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建琳 編輯/蘇二
長了息肉怎么辦?扶正抗瘤,中醫助力
文/任建琳 編輯/蘇二
腸鏡檢查發現“腸息肉”,一定會恐慌:是不是癌癥、會不會癌變、有什么辦法治療、還會不會復發?帶著這些疑惑,我們一起來揭開腸道息肉的神秘面紗,了解腸息肉防控的基本知識。
腸息肉就是我們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通俗講,就是腸道上長的一些肉疙瘩,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及部位后則冠以結腸炎性息肉、結腸管狀腺瘤、結腸癌、直腸癌等病理診斷學名稱。
一般而言,我們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幼年性息肉:常見于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是一種錯構瘤。2.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癌變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絨毛狀腺瘤,絨毛狀管狀腺瘤及鋸齒狀腺瘤,管狀腺瘤。腺瘤大小、非典型增生程度及絨毛成分含量的增長均可使癌變率升高。另外,腺瘤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腺瘤樣腸息肉發展到腸癌的歷程是:正常的腺細胞到腺瘤再到腺癌,主要以“增生性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癌早期”的模式發展,此過程約需5~10年,甚至15年之久。一般患者是在15歲后,開始長出少量的息肉,隨著年齡的增長,息肉逐漸增多,大小不等,密集排列。在不干預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癌變的風險升高。在此期間,若能加強對高危人群大腸癌內鏡監測,提高腸息肉的發現率并早期內鏡下切除,則有助于減少大腸癌的發病,腸癌的危險性可降低76%~90%。
腸息肉可發于結腸、直腸等各個部位,臨床表現可見腹瀉、腹痛、便秘、便血,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或伴有粘液。息肉的生長大小、部位不同,會有不同的癥狀。腸息肉位置較高則便血為暗紅色,位置較低則為鮮紅色;多數與糞便不混,布于糞便表面;出血量一般不多,但長期慢性少量的出血,也可出現貧血。結腸部較大的有蒂息肉,可引起腸套疊、腹部絞痛,但蒂細長的息肉可發生蒂部扭轉,壞死而自行脫落;直腸內有較大的有蒂息肉時,可隨排便脫出肛門外,需要用手幫助還納;多發性息肉或息肉較大時,還可發生腹痛、腹脹、腹瀉等排便習慣改變的癥狀。

但絕大多數的腸息肉早期并無任何自覺癥狀,多數在結腸鏡檢查時被發現,以左半結腸及近端結腸檢出率高。年齡在40歲以上,有家族史,生活習慣不規律,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的人群應盡早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現代遺傳學研究發現,家族性腺瘤型腸息肉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也就說一名大腸腺瘤患者與一名正常人婚配后,其后代有50%的可能性攜帶有遺傳顯性息肉病基因。但在患病群體中約1/3的結腸息肉病患者無家族史,這意味著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自然突變而致病,所以沒有家族史并不意味著安全。
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最直接的手段,在阻斷息肉向腸癌方向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結直腸癌是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但近十年來,發病率卻以每年3%的速度下降,主要得益于篩查,尤其是腸鏡檢查的普及。日本每年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接受一次消化道內鏡的檢查,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診斷率可達70%;而我國每年接受消化內鏡檢查的人數平均每100人中僅有1~2人,消化道早期診斷率僅為7%~10%。因此,我國在腸癌發病率增高的同時,死亡率也明顯高于美國。
腸鏡發現腸道息肉后,一定不要忽視,應在正規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小息肉一般在行結腸鏡檢查時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檢查;直徑大于30毫米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病理檢查若為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癥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若為腺瘤,則摘除后應定期復查并可通過中西醫藥物進行預防干預;若為腺瘤癌變,則應按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
有研究顯示,3年內的息肉復發率為43.0%,5年內為67.0%。患者年齡>60歲、息肉數目≥3個、息肉直徑>10毫米、息肉中含有絨毛狀結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及無蒂、腸癌術后等是腸息肉切除后復發的高危因素,上述危險因素符合得越多,息肉復發的可能性就越大。故年齡大于60歲、多發息肉、直徑大于30毫米的管狀絨毛狀或絨毛狀腺瘤及高級別腺瘤切除后的患者,其隨訪時間應不超過3年,否則,其復發及進展為癌的幾率將大大增高。
對于多發腸息肉及家族遺傳性腸腺瘤患者,其腸癌術后息肉似乎更易復發。我們在臨床中發現一名男性老年患者,大腸癌根治術后半年,腸鏡復查即發現腸道息肉達18個之多,大者20毫米以上,摘除后須上鈦夾止血,病理報告為“絨毛狀管狀腺瘤”,患者十分恐慌不安。后經過我們以中醫為主的湯劑、鴉膽子制劑及西藥綜合治療干預,間隔11個月腸鏡復查僅發現小息肉4個,腸鏡下摘除;次年腸鏡復查,未發現息肉,全身檢查未發現復發和轉移,患者定期服中藥鞏固維持。實驗研究證實,中藥對大腸息肉的生成和癌變有抑制作用,如中藥肉蓯蓉的提取物可抑制結腸炎的增生,增強巨噬細胞對結直腸癌細胞的吞噬能力;丹參中的丹參酮IIA可下調大腸癌細胞COX-2、VEGF表達以抑制大腸癌血管生成,從而發揮抗癌作用。臨床研究報道,參苓白術散等化裁治療大腸息肉,可降低息肉內鏡摘除后的復發風險,增強患者體質。
中醫在預防和控制腫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治未病”理論,中醫根據個體的先天稟賦及后天失養情況,擅長于在培扶正氣的基礎上抗瘤。尤其是對于先天不足、素體虛弱及術后元氣虧虛、正虛邪戀而導致病情遷延、易復發的息肉和結節等病癥,中醫扶正抗瘤效果尤其明顯。

任建琳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擅長大腸癌、乳腺癌、甲狀腺腫瘤、肺癌等各種良惡性實體腫瘤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衛計委臨床腫瘤重點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60篇,獲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及上海市科技獎。曽獲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中醫醫院“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門診時間:周三上午、周六上午(市中醫總院,芷江中路274號)周三下午(上海市中醫診療所,石門一路67弄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