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迎霄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旅游管理系,鄭州450046)
精準扶貧背景下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研究
曾迎霄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旅游管理系,鄭州450046)
在旅游業蒸蒸日上發展的今天,努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不但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解決當地人民的就業問題,還可以響應國家號召,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同時,帶動經濟發展,使貧困地區的人民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現有資源,把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展現出來。通過對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旅游業存在的優勢與困境,并提出政府指導,統一規劃;改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理念等對策,以期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鄉村旅游;旅游業;經濟發展
(一)旅游業高速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民眾收入的普遍提高,收入的增加帶來的是人們由物質需求轉變為精神和文化追求。休閑旅游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隨著旅游業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被民眾所熟知,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在閑暇時間出去走走逛逛,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放松身心。在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去名勝古跡游玩的時候,也有一部分人不愛名勝偏愛山水,選擇去有山水的地方游玩。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煩惱。因此,鄉村旅游就應運而生了。在中國,許多的山村依舊很貧窮,當地居民缺乏教育,所謂山里的孩子走不出來,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讓山里的孩子了解山外的世界,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去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旅游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游客從出發地消費到目的地,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均衡財富的一種方法,所以開展以旅游業為核心的“精準扶貧”,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旅游的發展趨勢
目前,旅游業正在成為中國最強勁、最有潛力的經濟增長點。而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使當地居民脫貧致富,更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發展鄉村旅游勢在必行。
中國的農業旅游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始于大中城市的郊區,最初的目的是讓久居都市的人可以體驗鄉村風情和田園時光,而后發展為休閑娛樂,形成了以“閑、靜、雅、稚、樂、宜、純、厚”的整體景觀的特征。成為旅游業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正因如此,21世紀農業旅游將出現下列的新趨勢。
1.農業公園游覽熱。以展示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和飼養業的生產技術和過程為主導的休閑娛樂活動。游客可以體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感覺。
2.民俗鄉情熱。利用地域文化、民族習慣、民俗風情的地方和村莊,讓游客住進農家房,吃農家菜,干農家活,充分享受濃郁的鄉村風情和民俗文化。
3.農園采摘熱。這個活動具有時限性和地域性,主要是利用和開放成熟時期的果園、瓜園、菜園、花棚等。供游人入園觀賞、摘果、采花,體驗自摘、自食的園農生活,享受農園風光。
4.水上運動熱。主要是利用池塘、水庫等,讓參與者釣魚、駕船等來體驗水鄉的生活。
5.畜牧觀賞熱。在開放的牧場和合適的季節,可以讓游人自行體驗狩獵的感覺,感受那個馬背上的時代,體驗牧業的樂趣和生活。
6.登山熱。許多地方都有山,雖然可能不像五岳和黃山那樣出名,但也是聞名一方,現在許多人重視鍛煉身體,登山不失為一種實用、簡便的方式。
(三)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在21世紀,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了小康,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更需要的是文化和精神的追求。旅游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旅游業不僅成為第三產業中最為活躍的產業,而且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起著積極作用,特別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旅游業在經濟發達國家和較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支柱型產業。2010年,中國的入境過夜旅游人次達到5 566萬人次,先后超過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僅次于法國和美國,成為全球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國家。旅游外匯收入458億美元,居世界第四。在國際入境旅游發展的同時,中國國內旅游也蓬勃發展。2010年,中國國內旅游達21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1.26萬億元人民幣。2010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次數則達5 739萬人次。
(一)壯大規模,優化結構
