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社區是政權建設的根基、社會管理的基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為做好新形勢下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為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根基,雞西市麻山區通過強化五項措施,在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引領社會治理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構建“一張網格”,提高社區管理水平。結合實際建立三級網格治理體系,以每個社區為一級網格,并根據人口戶數、院落性質等因素,將社區劃分成若干二級網格管理區域,駐區單位、小區樓棟為三級網格。在一級、二級網格中配齊“五大員”,即警務員、城管員、物管員、環衛員、消防員;每個三級網格中配齊“兩長四員”,即黨小組長、樓棟長和城管監督員、物管監督員、衛生監督員、安全監督員。通過科學劃分、合理配置,實現社區基層網格化管理的全覆蓋、無死角,確保每一戶家庭、每一項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
強化“兩個保障”,夯實社區工作基礎。以提升社區保障能力為工作重心,推動“力往基層使、錢向基層投”,不斷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一是強化陣地保障。針對社區服務場所陳舊落后的實際情況,籌資360萬元,新建、改建兩個標準化社區,面積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服務設施實現“八有”,即有辦公用房、綜合服務廳、辦公設備、網絡服務平臺、室內活動場所、室外休閑活動廣場、體育健身路徑、公共信息欄。二是強化經費保障。將社區黨組織工作和活動經費、社區辦公經費和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按時撥付,保證社區工作的正常運轉;提高社區干部待遇,正副職月工資分別達到2600元、2400元,增強社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用好“三支隊伍”,凝聚社區工作合力。以整合社區人力資源為牽動,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社會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營造“社區事務共商、社區資源共享、社區家園共建”的良好氛圍。一是用好在職黨員隊伍。積極落實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64個駐區單位與社區簽訂共建協議,431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針對群眾需求,研究設置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群眾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服務。二是用好志愿者隊伍。依托以“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提升自我”為宗旨的10支黨員服務隊,進一步充實壯大志愿者隊伍,有計劃地開展志愿服務培訓,提升服務能力。三是用好老黨員、老干部隊伍。選聘老教師、老干部和優秀黨員志愿者組建督導考核隊,明確網格監督職責,邀請他們參加街道網格工作會議、列席工委班子會議,使他們全程知情、全程參與、全程監督黨員干部網格工作。
辦好“四類活動”,提升社區文明層次。在基層社區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建設社區共有精神家園,努力推動形成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一是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根據不同時間節點,適時組織老干部、老戰士、老模范,對社區黨員群眾和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二是開展民俗節慶活動。立足傳統民俗,結合地域特點,積極舉辦秧歌匯演、春季賞花、端午踏青、重陽登高等活動。三是開設道德講堂。以宣傳教育部門、街道社區為主體,定期舉辦傳統文化、道德倫理、禮儀規范等知識講座。四是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五好”樓棟、和諧家庭、感動社區人物、文明好少年、誠信經營商戶等評選表彰活動。
開展“五項服務”,打造社區宜居環境。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區委要在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滿足群眾期待上下足功夫,建立起立體式、全方位的服務網絡。一是開展社區關愛服務。依托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定期開展走訪慰問、跑腿代辦等服務活動。二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整合社區公共服務資源,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協調政府派駐服務部門,開展“四零”服務承諾。三是嘗試開展購買服務。為社區90歲以上老人、“三無”人員、留守兒童提供上門診療、理發、送餐、托管等多項服務。四是倡導駐區單位定向服務。協調駐區單位按照本單位的行業特點,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化定向服務。五是加強黨員群眾的志愿服務。制定下發《麻山街道黨員群眾志愿者積分管理辦法及兌換細則》,細化具體服務內容及所積分值,按時兌換積分,打造志愿服務品牌。
(作者系中共雞西市麻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