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雷雨季節來臨時,飛機在雨中如何實現安全著陸,是航空安全的重要保障。為此,文章對飛機著陸時,發生滑水現象的處理進行重點研究,以期進一步降低人為因素對航空安全造成的不利影響。文章以典型事例為研究對象,對其滑水原因、種類進行分析,同時研究了輪胎構型與滑水之間的關系,以及滑水速度的計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避免滑水現象的具體對策。希望文章能夠為相關人員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進而有效避免滑水現象發生,全面提高航空安全。
關鍵詞:人為因素;航空安全;飛機著陸
中圖分類號:V3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6-0160-02
前言
事實證明,在飛機起飛與著陸的13分鐘內,是安全事故發生率最高的時間短。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因大雨、暴雨等惡劣天氣條件造成的飛機安全事故,占總事故發生率的一半以上。影響航空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風切變、漫反射以及濕跑道、風切變、著陸滑水等。由于常年處于國內、日、韓等飛行線的機長們,經常會遇到在積水跑道上著陸的情況。鑒于此,為了更加深入掌握飛機輪胎與積水跑道的特性,為該航線的飛行人員提供有效的安全保證,本文主要針對輪胎滑水現象進行分析。
1 實例分析
1993年,一架德國飛機A320-200在著陸時,滑出跑道起火損毀。事故原因在于,當時的天氣條件比較差,且地面控制中心向機組報告了錯誤風向,實際的地面風是順風,而地面報告卻是頂風,而且實際的順風分量遠遠大于限制標準。所以,機組在考慮到風向改變的情況下,修正了參考速度,故飛機最終的接地速度為170Kt。在高速、順風、大雨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延長了飛機接地起落架由RH至LH的時間,進而影響了擾流板與反推的正常工作,最終導致飛機滑出跑道外并起火損毀。導致這一慘劇發生的主要原因,即跑道上的積水,這種現象稱之為著陸滑水。發生滑水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飛機輪胎與跑道地面之間存在一層水膜,這層水膜將輪胎與地面分離,使得幾十噸甚至過百噸的飛機“漂浮”在跑道上。滑水現象對飛機的飛行性能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在飛機著陸飛行時,處理不當極易發生偏離跑道甚至完全脫離跑道等嚴重事故。
2 導致滑水現象的原因分析以及分類
2.1 滑水現象原因分析
飛機在地面飛行過程中,輪胎是其與地面之間的唯一接觸點。在惡劣的雨雪天氣下,由于跑道排水能力有限,許多積水無法及時排出,導致跑道存在積水。而當飛機輪胎與存在積水的跑道接觸時,輪胎與地面接觸的表面會產生一定的流體動壓力。飛機在積水跑道上高速運行的過程中,輪胎的高速運動會降低其表面的排水功能,加之水的浮力的作用,發生輪胎“浮”水面之上的現象,這便是常見的水膜現象。輪胎與跑道道面之間的流體動壓力,與飛機地面運行速度是呈正比關系的。而當飛機重量與流體動壓力相同時,水膜便會阻隔開飛機輪胎的地面接觸,這便形成了滑水現象[1]。發生滑水現象時,水壓為輪胎速度的2倍,且和流體密度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水膜現象發生時最低的水的深度,受到輪速、輪胎磨損情況以及道面光滑程度的影響,通常在2.5MM至10.0MM之間。
除此之外,滑水現象的產生不僅與飛機的地面飛行速度有關,同時也與輪胎速度具有之間關系。一般情況下,飛機地速越大,滑水現象越嚴重,且輪胎速度越大,滑水時間越長。發生滑水現象時,若飛行員采取加大剎車壓力的手段對飛機進行減速控制,則會持續降低輪胎的轉速,然而飛機自身的防滯系統,又會降低剎車壓力,此時便形成了一種相互矛盾的處理方式,延長了滑水時間,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當飛機發生滑水現象時,其滑跑的速度與方向均會失控,呈現出一種順風漂流的狀態,進而導致飛機在積水跑道上著陸時,發生偏離跑道或者完全沖出跑道的安全事故。
2.2 滑水分類
飛機滑水現象主要包括三類:(1)動力滑水。其主要發生與積水、積雪厚度大于等于十分之一英寸的跑道之上,會導致輪胎后形成楔形水道,進而致使飛機偏離跑道。跑道排水性能差,雨天條件下容易發生動力滑水。(2)粘性滑水。粘性滑水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滑水烈性。一般情況下,粘性滑水的水層均比較薄,故在不可能發生滑水的速度下,也有可能發生滑水。粘性滑水會導致飛機短時間內失去控制,進而發生輪胎側滑,嚴重時還會出現減速異常。(3)可逆橡膠滑水。這種滑水現象的發生條件比較復雜,跑道必須濕滑且輪胎正處在打滑狀態。可逆橡膠滑水會在輪胎上留下明顯的印記,且跑道上也存在蒸汽壓力印記,是唯一會在跑道上留下印記的一種滑水類型。
3 輪胎構型與滑水之間的關系
以空客330的飛機輪胎為例,該輪胎具有四條環形的胎溝,詳見圖1。粗略的看,這種飛機輪胎與原有的“光頭胎”的區別在于其多了四條環形胎溝而已,但若仔細觀察,這種輪胎在胎肩的部位,增加了一圈較細的橫向的短胎紋。縱向的環形胎溝有效減少了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接觸面積,故輪胎摩擦力降低。這種輪胎的優點在于,其擁有較小的滾動阻力[2]。所以,在比較干燥的跑道道面上具有良好的抓地能力,對飛機行駛過程中,排出跑道上的薄積冰以及輪胎接地時產生的水蒸氣比較有利。但是,這種輪胎也存在明顯缺點,盡管其具有四條縱向的環形胎溝,但缺少橫向與斜向的起到導流作用的胎溝。因此,若跑道的積水比較深,這種輪胎非常容易發生漂浮現象,進而導致飛機失去控制。
