠低調,請你一定要如實還原,否則他會很難過。”在即將完成關于黃大年的報告文學時,她還常常在深夜與黃大年的助手逐字逐句地核實細節。
在筆者采訪朱長海先進事跡時,除了通過別人的口和眼來重現朱長海,記者還親歷了遺體告別的現場,在瓢潑大雨中采訪自發前來為朱長海送行的群眾,搜集了朱長海生前的大量工作筆記、信件、照片等現存紙質和電子版文圖資料,這些第一手、最新鮮和最真實的素材都對還原一個真實的朱長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實踐證明,在采寫先進人物事跡時,恪守原則、求真務實既是對新聞職業操守的堅持,也是對采訪對象尤其是逝去的人的一種尊重。
(二)正面宣傳避免“高大全”
有些通訊,作者常常自己出面把先進人物稱贊一番,大量溢美之詞的堆砌讓人覺得千人一面、索然無味,對人物的印象空泛模糊,人物的事跡變成了一種觀點的注釋,作者不善于展開生活的畫面,沒有讓人物自己去活動、去展現,沒有做到充分地用事實說話。
還有的通訊一味追求“高大全”,把先進人物寫得“完美無缺”,幾乎不近人情。這些通訊,人物形象雖然高大,但總讓人感覺到缺少了什么,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種人太少了,可望而不可及、不可學,這就影響了人物通訊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這種做法常常是由于作者采訪得不扎實、作風浮躁,寫作時常常牽強附會、“合理想象”,認為先進人物就應當是高高在上、異乎常人的,這既是對事實的不負責任,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片面性和簡單化。實際上,我們身邊的那些先進人物,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有優點和缺點,有困惑和不足,我們的作品只有真正還原出一個可敬、可親、可學的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尊不食人間煙火的“佛像”,才能讓人物的形象走進讀者的心,真正起到感動、感召、啟發、激勵的作用。
(作者單位: 滁州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