近年來,中國發展了一批以農林業、漁業資源和山水風景為自然條件的旅游景點。以資源優勢和鄉土民情為優勢吸引旅游者,為游客提供觀光、運動、休閑、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等綜合服務的的鄉村旅游景點。使旅游業充分切入農業,實現了與“三農”的直接對接,有力地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目前,中國的鄉村旅游已經發展成為了全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旅游的人數占全國旅游者的10%。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的產業結構格局發生改變。田地里的產品變成了旅游商品銷售,綠色蔬菜和水果成為了市場的寵兒,甚至住農宅,干農活都成為了一種生活體驗,變成了旅游活動。這一切的變化,刺激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不但使很多地區脫貧致富,也為“精準扶貧”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二)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的結合
隨著現在人們出行方式越來越便捷,生活品質的提高帶來的就是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對原有田園生活的向往。于是,集休閑旅游和體驗生活與一體的鄉村旅游便成為了旅游業的新寵。中國適應這一發展潮流,發動和扶植有條件的鄉村開展鄉村旅游活動,利用鄉村特有的文化習俗和獨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旅游產品。
(三)設施的逐漸完善和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旅游者去旅游,所在意的除了當地的旅游資源之外,肯定也在意當地的服務和基礎設施。只有交通便利了,才會有交流的機會,否則再好的資源也將錯失良機。現在,中國的鄉村旅游接待區的服務和設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應有的設施比如交通指示牌、停車場、旅游廁所、游客中心、標志牌等硬件設施日趨完善,交通問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路越來越平坦,鐵路越來越發達。交通的便利帶來的是出行的方便,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門,愿意出去旅游。現在,鄉村的公路通到了四村八鄉,為周邊城市的自駕游愛好者提供了便利。
(四)鄉村旅游后勁十足
目前,鄉村旅游發展形勢十分良好,而且勢頭不減,發展后勁十足。已經建成的鄉村旅游景區和景點正在積極追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許多新開發的景區和景點也都竟相開工,抓緊建設,全國興起了鄉村旅游的熱潮。鄉村旅游以“離土不離鄉”的形式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門路。秦皇島市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到了15 000人,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緩解了農村人口轉移的巨大壓力。許多西方國家游客選擇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恰恰就是看好中國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并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中國的一筆財富,為全國的鄉村旅游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天優勢。
一是開發經營者的思想認識不足,不能把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的結合。平衡不好兩者的關系,找不到合適的平衡點,在旅游業與農業之間,過于重視其中一方放棄另一方而適得其反。
二是鄉村旅游季節性太強,旺季太旺,淡季太淡。
三是旅游地基礎設施落后,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帶給游客的體驗并不是十分良好,導致游客印象變差。
四是產品單一,都是清一色的農家樂,度假別墅之類的,游客去過幾個之后發現都差不多,會產生審美疲勞。
五是市場意識低,都只知道跟風去搞鄉村旅游,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一)政府指導,統一規劃
鄉村旅游要想長久地發展下去,就必須要在統一規劃下進行改造,將現有的蛋糕做大,才能吸引游客。目前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大部分都有盲目性,地方政府應該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確定好發展路線,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力,市場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等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合理布局,保證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改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理念
加快解決通信,交通,供電,飲水等方面的問題。讓游客愿意來而不是因為受不了艱苦的條件而影響了旅游的體驗。加強對當地農民專業知識的培訓,不斷提升當地居民的服務理念,讓游客可以放心吃住,安心玩樂。
(三)提升產品內涵,打造獨特的品牌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以即便是同樣的項目在不同的地方也都會有不同的樣式,地域文化是不可代替的。愈是鄉土的愈有特色。比如杭州龍井村在采茶季節推出的“做一天茶農”,就很受東西方游客的歡迎。
(四)注重產品的宣傳,完善營銷網絡
對于目前大型風景區的大規模的宣傳促銷,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遠遠不夠。要推行相關的政策,去鼓勵旅行社宣傳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旅游的認知度和知名度。完善營銷網絡,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打開銷售渠道,如:網店等,把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銷售出去。
現在,國家在提倡精準扶貧,而發展鄉村旅游業,就是對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響應。響應國家的號召,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利用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借鑒成功地區的經驗和方法,在各個鄉村都有屬于自己的旅游業“致富路”。
[1]黃 穎.近郊型新農村“城鄉田園”規劃模式研究——以重慶市都市區為例[J].建筑遺產,2013,(6):318-319.
[2]王 樂.山東省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3] 肖鴻燚.“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旅游縱橫:月刊,2015(9):65-78.
[4]史學楠.中國鄉村休閑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責任編輯:王 鑫]
F590
A
1005-913X(2017)08-0159-02
2017-06-07
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課題(SKL-2015-3255)
曾迎霄(1989-),女,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