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平
(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研究所,哈爾濱150000)
“互聯網+”在我省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曲永平
(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研究所,哈爾濱150000)
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互聯網+農業”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等,正成為我省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
“互聯網+”;“互聯網+農業”;“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加快推進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黑龍江省政府于2016年年底制定并印發了《“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截至目前,我省已發布實施的“互聯網+”行動計劃43個,建設“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1170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期筆者對黑龍江省綏濱、密山等地區調研表明,“互聯網+”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從互聯網在農村發展趨勢來看,將會展現出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互聯網+”能夠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促使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現代農業等行業或者產業的相互之間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領域,打造新常態下的新的產業增長點。農業看起來離互聯網最遠,但“互聯網+農業”卻是空間最大、潛力最大。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我省農業部門若通過信息技術對地塊的土壤、肥力、氣候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后據此提供種植、施肥相關的解決方案,農業生產效率將被大大提升。此外,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也可以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產品價格走勢,從而決定農業生產重點。與此同時,農業電商將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通過互聯網交易平臺減少農產品買賣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
黑土地是極為珍稀的農業資源,我省的黑土耕地面積占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0.4%,而我省黑土坡耕地因水土流失土層變薄,大部分土壤有機質下降,平均含量僅為3.62%。通過“互聯網+”對我省黑土分布、結構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后據此對我省黑土質量監測和預警提供數據支持,開展能覆蓋全省的定點連續數據測量,提供黑土區整體性保護方案。
全省有876個基地使用了電子商務平臺,其中基地自建平臺184個,利用第三方平臺692個,通過黑龍江大米網、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以及微信、QQ等開展互聯網銷售。在“互聯網+”基地示范帶動下,省級農業電商平臺——“生態龍江網”入駐合作社和企業1785家,農村各類電商主體達2.6萬家,全省農業電子商務交易額實現88億元。今年,黑龍江計劃進一步擴大“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規模,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田間物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電商平臺等建設水平,建設高標準示范基地1200個以上,基地面積300萬畝以上。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實現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公共服務平臺與“黑龍江大米網”平臺數據共享,新認證的綠色食品企業和“黑龍江大米網”入網企業全部納入追溯范圍,實現“種加銷”全程可追溯。
通過對氣候、土壤和空氣質量、作物成熟度和設備的實時數據收集,預測分析可以為農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而這就是所謂的精準農業。在精準農業中,控制中心實時收集并處理數據,來幫助農民在播種、施肥和收割作物等方面做出最明智的決策。遍布田間的傳感器用于測量土壤和周圍空氣的溫度與濕度。此外,衛星圖像和無人機會被用來拍攝田地的照片。隨著時間的推移,圖像會顯示作物成熟,加上對未來48小時的精準天氣預測模型,就可以建立模型并進行模擬,從而預測未來的情況,并幫助農民做出前瞻性的決策。事實上,從生產規劃、種植前準備、種植期管理,直到采收,這些決策大多環環相扣,如果哪一步選錯了,那就不得不品嘗減產的苦果。在大田中,即使相隔兩三米遠的兩塊土地,土壤的水分含量、營養情況、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都可能不相同。過去幾千年中,農民并不區分這種差異,會把同樣的品種以等間距播種下去。如今,精準農業顛覆了這一傳統,在肥力高的地方密植,在肥力低的地方稀植,還可以更換種子品種。這些作業都是隨著播種機的行進,自動完成的。僅此一項改變,即可給玉米帶來每公頃300公斤至400公斤的增產。通過全流程的精打細算,精準農業可以極大地節約化肥、水、農藥等投入,把各種原料的使用量控制在非常準確的程度,讓農業經營像工業流程一樣連續地進行,從而實現規模化經營。有了“互聯網+”這個平臺,為我省精準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互聯網+農業”是借助現代科技進步實現傳統產業升級的全新命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手段,蘊含著重大的戰略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在缺少頂層設計的情況下,“互聯網+農業”一哄而上、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發展態勢,不利于“互聯網+農業”的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互聯網+農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也受到影響。
“互聯網+”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創新,必然將經歷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階段?!盎ヂ摼W+農業”也將不能跨越信息基礎設施在農業農村領域大范圍普及的階段。據筆者2016年走訪我省綏濱、密山等地區調查我省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我省農村仍有幾百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40%,還有60%以上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另外,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數據分割嚴重,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范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艱巨。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實現了與金融、電商等業務的跨界融合。農業是一個龐大的傳統產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農業問題千絲萬縷,錯綜復雜。如何利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亟須制定一系列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
1.從政府到民間層面,從省、市、縣到鄉鎮,多層面多渠道,推動我省2016年制定的《黑龍江省“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形成統一謀劃、穩步實施的推進格局,將“互聯網+農業”打造為能夠切實推動我省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穩定發展的新引擎。
2.逐步有序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有序推進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用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網絡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建立我省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全省及省外推廣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3.打造“互聯網+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盎ヂ摼W+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然而,“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面臨挑戰和問題。如何持續、穩健地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需要對“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保持清醒認識、高度關注、思考解決。
此論文為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信息資源促進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升級機制創新研究》(15JYB16)階段性成果?!?/p>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