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
政府投資審計的數字化與技術方式
劉智
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政府投資審計所面臨的審計對象和審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投資審計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大數據時代審計工作高效率、高質量要求,創新審計方式,積極開展數字化審計,有效融合投資審計的新實踐與工程建設新技術,是推動政府投資審計工作更好發展的有效途徑。
政府投資審計;數字化審計;建設項目
(一)概述。
長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重大投資項目往往投入巨額的建設資金,建設過程包括設計、施工、監理等多個程序環節,跨度大、時間長,利益主體涉及建設單位、施工方、材料設備供應商、監督部門等多個關聯主體,各類風險交織。這些項目資金使用好壞、項目績效情況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各項重大決策的落實效果,關乎國計民生。因此,在國家審計監督體系中,政府投資審計一直是最重要領域之一,它通常作為財政審計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國家對固定資產投資活動實行監控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常規的審計方式和問題。
傳統的政府投資審計一般有兩種審計方式。第一種是以管理程序為審計路徑,對建設項目的基本建設程序、招投標程序、單位內部控制程序等開展審計,重點關注建設項目的基本建設程序的合規性和建設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圍繞基本建設程序各個環節的申報、審批和決策情況開展審計,將不合規的環節與單位內部控制失效等結合分析,核查重大問題線索。第二種是以基建財務為審計路徑,按照資金流、物資流、業務流進行審計,審計人員以建設資金使用管理為導向,重點關注被審計單位的資金活動和對應業務的合法合規性,通過與物資流有關的記錄資料來比對核實所發生業務的真實性。
但是,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在各個行業廣泛運用,政府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被審計單位新的建設技術的廣泛應用,審計對象的業務過程中數據和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傳統的審計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審計高信息量、高效率、高質量的要求。因此,將投資審計的新實踐與工程建設新技術、信息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是未來投資審計方式方法創新和發展的趨勢。
(一)樹立“大數據”思維,開展數字化審計。
審計署制定的《“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要求審計機關創新審計方式,提出了“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方式,這為投資審計實踐數字化審計提供了思路指引。
一是采集數據構建大數據平臺。審計機關通過采集發展改革委、水利、交通等行業主管部門信息數據,建立投資審計項目數據庫,掌握建設項目的投資主體、資金來源、建設規模和內容等要素,為審計對象選擇和審計計劃科學制定提供參考數據;通過采集參建單位的項目財務核算、招投標、合同臺賬、工程結算書等數據資料,構建被審計單位數據庫,掌握具體審計項目的基本情況和建設信息;通過采集財政、稅務、工商、民政、公安等政府部門的國庫集中支付、稅收征管、工商注冊、社會保障、公安戶籍、車輛登記等業務數據,為關聯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對項目建設管理情況進行總體分析判斷。如,設置一定金額條件對合同電子臺賬進行篩選,判斷項目是否存在應招標而未招標的問題;通過對同一項目的投標文件的相似度比較、錯別字檢測,對施工單位的電子投標文件中雷同、錯漏一致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施工單位是否涉嫌圍標串標等。
三是圍繞關鍵內容開展數字化審計。審計中突出工程造價、進度、質量等關鍵內容。對于工程造價的審計,審計人員以工程結算和財務資金流向為抓手,對財務數據和工程數據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行對比,如將概算工程量、招投標工程量和結算工程量三類數據對比分析差異,使用施工單位財務收支、物資消耗與工程造價結算數據進行工料分析,并與工程設計、施工、監理等多方記錄資料相互比較,可以較快發現異常的數據變化鎖定延伸對象。對于工程進度的審計,抓住項目招標日期、投標日期、中標日期、合同簽訂日期、開工日期、完工日期等關鍵時間節點進行比對,判斷建設程序是否履行規范、工程進度是否滯后。對于工程質量的審計,除了查閱材料檢驗數據、質量報告、現場勘查等方式外,還需要更多利用工程建設新技術手段。
(二)運用工程技術手段,提升投資審計效率和質量。
一是使用圖形算量軟件擠工程造價水分。市場上比較成熟的廣聯達、魯班工程造價軟件一般基于A utoCA D平臺開發。審計人員在核實工程量時,可將工程施工或竣工CA D圖導入這些三維算量軟件,建模進行數據修整后實現自動算量,利于審計人員快速核實工程量和價款,減少和施工單位不必要的爭論和理解上的偏差。
二是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解決征地拆遷補償真實性核查。征地拆遷補償和安置一直是審計關注的重點和風險點。由于房屋及其附屬物被拆除后,相關的實物證據隨之消失,審計人員在事后審計對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拆遷補償資料難以準確核實,通過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以較好解決征地拆遷補償的核查。審計人員通過國土規劃部門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采集相關地籍數據、征地紅線圖數據,運用A RCG IS、SQ L server等工具,獲取征地紅線內征地面積、地類等電子數據,將上述數據和實際征地情況進行分析、對比,篩選出審計疑點,進行現場調查取證;也可以使用G PS數據定位被拆遷對象位置,通過G oogle Earth軟件追溯查看以前年度征地拆遷位置的衛星圖像,查找差異發現疑點線索。如,審計人員在城中村改造項目審計中使用G oogle Earth軟件追溯查看以前年度房屋位置的衛星圖像,核實是否違規搭建。
三是利用無損檢測技術揭示隱蔽工程質量問題。審計人員常常遇到難以對隱蔽工程核實工程質量的情形,當從財務收支方面分析難以發現問題、不易突破時,可以利用探地雷達、射線探傷等無損檢測工程技術手段來揭示工程質量問題。如,審計人員為了核實鐵路工程樁基礎工程量,使用便攜式地質雷達和數字地震儀等儀器設備,在不破壞路基的情況下,通過采集波譜數據處理分析后獲取地下樁基的實際深度和分布狀況,發現了部分路段水泥樁基數量和深度同設計要求明顯不符,取得了施工單位通過減少樁基數量和長度來減少水泥實際用量的重要證據。
此外,近年來,審計人員借助一些其他工程技術裝備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查驗,如利用“核子探測儀”監測堤防工程土方干密度,使用“彎沉檢測車”檢測高速公路路面密實度,均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取得較好效果。
一是積極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投資審計信息化建設,建設投資審計數據中心,深化數字技術與投資審計業務的深度融合,建立審計成果和信息共享機制,統籌審計資源和成果,為審計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及時跟蹤掌握工程建設領域的技術應用的最新動態,系統總結評估適合當前投資審計的新技術新方法并加以實踐應用。三是加強大數據投資審計隊伍建設,通過聘用專業人才、在職培訓、自學等多種措施,提高審計人員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培養一批掌握會計、工程、計算機、法律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審計人才,打造大數據投資審計團隊。
(作者單位:審計署武漢特派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