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媛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投放趨緩的現實審視與路徑探析
——以宜春為例
倪媛
近年來,宜春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趨緩,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對“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為此,我們從2012年以來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投放趨勢變化入手,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座談,全面了解其貸款投放趨緩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宜春轄內現有10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并已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至2016年9月末,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共計425.2億元,比年初增加42.5億元,貸款增量同比減少5.4億元,降幅1.4%,貸款余額占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29.1%,較去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
(一)貸款增速逐年下降。經測算,2012~2016年全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貸款增速分別為23.43%、22.07%、21.99%、15.47%和13.87%;同期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速分別為23.34%、24.96%、19.54%、19.10%和14.84%(見圖1)。雖然貸款增速均呈下降態勢,但2014~2015年間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較為平穩,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卻大幅下降(圖中虛線部分)。
注釋:數據來源于人行宜春市中支調查統計科。
(二)貸款市場份額占比持續下降。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6年9月,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在同業市場中的份額占比分別為30.36%、29.66%、30.27%、29.34%和29.14%;較年初的貸款增量在同業市場份額中的占比分別為30.47%、26.85%、33.37%、24.51%和27.43%(見圖2),呈震蕩下降之勢,尤其在2014~2015年間下降幅度明顯(圖中虛線部分)。
(三)新增貸存比前高后低。2012~2016年9月末,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新增貸存比分別為51.53%、53.94%、78.24%、61.75%和57.32%。正如圖3中所示,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新增貸存比變化呈“倒V”曲線。2015年及2016年1~9月,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新增貸存比持續下滑,不難看出其貸款投放力度有所放緩。
(四)農戶農業貸款占比逐年下滑。據測算,轄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各項貸款中涉及農村地區信貸“大頭”的農戶貸款所占比重從2012年初的67.83%下降至2016年9月末的57.05%,降幅達10.78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業的貸款投放也略有減緩,從2012年初占各項貸款的56.85%降至2016年9月末的54.69%,降幅達2.16個百分點(見圖4)。
(一)有效信貸需求疲軟與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并存。
一方面,部分優質企業偏向提前還貸。據了解,至2016年9月末,上高農商銀行提前還貸金額約為1.63億元,其中涉農優質企業13家、金額0.95億元,占提前還貸款總金額的58.28%。另一方面,不良貸款有所反彈也成為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投放的一大阻礙。近一年多來,由于經濟環境整體欠佳,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呈現上升的態勢,2016年9月末全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20.7億元,較年初增加8.1億元,不良率4.66%,較年初上升1.5個百分點。由于對不良貸款追責嚴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線信貸人員營銷貸款的積極性,影響貸款投放進度。
(二)同業競爭加劇與市場定位失準并存。
由于戰略目標調整,在農村地區占有一席之位的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紛紛將業務拓展的重點再次轉向農村,加劇了縣域金融的同業競爭。據了解,至2016年9月末,轄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除外)的網點數已增至92家,是2012年初的1.31倍。2016年9月末,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對城鎮法人單位的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29.45%,較2012年初提高8.75個百分點,顯示其服務“三農”方向有所偏差。加上農村金融本身的弱質性,導致一些有資金需求的農戶無法獲得商業性金融服務。農村金融供給無法有效滿足“三農”領域的需要,不僅造成合作性金融功能的逐步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改制后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信貸業務上的良性發展。
(三)信貸風險管控薄弱與資產質量下滑并存。
據了解,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近年出現的資產質量下滑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在信貸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有所缺失:一方面,存在信貸人員審貸不嚴、資料不齊等現象。另一方面,內部激勵機制缺失造成基層信貸人員放貸積極性減弱,包括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盡職免責等在內的激勵政策未能有效落實,信貸人員為避免承擔信貸風險,更多地選擇惜貸。
(四)擔保體系不健全與農村金融服務動力缺失并存。
農村信貸業務缺少有效的擔保手段,加上地方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業務拓展。農村土地和住房不易進入市場交易,在農村市場開展信貸業務時,缺乏有效的信貸擔保。各縣域擔保公司缺乏對農民和農戶的擔保服務,造成農村信貸擔保體系不健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對該部分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缺乏動力,難以滿足其有效信貸需求。在推動縣域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中,不僅需要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也需要金融機構在金融方面的支持與配合。但轄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與收益的考量,在推進現代化產業發展,尤其是文化、旅游等綠色信貸發展方面,缺乏推動力。
(一)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信用環境。
一是廣泛開展農村信用評級活動,完善農村信用信息的征集、評估和發布運用體系。二是培養地方黨政干部和廣大農戶信用觀念,逐步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農戶之間架起誠信橋梁,推動更多的農戶遵守信用,以確保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產安全和商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建立農戶信用信息庫,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實現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工商、稅務、公安等職能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共享。
(二)明確行業市場定位,激發農村經濟新活力。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當堅定支農、助農的市場定位,結合當前金融助推精準扶貧的重要工作,加大對縣域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開展“精準四掃”,進一步細化農村金融市場,通過條件培育和結構塑造等來實現市場的對等化運作,促進信貸業務發展的同時,激發農村經濟新活力,實現農村地區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內在統一。
(三)優化信貸產品結構,形成品牌規模效應。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積極打造適合當地產業特色的信貸產品,提升品牌效應和同業市場競爭力。同時,結合客戶貢獻率、客戶忠誠度等涉及自身長遠戰略發展需要的超越貸款本身的因素,在產品利率定價機制中考慮設置貸款利率加點后的再調整項,優化梯度利率定價,進一步提高信貸產品價格吸引力,形成品牌規模效應。
(四)完善激勵機制建設,提高員工整體素質。
在績效考核方面,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考慮縣域經濟環境、信用環境等因素變化,制定符合當前形勢的信貸人員績效考核激勵辦法,做到政策與實踐統一,提升考核效果,有效提高客戶經理信貸產品營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健全擔保體系建設,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農村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健全的信貸擔保體系協同推進,建議當地政府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經濟產業發展特色,完善轄區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同時,可協調各轄區組建農業擔保網絡,形成政策合力,引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進一步探索如何扶持新型農村建設和綠色信貸業務的發展,提升其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從而更好地控制和合理彌補其經營過程中的違約風險和成本,有效解決部分產業發展中的貸款難問題,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宜春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