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共文化服務正在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文化力量。
城市書房、24小時自助圖書館、城市書吧……近年,各城市公共讀書設施不斷推陳出新,走進社區,極大豐富了公眾文化生活。但是,全國還有12%的縣區沒有公共圖書館,文化消費城鄉不均衡性高于人均消費城鄉不均衡性。
“衡量一個國家先進與否,只需看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服務和分布,以及文化類社會組織活躍度和服務能力,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就大致清楚了。”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劉洋說。
劉洋表示,對中國這樣13億人口、8.5億農民的大國而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僅是保障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共文化服務正在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文化力量。
填補公共文化服務空白
民生周刊:目前各地不斷出現的公共讀書設施名稱不一,各有特色,這些公共讀書設施由誰投資建設和運營?
劉洋:按照投資、運營主體及經費來源等大致可分4類。一是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的公共圖書館分館。北京朝外街道建立了首個由社會組織參與管理的街道圖書館,街道提供設施和場地,區圖書館配送圖書并提供數字文化資源,社會組織參與運營,政府適當提供資金補貼。廣東佛山則稱為智能文化家+,統一空間設計、內容策劃、管理機制和建設標準。
二是增加公共閱讀功能的休閑服務設施,比如采取“總館—分館—服務點”模式,分館和服務點延伸到書店、銀行網點、咖啡館、網吧、農家書屋、社區。
三是公益性文化機構與社會力量合作運營的文化休閑設施,比如為了擴大服務半徑、解決機構人員編制不足問題,河北滄州圖書館在人流量密集區域與社會機構共建城市書吧。
四是流動設施+流動服務。為破解中心城區無公共圖書館的窘境,貴陽實施“圖書館小站”項目。圖書館小站多設在圖書館服務相對真空區域,一定程度起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支點、觸角作用。
民生周刊:這些公共讀書設施與傳統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相比,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劉洋:比如貴陽圖書館小站項目,在設施不足、財力不足、人力不足等條件下,將小站等流動設施、流動服務向基層延伸,極大方便了群眾,有利于培養全民閱讀習慣,完善基層流動文化設施布局。小站還可成為流動文化服務網點,結合流動圖書車、流動舞臺車、農村電影放映車、文物普查車以及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可面向邊遠山區、人口較少自然村定期定點開展流動文化服務。
還有網咖,那里可以提供文化便民服務,通過薄利多銷獲得盈利。尤其是進城務工農民,在城里看電影、看戲票太貴,到網咖可以上網、看書以及滿足其他文化需求。市場需求加政府引導,使公眾在消費的同時享受了基礎公共文化服務。
民生周刊:11月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公共圖書館今后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是什么?
劉洋: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節點和支撐,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不擁有設施齊備、覆蓋發達的公共圖書館體系。公共圖書館不僅是一種社會機構,更是一種社會制度,保障每個公民獲得自由獲取知識或信息的權利。公共圖書館制度體現了公平正義、普適價值和基本權益的原則,普遍均等服務是各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原則目標。
目前,國家—省—市—縣四級公共圖書館系統基本建成,縣級以上政府設立公共圖書館達3153個,年流通人數從2012年4億多增至2016年近7億。但是,全國還有12%縣區沒有公共圖書館,民眾看書難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公共圖書館法》是國家層面公共文化領域第一部專門法律,強調公共圖書館公益屬性,對服務效能提出要求,同時重視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從設立主體、享有權利、扶持政策、參與方式等方面對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作出規定。
部分地區欠賬較多
民生周刊:目前,各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及體系建設方面的整體狀況如何?
劉洋:近年來,各地公共文化投入大幅增加,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強,實施了一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但由于不少貧困地區、鄉鎮農村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與發達地區以及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相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欠賬較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主要是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設施水平不高、利用率低,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群眾文化活動貧乏,服務資源分散,專業人才匱乏,制度建設滯后,距離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目標還有差距。
民生周刊:這些不足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洋:一是部分政府部門對基層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視不足。某些縣鄉兩級政府部門沒有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基本職責范疇,基層文化干部創新觀念不足,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基層政府、文化干部存在對公共文化政策不了解、不清楚的情況。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財力不足。由于基數低、財力有限,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例較小,部分館站日常專項性公用經費沒有列入預算。另外財政投入以漫灌式、撒胡椒面式、蜻蜓點水式為主,缺乏基于百姓需求的滴灌式精準投入,體現出觀念依然是將受眾不考慮為消費者的“送文化”,而不是需求導向“種文化”的供給側改革思維。
三是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欠賬多,使用效率低。一些地方通過填缺補漏、修修補補、因陋就簡的方式解決設施有無問題,存在使用率、利用程度不高,甚至閑置和改變用途的現象,陷入建好就占、邊建邊拆、現建現賣、有馬無鞍的窘境。
四是公共文化服務總量較少,總體效能不足,習慣被動等著群眾“走進來”,基層資源缺乏整合利用,進城務工農民在文化權益保障上存在盲區死角。
民生周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公共文化領域有哪些表現?
劉洋:滿足文化需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公共文化發展的主要矛盾體現在,一是相對于物質需求,文化需求不均衡不充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落后于經濟硬實力,文化生產難以有效滿足國民需求。在中產階層迅速增加,精準扶貧、脫貧一個都不能少的情況下,社會呈現圈層化、碎片化,文化需求多樣化。
文化消費城鄉、地區差距明顯。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269元,農村居民僅252元,比例為5.04∶1,文化消費城鄉不均衡性高于人均消費城鄉不均衡性。東中西部文化消費水平差異明顯,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省市文化消費綜合指數連續4年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區省市在前十中只占3席。
民生周刊:自2011年創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及示范項目以來,目前已開展至第四批,這一工程成效如何?
劉洋:示范區是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承載了“率先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領路者、探索者使命,目前已有3批、共90多個城市。
從首批示范區創建成果看,文化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中央財政3.05億元示范區創建補助資金撬動了地方投入超過150億元,落實了中央關于“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的要求,中西部創建城市許多原未列入規劃的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得以開工,設施建設至少提速5年。
文化自信的當代表達
民生周刊:公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與此前相比出現了哪些新的需求點?
劉洋:一是從傳統的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等個體享受公共文化服務,轉變為組織化、廣場化、社區化、集中化的方式,例如廣場舞。二是文化需求多元化,表現在中老年人跳廣場舞,青少年上網、看電視,職場人士參加各類專業培訓。
民生周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對公共文化服務提出哪些要求?
劉洋:核心是構筑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產品,必須重視文化自信的當代表達和傳播,才能入腦、入心,內化為民眾的思想和行為。
文化自信首先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遴選優秀、適合當代傳承傳播表達的先進文化內化于人。其次要傳承紅色革命文化,讓年輕人從革命文化中汲取營養,學會生存、競爭、合作等基本法則。另外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首先落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傳播不僅是24個字刷墻。
民生周刊:那么,如何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劉洋:圍繞到2020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是均等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著重解決區域、城鄉、人群不均問題,重點破解貧困地區、農村、弱勢群體公共文化服務短板。二是產品服務供給。補齊基層設施,增加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供給總量質量,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由“送文化”轉變為“種文化”,培育自發機制和內生模式。三是文化科技融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運用大數據技術做大做優資源,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網絡,實現公共數字文化綜合性、一站式服務。四是社會化。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動力,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培育和規范文化類社會組織,培育文化消費,促進與文化產業融合,形成市場機制配置。五是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協調機制,轉變文化行政部門政府職能,管辦分離,探索基層公共文化管理機制,推動基層參與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