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椅子、一面鏡子、一把剪刀,一個電推剪,這是張大爺理發“店”的全部家當。
張大爺的工作地點在秦皇島湯河公園。17年了,每天從家里把東西搬到工作地點,掛上價目表便開始營業。價目表是一塊紙板做的,寫著剪發5元。
理發“店”生意好壞和天氣緊密關聯。張大爺夏天的時候每個月收入將近2000元,冬天比較冷,收入不穩定,1000元左右。
張大爺年輕的時候在事業單位上班,退休后就在家附近的湯河公園當起了街頭理發師。“一開始還覺得不好意思,客人也不多。可是后來慢慢習慣了,靠手藝掙錢嘛。”來理發的大部分是附近的熟人,除了老人和小孩,偶爾也有一些年輕人。
張大爺說,街頭理發是他們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雖然現在大小發廊隨處可見,但許多老人還是心里有芥蒂,走不進去。開放的環境,熟悉的街坊,一邊理發一邊聊天。
“按照規定,街頭理發是無證經營,但附近的居民們都照顧我,我就提供好我的服務,每天把散落在地上的頭發打掃干凈。下一步,我會給上年紀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文、圖/《民生周刊》記者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