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時刻是指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明斯基觀點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杠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杠桿化周期的風險。明斯基時刻表示的是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
明斯基的觀點簡單明了:好日子的時候,投資者敢于冒險;好日子的時間越長,投資者冒險越多,直到過度冒險。一步一步地,投資者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上,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用來獲得資產所舉的債務。投機性資產的損失促使放貸者收回其貸款,從而導致資產價值的崩潰。
海曼·明斯基,是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芝加哥的經濟學家,曾在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擔任經濟學教授。他的研究試圖對金融危機的特征提供一種理解和解釋。
作為當代研究金融危機的權威,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是金融領域的經典理論之一,并被人們不斷討論和完善。他所堅持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認為,資本主義的本性決定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金融危機及其對經濟運行的危害難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確定性、風險及金融市場如何影響經濟的經濟學家。他在華盛頓大學執教25年,是巴德學院利維經濟研究所的杰出學者。
明斯基的分析僅僅集中在“排他性的金融市場”,并沒有很好地解釋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系。雖然他在對金融危機周期性性質的描述上超過了他人,但這種描述與長期經濟趨勢的關系畢竟并不清晰。盡管明斯基清楚地意識到,金融的反復無常日益成為現實,但他卻沒有考察金融的長期增長問題,實際的經驗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很少涉及,因此,他未能發展可稱為經濟“金融化”的理論,即經濟重心從生產向金融的轉移。他也沒有考察經濟停滯問題,即居于體系中心地區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增長,而馬格多夫和斯威齊卻認為經濟停滯是經濟重心從生產轉向金融的原因。1987年股市崩盤后,明斯基確實提到過,“資本主義再次發生了變化”,演進到一個非常容易發生金融危機的“貨幣管理資本主義”的新階段。然而,這一論斷從未擴展為一個連貫的分析。
研究長期發展趨勢的金融化理論的匱乏,連同明斯基反復主張的,類似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債務型通貨緊縮不會再次發生(借助于大政府和中央銀行最終貸款人功能)的觀點一起,成為試圖將他的模型應用于這幾年金融大崩潰和大蕭條的各種努力的主要絆腳石。同時,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設涉及的幾乎完全是短期的周期性現象,只是一個“明斯基時刻”,而不是作為一種發展趨勢。這個事實使他的分析更易被主流理論家們所接受——他們最關心的是證明經濟會在政府的輕推下迅速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