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月兒
用積極的教養策略養育孩子(上)
文/羅玲 編輯/月兒
養育孩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的策略,有時就像中醫一樣。有些家長思路過于狹窄,關注在某個點上:覺得這是個負面情緒,就去想怎么調整情緒;覺得這是個自控力的問題,就去想怎么解決自控力。在我看來,這不是某個點的問題,而是綜合的問題。對孩子任何一個小的狀況,應該有綜合的思路。
事例
3歲半的小女孩,玩積木,積木倒了,開始鬧情緒。媽媽應該怎么做?怎么能讓孩子更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呢?
如果家長跟孩子說“沒關系,慢慢來,會成功的,多試幾次就行了”等類似的話,孩子的反應可能是更生氣、更憤怒。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家長告訴他一些做法,他就能接受,而是需要他自己去總結、去感受。
我認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愛的油罐。孩子哭鬧,一種情況是生理油罐匱乏(餓、困、累),另一種情況是愛的油罐匱乏。過去一些教育理念認為,孩子哭鬧,需要進行行為糾正。這是行為主義理論帶來的結果,而從另外一些心理學理論的分析,實際可能并非這樣。

事例1
小班、中班的孩子回家前,總要家長買零食,要坐搖搖車,其實不是真的要那個東西,而是想要媽媽表達對他的愛。如果來接孩子的媽媽主動抱一抱孩子,給他加點油,他也就不再需要通過買東西來索取父母的愛了。
事例2
小幼兒入睡困難很普遍,會提出各種要求,要講九本書,家長如果為這事較勁,反而結果更糟。如果是我,我會給他講十本書,這是一種接納的態度。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納,情緒就會平穩,更容易入睡;對于大寶寶,則可以坦誠地說“媽媽累了”。有一次我在睡前給女兒講故事,講著講著變成了降調,于是我說:“哎呀,媽媽沒電了,給媽媽按摩后背,發個電。”我想,把她折騰累了,不就睡著了嘛。
給孩子愛的油罐加滿油,從日常教養層面來講是一種策略,從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層面來講也非常有意義。
現在的研究發現,12個月大的孩子,與養育者互動,就能得出一個愛的理論、愛的信念。從心理學術語上說,就叫內部工作模型。內部工作模型也分好多方面。
1.人際關系方面。如果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那么孩子長大點,或者上學后,他首先內心有個理念:他人是友好的。家長要重視孩子與他人的交往能力,所謂交往,不僅僅是給孩子機會去接觸別人,更多的是最初的幾年關于人際關系形成的信念,相信他人對自己是友好的。
2.自我的理論,就是我有能力得到養育者的關照、愛護,這是一個人自尊和自信的基礎。
1.接納。
接納是我們一生的功課。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追根溯源,往往是家長的某一個心結在作怪,是家長對自己過去發生的一些事、一些經歷不接納。
接納的順序:接納父母 → 接納自己 → 接納孩子。

因為不接納父母,所以不接納自己。現在年輕父母對談論原生家庭的話題比較熱衷,但我希望我們當了父母后修煉一個功課,就是接納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做了當時他們能做的最好的,理解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經歷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樣就跨越了對父母的評判,來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只有我們接納了自己,才有可能接納孩子。
如何接納(明白兩個事實):
▲每個孩子與父母期望所成為的那個人是不一樣的,他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
▲孩子此刻的階段(年齡、眼下的狀態)決定了他此刻的表現。
小幼兒的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有各種問題,一方面,有性別不同這個原因,另一方面,是對3歲以下的小幼兒的特征太不了解。
2.連接。
連接——愛、傾聽、共情、玩樂、共享、陪伴。
要給孩子油罐加油,要有高質量的陪伴。就如給手機充電,數據線沒插緊,就充不上電。如果父母人在心不在,沒有全心投入,腦子里都是自己的事,就沒有高質量的陪伴。實際上,不需要太長時間,只需要一小會兒全心的陪伴,孩子就能自己去玩了。
3.信任、祝福。
這是當我們和孩子不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加油的方式。
促進安全依戀關系的養育方式——敏感性、積極態度、同步性、親密、支持、刺激。
我們沒有給孩子的油罐加油的那些做法:▲不接納孩子;
▲被管教任務綁架了頭腦。
孩子但凡有點非常小的狀況,我們腦袋里就會冒出來一些“自控力不夠”“專注力不行”之類的念頭。當我們的頭腦、注意力太多地被教育的念頭占據的時候,就沒有給孩子的油罐加油,往往反而錯過了對孩子的好的教養時機。
場景1
吃飯的時候:
沒有加油的做法——家長眼睛總是盯著孩子吃的,腦子里想著孩子蔬菜吃的少了,如何讓他吃得多一點。
加油的做法——父母自己開心地吃飯。這是給孩子最好的幫助。