4 滑水速度的計算分析
若飛機在接地過程中,機輪速度不夠,則其滑水速度約為輪胎一平方英尺壓力的7.7倍左右;而若飛機在高速飛行過程中突然中斷飛行,或者突然著陸時,其滑水速度即約為輪胎一平方英尺壓力的9倍[3]。但是,現代輪胎因外形設計的變化,導致這一系數更加接近6、7。據有關資料顯示,發生事故的330-200的胎壓是205-225psi,代入上述公式進行計算可得,該飛機的滑水速度達到了130-135Kt,恰好滿足QAR記錄的速度區域。所以,該機發生了滑水現象,如圖2所示。endprint
圖2 QAR記錄的速度區域
5 避免滑水現象的對策
5.1 提高相關技術應用水平
在飛機起飛與著陸的過程中,加強安全防范,最大程度上降低飛機偏離或沖出跑道事故的發生率。為此,一方面,需要對輪胎的設計、跑道開槽技術的應用以及剎車力測量技術的應用等進行優化與改進[4]。其中,剎車力測量技術的應用,主要是指飛機制造廠家對飛機防滑系統與剎車系統的優化設計。上述技術的優化以及新型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防止飛機在起飛與著陸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提高機組安全意識,減少因機組不良行為而導致的飛機起飛著陸事故。民航管理于安全會議以及技術講評時,重點強調:要做手冊飛行員,即要求機組人員行為必須符合運行手冊要求。
5.2 提高滑水現象的處理技巧
機組訓練手冊中,對拉平與接地技巧進行了如下概述。拉平時,最佳的俯仰增量是2.3°。而在空客訓練手冊中規定,惡劣天氣情況下,必須實現扎實接地[5]。且一旦住起落架在地,則必須選擇最大反推。扎實接地指的是在積水跑道上落地時,為避免發生滑水現象而實行的一種技術,即飛機落地時,輪胎盡快與地面實現直接接觸,同時保證減速板與剎車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以免水膜導致剎車無效,進而使飛機偏離或者沖出跑道。
此外,飛機在存在積水的跑道上著陸時,還要將減速板與反推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減速板具有輔助有效剎車的作用,大約能夠消耗飛機能量的一半左右。而反推在飛機高速運行過程中具有比較明顯的作用,空客也提出在必要時可以反復使用反推,直到飛機安全著陸[6]。但是,矯枉要適度,以免飛機落地過重,被旅客投訴。同時,訓練手冊中同樣規定,飛機落地之后,需要立刻將前輪放在跑道之上,且不可以推桿或者帶著桿不放,以免影響后續減速過程。并且,空客強調,當機長確認飛機減速存在異常時,可以利用反推,保證飛機全停。
5.3 重點考慮飛機著陸的滑跑距離
合理的滑跑距離是實現飛機安全著陸的重要保障。典型的著陸距離系數與跑道條件比較,詳見圖3。由圖可知,典型的濕跑道的滑跑距離大約是典型干跑道的2倍。并且,考慮到飛機裕度,一般會將圖中距離乘以1.15,且若條件允許,則會申請長度最長、剎車效果最好的跑道[7]。與此同時,在考慮惡劣天氣條件、飛機重量等情況下,需要事先選擇好著陸跑道以及跑道的道面情,做好準備。此外,為了提高更好的入口條件,需要盡快完成著陸構型,對著陸條件進行綜合分析,保證飛機著陸的扎實穩定。
圖3 典型著陸距離系數與跑道條件比較
6 結束語
航空安全直接關系著人們的生命安全,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滑水現象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航空安全影響因素,會導致飛機著陸時偏離跑道甚至完全滑出跑道,是目前最為常見的一種航空安全事故。針對這一現狀,本文以實際案例為例,對滑水現象的發生原因以及分裂進行了概述,同時對輪胎構型與滑水之間的關系,以及滑水速度的計算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避免發水滑水現象的對策:提高相關技術應用水平、提高滑水現象的處理技巧以及重點考慮飛機著陸的滑跑距離,以期進一步提高國內與日韓航線的航空安全,為機組人員與乘客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為其安全著陸增加多一份信息,使其可以準確無誤、信心百倍的完成航行工作。
參考文獻:
[1]楊林,周萬書,李毅,等.飛行員應激反應對航空護林飛行安全的影響及對策[J].森林防火,2017(02):45-49.
[2]侯熙桐.新形勢下航空安全管理面臨的風險及防范策略[J].科技視界,2016(18):141.
[3]孫運梁,石少敏.比較視野下懲治航空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05):24-30.
[4]王彥.民用航空器人為差錯影響因素及航空安全維護策略思考[J].科技與創新,2015(17):32.
[5]晏碧華,姬鳴,趙小軍,等.根植于航空安全文化的內隱安全態度的預測效應[J].心理學報,2015,47(01):119-128.
[6]孫運梁,石少敏.比較視野下懲治航空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05):24-30.
[7]劉俊杰,李華明,梁文娟,等.基于內容分析法的航空安全自愿報告信息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2,22(04):9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