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敏 金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藥劑科;2.廈門市中醫院藥劑科) 編輯/南溪
藥師告訴您,正確認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文/張敏1,2金劍1(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藥劑科;2.廈門市中醫院藥劑科) 編輯/南溪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20世紀70年代研發的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其通過競爭性抑制位于小腸的各種α-葡萄糖苷酶,延緩腸道內多糖、寡糖或雙糖的降解,從而減緩腸道內葡萄糖的吸收,達到控制血糖的作用。對于餐后高血糖尤其有效,同時還具有保護心血管等作用。由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使以碳水化合物即米、面等為主食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加穩定,因此受到了我國醫生和患者的普遍認可,故成為臨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藥之一。
市場上常見有三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分別是阿卡波糖(拜唐蘋、卡博平)、伏格列波糖(倍欣)和米格列醇(奧恬蘋)。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都以餐前口服的方式為主,一日三次。對于阿卡波糖,建議起始劑量為每次50mg,以后可逐漸增加至每次0.1g,而每次最大劑量為0.2g。伏格列波糖,建議每次0.2mg,療效不明顯時,經充分觀察后可以將每次用量增至0.3mg。米格列醇的初始劑量為每次25mg,維持劑量為每次50mg,而每次最大劑量為100mg。
糖尿病發病過程中最先出現的癥狀往往是餐后高血糖,即糖尿病的早期征兆。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的出現不僅極易誘發各種并發癥,而且還會極大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所以,降低餐后血糖是預防糖尿病、減少糖尿病并發癥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磺酰脲類、雙胍類、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格列奈類、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等是臨床常用的治療糖尿病的口服藥物,但有60%以上的患者即使服用了前兩種藥,其餐后血糖水平仍會升高,體重仍增加,并可能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造成胃腸不適、腹瀉等不良反應。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不僅能降低餐后血糖,且能減少低血糖的危險,對肝、腎功能也無嚴重的不良反應,因而具有獨特的優勢。研究表明,飲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占50%以上的患者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降低餐后高血糖的效果更為明顯。因此,這種藥物適用于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由于有些患者需要終身服用此類藥物,所以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需給予高度重視。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胃脹、排氣增加、腸鳴響等。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停滯在腸道中,被細菌酵解,產生的氣體增多所致。故患者應控制飲食狀況,如果不控制飲食,則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可能會加重。如果控制飲食后還是有嚴重的不適癥狀,應咨詢醫生是否減小劑量或停用藥物。個別患者服用藥物后若出現紅斑、皮疹和蕁麻疹等皮膚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并咨詢醫生。需要注意的是,單獨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一般不會發生低血糖反應。但在與其他降糖藥物聯合使用時,一旦出現低血糖癥狀,應咨詢醫生是否調整給藥方案。若出現頭暈、心悸、手心冒汗等較嚴重低血糖反應時,患者應立即補充糖水或含糖的飲料、食物,而不宜補充餅干、面包等食物。
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未進食碳水化合物時,服用本類藥物效果較差,不宜服用。
2.需要注意的是,有以下幾種情況的患者不能許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明顯消化和吸收障礙的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患者;患者有由于腸脹氣而可能惡化的疾患(如嚴重的疝氣、腸梗阻和腸潰瘍);嚴重酮體癥、糖尿病昏迷或昏迷前的患者;嚴重感染的患者、手術前后的患者或嚴重創傷的患者等。
3.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應當慎用本類藥物。
4.避免同時服用抗酸劑、消膽胺、腸道吸附劑和消化酶類等藥物,以免影響其藥效。
5.與地高辛同時服用時,可能會影響地高辛的吸收,應咨詢醫生是否需要調整地高辛的劑量。
6.與磺酰脲類藥物或胰島素等其他降糖藥物一起使用時,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癥狀,需注意應對方法,并及時咨詢醫生是否需要調整劑量。
7.如果在進餐后30分鐘內發現漏服藥物,應立即按原劑量進行補服;如果在進餐結束30分鐘后才發現漏服藥物,因缺乏作用底物(碳水化合物),若此時再補服,療效較差,所以不必補服。此時可通過增加運動量來控制血糖水平。
8.當服用過量的本類藥物時,應在隨后4~6小時內避免飲用或食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及時咨詢醫生。
9.嚴重腎功能損害的患者禁用該類藥物。
總之,患者在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藥物時,要采用正確的用法、用量,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并重視其使用的注意事項,做到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