場景2
孩子練琴的時候:
沒有加油的做法——家長在旁邊挑錯,這彈得不對,那彈得不好。
加油的做法——遠遠地欣賞,將感受反饋給孩子。
家長積極的心態、很好的生活狀態本身就是對孩子好的教養。帶孩子的姿態應該是:自己開心地生活,家長的氣場就可以帶動孩子。
當確實覺得有問題時,先處理情緒,后處理問題。不要先審判,而是看孩子的狀態,給孩子加油。
▲我們自己的油罐告急
我們在構建關于愛的模型。我們,代表了未來孩子將遇見的所有的人。我們給他的這些愛,都是他未來將要感受到的愛——他所要接受的或付出的愛!
1.游戲是幼兒的語言。
小幼兒更多地用右腦感知世界,對情境、情感和感觀的東西能夠明顯感知,但邏輯思維能力很差。家長道理說多了,等于在挑戰他尚不發達的左腦。同樣一件事,用游戲、故事等方式來表達,小幼兒更能接受。
2.樂趣與游戲,是給孩子的心理油罐加油。
通過游戲,能夠讓小幼兒迅速恢復心理能量,從情緒化的狀態中解脫出來。
事例
亦一的女兒哭鬧,哭得連鼻涕帶眼淚的,不好哄,亦一靈機一動,說 “我來給你表演一個‘拔絲鼻涕’吧”,她女兒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也就從哭鬧的情緒中走出來了。
3.樂趣、游戲、玩笑,可以提供一種消解嚴肅的角度,教孩子學會靈活。
小幼兒的哭鬧,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邏輯思維能力有限。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非黑即白的,但我們成人知道真實世界并非如此,有很多灰色地帶。小幼兒不理解這一點,就會鬧。
如果家長的管教,是以固執對固執,那就是成人的大腦降維了,降到了幼兒水平。如果家長變換思路,用游戲、玩笑的方式來給孩子做正面引導,不僅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還通過自身的示范幫助了孩子大腦思維發育。
事例
孩子吃飯時,有一盤胡蘿卜和一盤別的菜,家長希望孩子多吃點胡蘿卜。如果只是講道理,說對眼睛有好處之類的,或者直接要求孩子必須吃,孩子并未會合作,如果采用游戲的方式,孩子在玩樂過程中,就有可能嘗試吃胡蘿卜。同時,這種游戲互動,也讓孩子從吃或不吃的對立中走出來,變換了一個思路。
和愛的油罐一樣,樂趣的油罐也不僅僅是體現在孩子日常管教層面,從人一生長遠的角度來看,對人一生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這往往是家長忽視的方面。我們很多家長就是缺乏游戲的想象力,自己還沒有意識到。
樂趣、玩,這有多重要,它帶給我們什么?創造力、人際關系、積極情緒、心理健康、抗挫力和心理彈性以及心理滋養。
▲關于人際關系。可以從夫妻關系中得到印證,夫妻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玩樂互動的,夫妻存續時間更長久。

▲ 關于心理健康。有人通過對死囚犯的跟蹤研究,發現促成這些人最終走到這一步的原因,除了早期依戀關系不夠、環境影響等因素外,還有一點是發現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嚴密控制,自由玩樂時間太少,導致心理狀態很糟糕。現在新聞中會看到有中學生考試考不好就跳樓自殺,其中一個原因是孩子上學后,心靈處于不斷被榨干的狀態,樂趣的油罐越來越空,最終心理枯竭。輕則產生抑郁癥,重則被某一事件觸發就一下子崩潰。
▲抗挫力和心理彈性,又叫復原力。這關系到我們在未來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如何去面對。生活中會玩、有更多樂趣的人,就可以更容易、更輕松地面對困難和挫折。
▲關于心理滋養。玩和樂趣,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狀態。同一件事,對一個人來說是工作,對另一個來說可能就是玩。比如科學家做試驗,外人看來他是在工作,在他自己看來,他是在玩。這種心理狀態是怎么產生的?就在于6歲以前,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周圍的人有沒有與他這樣互動,讓他隨處可以找到樂趣。
我們給孩子樂趣的油罐里加的油,可以讓孩子在一生中逐漸去提取,對孩子一生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義。
1.運動。
2.挖掘兒時的樂趣。
3.接觸有益資源。
4.少一些目的性。
5.嘗試一些新事物、每天做點小的改變。
6.自嘲、玩笑、顛覆。
7.少一點在乎自我。
8.簡化日常生活。
正面教育是一個很廣的概念。孩子的任何問題(不自信、愛跟風等)都是綜合的,更多的在于平時多給予正面的教育,讓他建造大本營。
強調正面語言,不是說家長每句話只能說正面的,也不是說家長不能對孩子說“不”。我主張與孩子之間以誠溝通,尤其對大一些的孩子。有的時候,確實需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給周圍人帶來什么影響,讓他知道我們對他的行為的反饋。


