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擘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150000)
當代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價值觀培養
楊琳擘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150000)
當今世界,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要。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了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社會的引領者,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強生態意識的培養,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大學生;生態意識;價值觀培養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的嶄新文明形態,更是一種有別于工業文明的價值選擇。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首先使全社會認識并牢固樹立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根基。大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對于帶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深入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夢的實現,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經濟的發展,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大量資源枯竭,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事件。這些生態危機警示人類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領跑者,理應培養正確的生態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然而,我國的生態教育起步晚,發展比較慢,生態教育的內容基本上只是一些淺顯的環保知識,忽視了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人,還需要具有環保理念的人。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成為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應該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尤其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深入的落實生態文明價值觀所體現的深刻內涵,使大學生成為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堅定擁護者和有力踐行者。
1.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道德修養。增強生態文明道德修養是大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的關鍵。道德觀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對某種意識形態規則的認識和立場。生態文明道德觀就是人類在反思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沉重災難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規范,這就要求人類在謀求發展的同時,尊重自然,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就是要求人們把道德行為從人與人、人與社會擴展到人與自然之間,將善惡、良心、正義、義務等道德觀念應用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發展觀和適度的消費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于生態環境利益關系,倡導人們主動承擔起對自然界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認知水平,大力培育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才能使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覺的生態文明建設行動。
2.建立健全大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制度是確保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實施的重要保障。首先,生態文明價值觀建設必然需要政府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和資金投入,這就需要通過相應的制度明確政府的責任,也要使學校通過明確的規范確定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的課程體系和實踐安排,以保證生態文明教育政策和資金能夠按時到位。其次,要通過制度使教師和學生都明確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課時、方式等。一方面,制度規定有一定的強制力約束作用,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師和大學生重視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制度規定也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掌握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更好地促進生態文明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高校應該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各項環境教育法律的同時,也應該加大自身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制度建設,為大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順利實施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3.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積極引導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大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教育的落腳點。要在課堂教育的基礎上,組織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一是鼓勵他們參加社區、村鎮等生活地的環境保護工作,如要求大學生從我做起,遵守相關的環境保護規定,履行相關的環境保護義務,踐行相關的環境保護理念。二是環保節日期間開展相關的活動。如在世界環境日、植樹節、保護母親河日等各種環保節日,組織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環境保護活動。三是加強寒暑假環保實踐活動。由于大學生是在校學生,所以利用暑假時間相對集中的優勢,組織他們深入鄉村、社區和企業,宣傳環境保護、生態安全法律法規,開展環保情況調研、參觀考察,讓他們切實感知和體驗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使生態文明價值觀深入人心,并付諸行動。
總之,大學生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力軍更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生態環境帶來的挑戰,高校思政教育不僅要發揮育人作用,更該發揮生態引領功能在意識上、行為認知上鼓勵他們轉變生活方式。同時重視大學生生態價值觀的樹立也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進一步完善,順應了生態潮流,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在內容形式上的創新。
[1]張永紅,劉文良.和諧社會與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22(5):107-111.□
(編輯/穆楊)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生態意識的培育與踐行研究》項目論文;項目編號:14BKS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