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憲 編輯/丙丁
竹衣 一種獨特的功能服裝
文/馮憲 編輯/丙丁
2017年8月6日晚,以“傳承華夏文明、普及戲曲知識、展示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中國戲曲大會》在央視戲劇頻道開播,吸引了眾多戲曲愛好者觀看。在9日晚播出的第四場“展示寶貝”環節中,一件由已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先生穿過的竹衣亮相熒屏,讓觀眾親眼目睹了一種平時難得一見的、彌足珍貴的戲曲表演專用功能服裝。說難得一見,是因為此種衣物在演員登臺表演時一般均貼身穿在里面,在外表通常是看不到的;說彌足珍貴,是因為在京劇界,馬連良先生被冠以“八大須生”之美譽(實為七人,前、后四大須生馬先生均位列其中,一人占有兩個位置)。作為京劇“馬派”唱腔創始人,他的嗓音高亢明亮,吐字清晰,氣息運用自如,可謂獨樹一幟,風格雋永,因此受到不少戲迷追崇,并有大量票友。他所表演的《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傳統名劇,至今仍在戲曲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占據很高的地位。而其義子馬長禮傳承其流派,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扮演的刁徳一這一角色也是家喻戶曉。

▲ 華麗精美的戲曲服裝

▲ 單枝竹
戲曲演員尤其是名角兒的服裝(俗稱行頭),其實很講究。為了突出人物身份以及達到表演華麗好看的要求,戲曲外穿類服裝,尤其是古典傳統名劇,一般都是用料考究(多用真絲綢為面料)、縫制精巧,并配以刺繡、貼花、鑲片鑲珠、滾邊等精細手工藝,不可隨意水洗,故穿著使用的保潔要求比較高。通常這樣的服裝會在領子、袖口等貼身處配有襯件,便于隔離及脫卸洗滌,而大身部位則靠內襯夾里及穿著單層內衣,減少與身體直接接觸的概率。因此,演員演出時著裝的厚度便增加了,這就帶來散熱排汗不易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唱、念、做、打四大戲曲表演基本功的施展,還是手、眼、身、法、步五大戲曲表演技法的運用,都需耗費演員大量體力,加上舞臺燈光的照射,表演時身體發熱出汗是很平常的事,尤其在夏季演出,發熱出汗問題會表現得尤為突出,讓演員體感會不舒適,影響演出質量。因此,竹衣這樣的專用功能服裝便應運而生。其實今年四月,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海藝珍存”展覽會上,筆者已經看到過它的尊容,并有了一定的關注度。

▲ 質密竹衣

▲ 系帶竹衣

▲ 竹衣馬甲
竹衣,也稱為竹衫,顧名思義便是用竹子為主要材料制作的衣服,當然所用竹子并不是一般的竹子。據獻寶人在現場介紹,馬連良先生所穿著過的這件竹衣,原材料選自產于廣東、廣西嶺南地區的一種單枝竹,這種竹子生長在海拔300米至800米的石山上,其竿高可達1米至4米,竹枝直徑只為4毫米至8毫米,十分纖細均勻,且表面光滑、韌性好、強度高。制作竹衣的材料采集后要去葉放置,自然風干。為了適應人體表面柔軟及曲線起伏的特點,并便于某些曲目表演動作幅度較大的伸展需要,竹衣制作時在相關部位,如袖窿、腰身處放有一定的寬松量,并將竹管截為長度在0.8~1.5厘米的等長小段,以保證竹衣穿著后在基本合體的基礎上,能夠達到穿著舒適和活動自如的人體工學需要。把這些小竹管連成一件服裝形態的材料是苧麻紗線。與一般棉質紗線相比,苧麻紗線具有強度大、牢度高、韌性足等特點,遇到汗水與潮氣不易霉爛、老化,且具有吸濕性強和散濕快的特點,能夠很好地延長竹衣的使用周期。捻成股的苧麻紗線經過竹子的中空部位穿入,以菱形布局把小竹管按照不同的衣片部位,如袖子、前后大身形狀及長短大小等要求串聯、組合起來,然后再將各拼接部位縫合加固,配上紐扣或系帶,一件竹衣便制作完畢了。從款式上看,竹衣可分為連袖和無袖兩大類型,其款式上的共有特點便是沒有領子,且領口呈圓弧狀。馬連良先生的這件竹衣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做工精良、設計獨特,即在前身左右衣片下擺的上端,對稱地拼接出了古代錢幣外圓內方的圖形,十分別致。這也是此件“寶貝”與其他同類物品的不同之處,顯現出制作者獨到的設計創作理念。

竹子這種材質與人體皮膚接觸,能產生一種涼爽感和光潔感,具有降溫、吸濕和排汗的功能,還有天然除菌和消除體味的功效。竹衣利用竹管外表呈圓柱體的特征,組織結構一般都比較疏松,空隙較大,這也正好契合了穿著者表演時需要散熱排汗的功能需要。輕盈、通透,并能夠在身體與服裝之間增加一定隔離效果的竹衣,貼身穿著后能夠發揮出明顯的散熱排汗功能,顯著提高穿著舒適性的功效。演員在表演時穿著竹衣,還能夠減少其他質地服裝對人體的束縛性,更加有利于身體姿態和表演動作的表達與展現,演員們尤其是老一代表演藝術家對竹衣都喜愛有加。從現場演示的這件竹衣看,顏色已經變為深褐色,這表明穿著時間已久。在長期與人體貼身接觸的過程中,它也浸潤了穿著者的辛勞與汗水。此外,這也與竹衣的保養方式有關,為延長使用周期,竹衣一般采用擦拭陰干的方法維護保養,不輕易浸水洗滌。當然,從所用材料及結構組成方式上看,竹衣的蔽體作用比較差,不宜單穿,故在公眾場合露面的概率是低之又低的,因此也造就了它的神秘感。

▲ “海藝存珍”展出的竹衣(局部)
由于可以散熱排汗,防止衣服被汗水浸濕后粘在皮膚上,提高衣著舒適度,竹衣便作為一種功能性服裝出現了。其實,竹衣出現的歷史并不久遠,據有關史料記載,最初它是應用于為官之人和道士等有特殊職業著裝要求的人群,適用面并不是很廣。明末清初,由昆曲演變而成的各地方戲曲興起,尤其是自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為慶祝乾隆皇帝八旬壽辰,第一個徽班——安徽的戲劇班子“三慶班”進京演出之后,京劇便從無到有,由小變大興盛起來,成為了中國近代戲曲的代表性劇種,影響不斷得到擴展,伴隨其發展的腳步,竹衣也漸變成為一種戲曲專用的功能性服裝。從現代服飾文化的角度分析,竹衣也可以看作是現代功能服裝的鼻祖,從它身上可以看出為滿足專業人士穿著舒適性的需要,早期工匠們在選材和制作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智慧和手藝。

馮憲
高級工程師,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原上海市服裝研究所總工程師,現任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學術部、科普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