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修田 編輯/蘇二
防治“痔瘡”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很重要
文/郭修田 編輯/蘇二
古往今來,痔瘡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俗話說“十人九痔”,但很多患者覺得這種病難以啟齒,常常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才去就醫。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一方面,如果食物不衛生,那么就容易腹瀉,加之食用辛辣食物,容易導致痔瘡發作。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攝入足夠的水分,易導致大便干硬,引發便秘等疾病,也會引發痔瘡。
根據產生部位的不同,痔瘡一般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其中,內痔根據病情的發展可分為4期。
1. 第一期:排便時出現帶血、滴血或噴血現象,無明顯自覺癥狀。
2. 第二期:排便時間歇性帶血、滴血或噴血現象,并且有物(內痔)脫出肛門外,便后脫出物可自行縮回。
3. 第三期:大便時有物(內痔)突出肛門外,或在勞累較甚、步行過久甚至咳嗽時脫出,不能自行縮回,必須用手托回,或臥床休息后方可縮回。
4. 第四期:脫出后不能托回,可伴有肛門部疼痛、出血等。

痔瘡是由于直腸黏膜下和肛門皮膚下靜脈曲張瘀血所形成的靜脈團塊,其發生與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患者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表現為便血,有的人僅有肛門部位不適感。四類人是痔瘡的高發人群,必須重視痔瘡的預防工作。
第一類高發人群:久站、久坐和長期便秘的人。這類人是痔瘡高發人群之一,因為長期久坐會加重肛門的淤血狀態,導致痔瘡。那長期站立的人群為什么會高發痔瘡呢?因為人體直腸上的靜脈及其分支沒有靜脈瓣,血液由下向上往心臟回流,如果長期站立的話,受地心吸引力的影響,容易導致血液回流受阻而淤積,形成痔瘡。
第二類高發人群:不良排便習慣的人群。比如上廁所時喜歡看書、玩手機的人群,長期久蹲也容易導致血液回流受阻而淤積,形成痔瘡。
第三類高發人群:生活飲食不規律者。暴飲暴食、辛辣飲食、吸煙酗酒、熬夜通宵,都容易導致便秘情況出現,從而誘發痔瘡問題。
第四類高發人群:妊娠女性。為了供應胎兒營養,孕婦盆腔內的血液供應增加,在子宮逐漸加大的過程中,會壓迫直腸肛門、靜脈,導致血液的回流受阻,從而容易形成痔瘡。因此,懷孕的時候,要注意適當走動走動,做好預防痔瘡的工作。

第一,注意飲食調節。痔瘡術后患者的注意事項,第一條就是不要喝酒。不管是黃酒、白酒,還是啤酒,都屬禁忌之列。凡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辣醬、生姜、大蔥、大蒜、茴香等,對痔瘡的充血出血都有很大的影響,痔瘡患者應少吃或盡量不吃。
從防治痔瘡的角度來講,多吃些蔬菜水果好處很多。例如:菠菜、芹菜、茭白、西瓜、梨、香蕉、蘋果等(桔子要少吃,因其屬熱性水果),一方面可保持排便通暢,另一方面又可減輕痔瘡的瘀血擴張。
痔瘡術后,患者宜吃得清淡些,少吃油膩過重或熏煎食品。飲食最好定時定量,飯吃八分飽,不能暴飲暴食、饑飽不勻,以防腸胃道功能紊亂。
第二,適當運動,注意改變體位。這也是防止痔瘡復發的重要方法,除做操、打拳之類全身性的體育鍛煉外,還需加強局部的功能鍛煉——肛門收縮運動,又稱“提肛”,即自我調整括約肌,收縮、放松肛門,一收一放,每次五十下,約三分鐘,每日1~2次。
第三,養成良好的大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大便秘結、干硬,便時努掙,腹壓迅速增高,靜脈叢因此屈曲擴張,往往造成痔瘡破裂,肛門皮膚裂傷,出現便血和疼痛。所以,便秘患者上廁所時切莫過度使勁。
第四,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化、心臟病、腹腔腫瘤等容易誘發痔瘡的患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治療,避免病上加病。
第五,一旦出現肛門墜脹及便血等癥狀,應立即請有經驗的肛腸科醫生進行診治,不要因小失大,貽誤病情。

郭修田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肛腸科主任,顧氏外科第五代傳人,美國克利夫蘭醫院訪問學者,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名醫,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團隊”肛腸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師從上海市名中醫陸金根、唐漢鈞教授,致力于痔微創治療(PPH、RPH)、復雜性肛瘺肛門功能保護術式、結直腸病術后調理等肛腸疑難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及肛周并發癥、便秘、肛門失禁、肛周難愈性創面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門診時間:周三全天,周五上午(總院)周一上午(石門路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