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春
【摘 要】政策解讀報道,解讀的對象是政策,報道的受眾是讀者。讀者在注重報道權威性的同時,更關注其實用性,這就要求政策解讀要以親民的姿態做出權威而實用的報道。編輯、記者應具有鮮明的讀者意識,通過多種編輯、采寫手段,用通俗的語言解讀專業的“紅頭文件”,深度挖掘政策內涵,既讓讀者“悅”讀、易讀,又讓報道有深度、有分量。
【關鍵詞】政策解讀;讀者意識;“悅”讀;深度
政策解讀報道是主流媒體的強項,能夠有效地體現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但一直以來,政策解讀報道給讀者的印象通常很“高冷”,對政策的解讀不夠詳盡,很多讀者往往看不懂,弄不明白新政策到底有什么內容,更談不上如何準確地適用了。
其實,政策解讀報道是可以滿足讀者的“悅”讀需求的,需要編輯、記者在做“活”、做“深”上下功夫,在做到準確、系統解讀政策的同時,增強可讀性、深刻性,讓讀者看得明白,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從而擴大政策宣傳的影響力,傳遞輿論正能量。
一、做“活”:用通俗的話解讀“紅頭文件”
如今,各類新出臺的政策已成為媒體豐富的新聞源。由于政策法規本身的特點,政策解讀報道很容易寫成篇幅長、可讀性差的稿件。那么,怎樣才能把干巴巴的政策條文做成吸引讀者的報道,讓人一看就懂?筆者認為,要站在讀者角度,具有鮮明的讀者意識,從實用、方便、易讀的角度出發,學會用通俗的語言來解讀專業的“紅頭文件”,化“繁”為“簡”,化“硬”為“軟”,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樂于讀、容易讀,進而準確、有效地報道這些政策。
在政策解讀報道中,把內容繁雜的政策條文,化整為零加以拆分,分別提煉出明晰的小標題。這樣,讀者就很容易抓住這篇政策報道的關鍵點。在對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報道中,筆者就采取了這種方式。
就業關系到民生。長期以來,為擴大就業,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關稅收政策。這些優惠政策是有時限的,原優惠政策到期后,新的優惠政策的變化關系到創業者、就業者的切身利益。2014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發布文件,對2014年-2016年期間的創業就業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做出了明確要求。新的稅收優惠政策覆蓋哪些人群?能夠減免多少稅?需要辦理什么手續才能享受到優惠?如果文章中直接引用法規條文,必然面目嚴肅,嚇跑讀者。如何吸引讀者的眼球,使讀者輕松獲取“紅頭文件”中的重要內容?筆者對原作者發來的政策解讀稿件加以梳理、歸納,編輯刊發了《享受創業就業稅收優惠:注意操作細節》(《中國稅務報》2014.5.23)這篇解讀文章,提煉出若干政策關鍵點,每個關鍵點配上一個小標題:“取消稅收優惠行業限制”“擴大稅收優惠人員范圍”“增加扣減稅費種類和提高扣除金額上限”“延長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簡化稅收優惠審批管理”,每個小標題下都清晰說明政策規定和操作提示,使讀者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抓住新文件的核心內容,重點突出、一目了然,讀者自然想看、愛看,好政策、新政策也就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宣傳。
“紅頭文件”必定是嚴謹、穩重的,力求規范、準確,文字上就會顯得“刻板”,時常會出現較難理解的專業術語。但是,一篇圍繞“紅頭文件”的政策解讀報道,要想真正讓讀者看得懂、用得上,自然要將“官話”翻譯成“白話”,多講故事,多做解釋。因此,在采寫、編輯政策解讀報道時,首要的工作就是對專業術語加以轉換、翻譯,使用盡可能輕松的文筆和盡可能活潑的語言,把抽象的政策文件和法規條文用故事的形式講解得深入淺出,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增強可讀性。
以《植物“黑金”中的稅元素》(《中國稅務報》2017.7.21)為例。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給質量的提高無疑是這場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供給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技術創新。包括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在內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發揮導向激勵作用,助力企業打造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歷經變化,審核程序進一步簡化,企業應關注哪些政策變化點?如何才能正確操作,確保優惠應享盡享?文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選取典型企業——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講述了這家企業在李克強總理的囑托下,300多名科研人員經過長達7年的不懈攻關,最終成為全球唯一一家用植物秸稈為原料提煉“黑金”石墨烯的故事,把相關稅收政策解讀和企業涉稅操作注意事項都揉在故事中,實用性強,讀起來輕松且有吸引力。
