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華
(哈爾濱市花園小學校,哈爾濱 150001)
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鄒麗華
(哈爾濱市花園小學校,哈爾濱 150001)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教學理念不斷衍生,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逐漸受到重視。“核心素養”教學要求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本文著重討論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目前,我國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素質培養,強調全面發展,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核心素養”的理念旨在培養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要求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從知識、技能、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察。另外,“素養”的培育應以語文學科為基礎,從而在意識形態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國核心素養教育研究尚處初級階段,應該不斷借鑒國外的教學經驗,取長補短,進一步推動國內教育的發展。
語文的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更加注重感性而非邏輯思維,在學習的過程中,將語言文字進行轉化并理解其內涵,從積累中得到提升。語言類學科的學習沒有捷徑,必須通過不斷的積累,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語言知識的積累是理解和應用語言的前提。
“核心素養”理念相較于傳統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文閱讀時,語言和文字是學生直接接觸到的信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比較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相似與差異之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
語言理解能力就是指學生在接收文章的字、詞、句信號以后,能夠把握有效信息,理解文章表達的主旨,對文章內容做出評價。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內涵,但要注意將學生放于主體地位,避免填鴨式灌輸。
語文也是一門藝術性學科,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審美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能夠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第一學段主要針對低年級學生,以生字詞的記憶和書寫為目標,側重于字詞的理解和積累,不應安排篇幅過長的閱讀;第二學段以句段理解為主,讓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側重于句式和段落表達方法的學習,因此,在這一學段可以安排一些語言表達豐富的文章閱讀,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第三學段主要進行文章表達方法的學習,揣摩文章主旨,側重于文章整體把控與總結,注重語言實踐,在教學時應該挑選符合學生認知的文學作品。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具有教學價值,能夠被選入語文教學的文章不僅僅是因為其閱讀性,更多的是因為這些文章能夠給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能夠充分利用編者提供的參考信息,例如文章的導讀、注釋、思考題等,這些都是編者對文本價值的提煉。
文章體裁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調,不同體裁的文章表現手法存在很大差異。敘事性文章主要通過描寫某一環境下的生活事件,或通過事件塑造人物形象,主要包括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時間倒敘等寫作手法,注重情感的表達,主要鍛煉學生分析人物性格、剖析文章內涵的能力;說明性體裁的文章有一個概括性定義,即一切以“說明”為主要描寫方式的文章,該體裁的文章一般比較嚴謹,結構清晰,多采取列數字和舉實例的方法進行描寫,在引用數字時必須準確有出處,無法確定具體數字時可使用接近、大約等詞匯使表達盡可能科學。相較于敘事性文章來說,說明文比較枯燥,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內容選擇時可以側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動物世界的變遷、手機電腦等移動科技的發展。
另外,古詩詞體裁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和難點內容,主要有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等表達方法。由于語言的變遷,學生在詩詞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阻礙,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含義和意境,理解作者表達的內心情感。
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并轉化信息的過程,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信息的傳遞是有規律可循的,學生在接收文章信息以后,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重組,通過思維體系在大腦形成畫面,最后再次轉化為語言符號輸出。因此,利用這一規律,教師在確定閱讀內容時,要選擇那些更具畫面感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發現語文閱讀的樂趣。
總而言之,在這個鼓勵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只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才能切實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首先明確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對閱讀教學的新要求,遵循教學規律,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能力。
[1]劉宏玲.讓學生在“文學圈”中快樂閱讀——談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17):26-27.
[2]張照清.基于課外閱讀基礎上的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 (上旬),2016,(8):47-47.
[3]金巧媛.細讀慢品厚積薄發——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讀書文摘,2017,(11):243.□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