之所以強調正面語言,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當年生活大多比較艱辛,物質條件較差。在那種環境下,他們的語言可能更多是負面的,是他們自己情緒的宣泄。這是可以理解的。而我們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一不留神就“姥姥附身”,我們說出來的語言就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語言。所以,我們要去改變。在這一點上,我們很多家長是在及格線以下。只有改變了這一點,才談的上以誠溝通。孩子越小的時候,越要注意。孩子吸收性很強,父母的語言會變成他日后頭腦里的內部對話,逐漸形成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有兩種。一種有進取型目標,一種有防御型目標。對成人而言,這兩種類型沒有優劣之分。但在教育孩子上,更希望孩子有進取型的目標。
進取型目標的人做事考慮——能得到什么、獲取什么,前瞻的。
防御型目標的人做事考慮——別被懲罰,安全,保險,不出錯。
這兩種類型如何形成的?主要是年幼時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反饋不同。
防御型的人是這樣形成的:
孩子做的不好——家長教育、批評、責備、懲罰;
孩子做的好——家長取消懲罰,沒反應。
進取型的人是這樣形成的:
孩子做得好——家長表揚、鼓勵,正面反饋;
孩子做得不好——家長取消表揚,沒反應。
▲一切都可以從正面、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做。
事例
女兒愛做手工,自己做了一個好看的紙巾盒,尺寸小一點,平時用的紙巾放不進去。她就把卷紙一小塊一小塊撕下來對折、交叉疊好。不一會,就聽到孩子爸爸在喊浪費紙,而孩子也說自己并沒有浪費紙張。過了一會,孩子生氣了,就跑進屋。我就去跟女兒說:“你看你的紙巾盒挺漂亮的,就是這個口不大,紙巾要是疊得太厚,會把紙巾盒的口撐壞。”女兒一聽,一張紙也不撕了,開始往里裝紙巾。我這個說法,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說的。
▲怎樣正面批評和給指導?
實際上,我對孩子的行為往往也談不上表揚還是批評,就是給予反饋。做得好,也沒有刻意表揚,就分析下怎么做成功的,反饋給她這個辦法比較好,繼續做;做得不好,引導她自己想為什么做不好,需要怎么改進。這就是正面的、支持的態度。
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問題,不要先想著怎么懲罰孩子,懲罰不是目的。孩子出現情緒問題,不要糾結于如何開導孩子,家長的任務并不是要保證孩子一直開心。遇到挫折,可以難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總結教訓,交流以后怎么做。這才是關注成長和收獲,也叫做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孩子的每個問題都是對我們教養方法加以改進的提示。任何事情都是有成因,我們應該更關注成因,不要與孩子的表現較勁。
孩子的性格中有許多特質,是與生俱來的。每一種特質都可以從兩方面來看,有正面的積極的,有反面的。許多家長總是看到不好的一面,這實際上是我們自己能看到積極一面的能力不夠。所以,我們家長需要提高自己看到事物積極一面的能力。
內向——思維有深度(哲學家、發明家)。
攻擊性強——能成大事的特質(明星、運動員、領袖)。
國外有研究多動癥的專家,他將這類孩子稱為“分心的孩子”,并告訴他們,你們有超級大腦,相當于奔馳級別,但是剎車是二流的,所以要通過一些手段給剎車升升級。于是這些孩子都能非常好地配合治療。任何一個小孩,都有老天給他的優勢,我們家長需要發現它。當孩子的優勢、長處得到了發揮,能夠大大提升他的自尊,發展出自信。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實現預言。我也常說一句話,成長是動態的。
正面教育、優勢取向,不僅僅是我們在管教孩子中的一個策略,同時也是我們家長平時生活中應該有的狀態。因為我們自己是什么樣的,對孩子也會是什么樣的。自己平時生活中總是悲觀的、負面的,又如何能在對待孩子時采取正面語言和優勢取向呢。所以,作為家長要在平時與家人、朋友、同事的交往中,也多運用正面語言、支持的態度,逐漸養成一種習慣,那么在對待孩子時,自然而然地就會采取正面教育的態度。這樣,當孩子長到6歲,他會有一種原始的信念:我是一個好人,是個有價值的人。這是一種無條件的自我價值感。而這個是我們很多成人都難以達到的目標。(未完待續)


羅玲
旅澳學者,兒童心靈成長專家,羅玲心靈成長工作室創始人。國內多家親子、健康、教育報刊的專欄作家,致力于家長和兒童的心靈品質構建研究,倡導家長與孩子共同實現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