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曉紅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哈爾濱 150000)
憲法課堂上“案例教學方法”初探
——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尤曉紅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哈爾濱 150000)
案例教學方法;憲法學;學科特點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對于中國的法治進程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卓越的法律人才,在“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的理論背景下,憲法素養應是評判卓越法律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這為憲法學本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而法學本科教育工作者對此須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
法學本科學生對于憲法不感興趣、沒有學習欲望,這是憲法課堂上一直存在的最大教學難題。那么,追溯根由,首先,這與憲法學的學科特點相關。憲法具有政治屬性與法律屬性雙重屬性,其中國家性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內容與政治學相重合。對于這樣一個“法味不濃”的學科,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另外,與民法學、刑法學等學科相比較,憲法學這個學科還具有生活化不強的特征。本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一些民法學或刑法學的知識,譬如,“欠債還錢”、“不能偷別人的東西”等。這種生活化的法律體驗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民法學或刑法學、繼而產生學習興趣,而憲法課堂上很難做到這一點。其次,一定程度上,這與高中階段開過的政治課有關。本科新生剛剛經過了三年刻苦的高中學習階段,特別是文科生在高中還上了三年的政治課,而高中政治課的內容與憲法學的課程內容存在重合。這些都使得許多本科同學一面感覺到學習憲法就是在學習政治,同時另一面好像又回到了高中階段,于是主觀上自然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再次,這與我國憲法實施狀況不良、公民憲法觀念淡薄有關。現階段,毋庸置疑的是,我國憲法實施還存在許多問題,公民憲法意識不強、憲法觀念淡薄。整個社會都沒有建立起對憲法的敬畏感,本科學生在這樣的法律氛圍中自然也不會產生對憲法的尊重。這種淡薄的憲法觀念在法學課堂上的主要表現就是,很多學生認為最有用的法學學科是民法、刑法,而絕不是憲法,甚至有學生認為“憲法是根本大法,但同時也是根本無用大法”。在這樣的憲法認知之下,是很難產生學習憲法的興趣的。
為實現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目標,憲法課堂必須解決教學過程中一直以來都存在的最大難題。很顯然,傳統的“教科書宣講式”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做出有效應對,甚至相反,還會加重學生的厭學情緒。這樣,推進憲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就顯得十分必要。而在諸多改革方案中,“案例教學方法”是解決“學生對憲法沒有學習興趣”這一教學難題的最有力舉措。
“案例教學方法”的優勢在于,首先,一個個具體、鮮活的憲法案例可以克服憲法學枯燥、乏味、呆板的認知,增強學生對于學習憲法的生活化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學中使用憲法案例,有助于學生對政治課和憲法課做出區分,進而對憲法的“法律味道”有更深刻的感知。再次,憲法案例存在的本身有力地反駁了“憲法無用論”,即憲法可以和民法、刑法一樣被適用,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憲法意識和憲法觀念。
在憲法課堂上使用“案例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選擇憲法案例時,要盡量挑選內容上貼近生活的案例。本科同學由于知識儲備有限,如果選擇的憲法案例距離社會生活較遠,譬如偏向政治運作,那么很有可能在案情介紹階段學生就處于聽不懂的狀態,更遑論在案情分析階段能夠聽懂。這樣,憲法課堂上使用“案例教學方法”的初衷就很難達到。此外,選擇憲法案例時,除了國外的憲法案例之外,也要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憲法事例,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關注中國的憲法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憲法問題的能力。第二,在憲法案例的講述過程中,要使用語言表述技巧敘述案情,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憲法案例分析階段,一方面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明白深奧的憲法學原理,譬如在分析憲法案例時經常會遇到比例原則,這時可以使用中國俗語如“殺雞焉用宰牛刀”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這一原則。另一方面在講述案例時要有意識地結合中國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啟發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第三,憲法課堂上使用“案例教學方法”還需要注意不能影響教學進度。講述一個憲法案例需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所以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需要根據教學大綱有選擇性安排案例,不宜過多。此外,在期末憲法學試題設計上,也要注意與憲法案例的融合,這有助于學生在課后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憲法案例中蘊含的憲法原理和基礎知識。
憲法學是法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在憲法課堂上使用“案例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憲法素養,這是實現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經之路。
項目來源:此文是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憲法教學改革理論及實踐研究”的成果。□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