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環
(鶴崗市園林管理處五指山公園,鶴崗 154100)
“互聯網+教育”為我國教育事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毛玉環
(鶴崗市園林管理處五指山公園,鶴崗 154100)
“互聯網+教育”是指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是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解決教育問題,它為現代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學習模式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本文以“互聯網+教育”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資源共享、創新教學模式三方面來分析“互聯網+”為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并從育書更要育人方面簡要討論“互聯網+教育”在我國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教育”;教育事業的變化;機遇與挑戰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互聯網被作為創新驅動的基礎要素和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上升為國家行動。那么什么是“互聯網+”呢?“互聯網+”是互聯網功能增強和應用的拓展,它意味著互聯網和其他傳統產業的相結合,代表了一種新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其融合于社會其他各領域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在行動意見出臺前后“互聯網+”已經在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互聯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進力量,是新技術的集散地,在技術流的涌入下,互聯網以其便捷性、互動性、社區性、智能化、大數據等特征吸引著大量的用戶,顛覆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變革著諸多領域的生產與商業模式。
同社會許多其他行業一樣,教育行業也受到了互聯網的巨大影響,“互聯網+”思維對傳統教育理念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教育行業應該如何應對“互聯網+”的挑戰,通過探索“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深化教育改革這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傳統教育雖好,但也有著很多難以克服的問題,首先表現在封閉的教育環境和老式的管理辦法,教室還是主要的教學空間,班級還是基本的教學單位。“一所學校、一間教室、一位教師、一群學生”,而老師還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老師設計教學內容,老師控制教學過程,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位置,進行統一的“格式化”學習。其次傳統的教學還停留在“學生問、老師答”或“老師問、學生答”的單向模式,側重“回憶、理解和應用”的“低階認知”目標培養,缺乏“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認知”培養機制。網絡教學還難以支持移動學習、自主學習及碎片化學習。最后,便是學生擁有的學習資源過于稀少,主要還是以“老師+課本”為主,資源共享性不夠。
“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許多重大機遇,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更是對教育理念和體制帶來了深層次影響。本文從以下四方面探討“互聯網+”為我國教育事業帶來的機遇與影響。
眾多教育專家、學者和官員認為“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之一,就是讓教育突破了物理時空的限制,實現了隨時隨地的學習,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使沒有圍墻的學校、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進一步變為現實。進一步來說,“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突破時空限制的重大機遇也是幫助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能以較低成本,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邊遠地區以及貧困鄉村,大大縮小了教育差距,可以使全球1.3億失學輟學兒童的‘讀書夢’觸手可及,從而推動了我國教育的革命性變化。
“互聯網+教育”通過互聯網強大存儲性和交互性的技術優勢在短時間內迅速吸納了網絡上海量的知識和信息,生成教育行業的巨大“信息庫”,并且這個信息庫可以隨著由互聯網使用者在終端上不斷上傳、發布新的信息實現源源不斷地擴容的目的。借助互聯網,教育資源可以跨越校園、地區、國家覆蓋到世界每個角落,優質教育資源的平等共享成為可能并且極為便利。
“互聯網+教育”使教學由傳統的灌輸模式變為了互動模式。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對教師授課的依賴性明顯減弱。而教師的作用也從教學的主導者逐漸變成學習的輔助者,而課堂承載的功能也隨之發生改變,過去課堂主要是教師“教授知識”,現在教師要求學生課前在網上完成所有相關知識點的視頻學習,課堂上主要是“交流和評估”,也就是答疑解惑和評估鑒定學習成果。而這種模式的出現也會促使學校的教學模式隨之改革,使教師面臨教學策略和技能方面的挑戰。如何既調動學生的實際參與,及時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給予反饋,又不干預學生的選擇,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教師的理念轉變和素質能力都是新的考驗。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凡事有利就有弊,“互聯網+”對我國教育的作用亦如此。“互聯網+”在給我國教育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給我國教育帶來了種種還需正視的挑戰,而且其中的某些挑戰是相當嚴峻的。
首先,教育雖然是有傳承、傳遞、傳播知識的重要功能,但其還有更為重要的育人、啟迪和創新功能,這些功能需要通過師生面對面的深入交流、碰撞才會有收獲,而由于“互聯網+教育”下的師生借助甚至依賴于互聯網等技術和工具進行教育,從而只實現了關注技術,沒有實現育人的目的。其次就是 “互聯網+教育”使師生和同學之間的關系變得淡漠與疏遠。在“互聯網+”下,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變得淡漠甚至非常脆弱,因為師生和同學不再像在過去的傳統教育中那樣,大量同處于同一個時間和空間之中。
總之,“互聯網+教育”在給我國教育帶來眾多美好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嚴峻挑戰。所以,我們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在線教育的同時,還必須重視教育的本質。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教育”的正確形態應該是對傳統教育的補充,而不是去否定傳統教育。育書育人,以人為本,在使我們快速學到知識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學會做人。因此,我們應該做到更好地讓“互聯網+教育”為我們所用,增進我們的知識而不是被技術控制甚至成為技術的奴隸。□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