有些政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修訂、完善,在做這類政策解讀報道時,可以采取“比”的方法,將新政策和原來的政策加以比較,“比”出新舊的不同,讓讀者輕松掌握政策變化點。比如,為轉變稅務機關工作職能,進一步優化納稅服務,提高辦稅效率,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簡化增值稅發票領用和使用程序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19號),推出簡化增值稅發票領用和使用程序五項措施。這五項措施在現行相關規定基礎上都做了哪些調整?報道以19號公告內容為基礎,對照舊條文,逐條加以分析、比較,政策變化點一目了然。
另外,政策解讀還可以在報道時配以圖表,幫助讀者更直觀、清晰地理解政策。比如,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逐步升級、逐漸擴圍,是國務院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的具體舉措,也是促創業、保就業、增強市場活躍度的重大決策。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歷經多次調整,我們在做這一選題的報道時,通過表格的形式,詳細列明了歷次變化的年份、政策依據、政策核心內容和變化點,讓讀者一看就懂,既解答了納稅人關心的問題,也較好地宣傳了這一政策。
二、做“深”:帶著問題挖掘政策內涵
在觀念引導成為構成媒體影響力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質“附加值”的深度報道,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厚愛,深度報道也成為新聞傳播中的利器。政策解讀的顯著特點就是“專業”,報道越具有深度,也就越符合業內讀者的需要。因此,有一定專業性、有分析深度以及專業性社會性結合較好的政策解讀報道,能夠使政策內涵得到充分的反映,在宣傳上形成一定的氣勢,引起讀者的關注。
那么,如何拓展報道的深度呢?深度報道的思維過程,始終回旋著“問題意識”,“是從疑問進入,從質疑的態度進入的”。[1]發生了什么事件?誰對這件事負責?他們為什么做這件事?是什么促使他們做這件事?這些基礎性的追問中,當涉及的問題從事件發生深入到原因追尋的時候,報道已經在走向深刻。應該認識到,“事實”“原因”“關系”“背景”這些元素與報道的深度是不可分割的。[2]
結合政策解讀的深度報道,從內容上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什么?對政策背景的解讀不是流水賬似的回顧,而是要在報道中梳理出政策出臺的邏輯線索,說清來龍去脈、前世今生,讓讀者明白,在這個時點出臺這項政策是水到渠成、恰逢其時的。第二,政策對行業、對企業的影響是什么?厘清脈絡,宏觀層面要透徹分析政策對經濟發展的綜合影響,對整個行業鏈條的影響;微觀層面要講清政策對相關企業的具體利害關系,介紹應對策略。第三,有關主體對政策有哪些反響、評論和建議?在充分表達各界聲音的同時,要以發展的眼光預測將來的走向,提示企業早做安排。實際上,政策制定的過程是一個較長的鏈條,制定政策的背景、事實、依據等環節的背后,都隱含著大量實用性信息,給深度報道留下了極大的挖掘空間。通過帶著問題細化采訪,就能挖掘出大量新的信息,也就增加了政策報道的“含金量”和“附加值”。
舉一個例子。2016年3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營改增)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全部納入營改增試點。至此,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增值稅制度將更加規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從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也是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財稅體制的又一次深刻變革。這對作為行業報的《中國稅務報》來說,是一出值得關注和報道的“重頭戲”。營改增后,企業適用的政策主要有哪些變化?企業稅負情況如何變化?企業的反應如何?為什么要推行營改增?營改增的推進路線圖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都是營改增全面推行之初人們最想知道的。要回答這些問題,《中國稅務報》有著天然的優勢和資源。于是,該報拿出4個版面,區分四大行業分別對新政策加以解讀,對上述熱點問題予以回應,既寫出營改增對國家經濟大局的影響,對各大行業的綜合影響,又寫出了對代表性企業的稅負、成本帶來的具體影響,同時結合企業類別和具體經營模式提出操作建議,把營改增政策做深、做透,做出了權威性、可讀性,起到了很好的稅法宣傳效果,得到了讀者和主管部門的肯定。
從報道形式上看,政策解讀報道可以綜合應用多種新聞體裁,從不同角度揭示政策的影響和內涵。一篇深度報道,用消息體裁,寫出新聞內容;用通訊體裁,具體揭示政策出臺的背景,分析政策的宏觀和微觀影響,提示應對舉措;用評論體裁,闡明多方觀點。此外,可以通過新聞鏈接、名詞解釋、記者手記、編者按等方法,對政策進行多元化的闡釋。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讓政策解讀報道更具專業性、全景性和可讀性。
注釋:
[1]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杜駿飛,胡翼青.深度報道原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
(作者單位:中國稅務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