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智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150000)
回歸與探索讓電視文化節目煥發生機
宋先智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哈爾濱150000)
電視文化節目;歷史與作用;途徑
近兩年,綜藝節目的發展正在逐漸發生著改變。在各類真人秀節目逐漸退燒的同時,以《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為代表的一股文化清流節目成了熒屏上的新看點,不僅帶動了電視臺的收視率的提高,也在新媒體上成了一個新的熱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這兩檔節目在2017年攪熱熒屏的過程中也讓我們體會到,當下電視節目不僅喧囂的娛樂化、熱鬧的真人秀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回歸本真,回歸人文,從真正的傳統文化當中挖掘題材,同時,更好地適應新傳播業態,也能夠讓電視文化節目煥發新的生機。
作為電視節目的一個重要的類型,自電視節目誕生起,就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新聞類節目、體育類節目共同組成了我國電視節目體系。如最早的文化節目,即是以文化片為代表,主要是以表現歷史文化創造與進步為主,如當年曾經引起收視熱潮的《話說長江》與《話說運河》,即是其中的最重要代表。還有由央視于2006年創辦的節目《子午書簡》都是這類節目的代表。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電視傳播,給電視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收視率成為衡量電視節目好壞的重要指標。這也直接讓收視率較低的文化類節目成為電視播出機構調整的直接對象,低收視率,低經濟效益,讓文化類節目走了下坡路,在電視節目體系當中的地位江河日下。但人們對文化類節目的需求還是存在,因為電視文化節目所具有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首先,作為傳媒,廣播電視機構肩負的使命就是有引領風尚、傳承文化的重要職責。而傳承文化,就離不開文化類節目。特別是在電視節目剛剛在我國興起的20世紀八十年代,諸如《望長城》與《話說長江》等優秀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傳承紐帶的作用。
其次,是電視節目需要傳播文化知識。同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相比較,文化類節目因其包含的類型較多,同時因為其具有較好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人文色彩,成為人們接受知識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這方面,曾經紅極一時的央視《百家講壇》,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造就了一批明星文化人,易中天、閻崇年、王立群等等,通過他們傳播了文化,也滿足了大眾對文化的需求。
其三,擁有高質量的文化節目,也是一個電視臺文化底蘊的品牌形象的需求。這是因為文化類電視節目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這是因為文化類電視節目通過圖像、文字等符號傳達出美的感受。它不像政治類電視節目那樣單調,也不像娛樂節目那樣平庸大眾,文化類電視節目可以提升觀眾的情操品位,從而塑造廣播電視臺的品牌形象。在當下娛樂節目大行其道的情境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無疑是整個電視節目體系中一泓清泉。
唯收視時代的電視節目,收視率是衡量節目優劣的指標,這也讓很多電視臺對收視率偏低的文化節目望而卻步。因此,一段時間內,電視熒屏上選秀、真人秀類節目大行其道,成為節目的主體。那么文化類節目真的就沒有市場和價值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切的繁華終究要歸于寧靜,因此,看慣了喧囂的各種秀之后,很多觀眾還是要找尋一份情感的共鳴,追尋一份心靈的世外桃源。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文化節目的重新回歸帶來了市場的土壤。
以情感為切口,挖掘書信背后所蘊藏的價值,《見字如面》就找到了情感這一核心元素。通過情感拉動,讓觀眾找尋到了情感的共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里面包含的是濃濃的親情,是歲月的積淀,是歷史的記錄,家書這個載體承載的文化元素很多。在這方面,節目組可以說非常用心,他們選擇的信件有黃永玉與曹禺的來往信件、徐志摩與林徽因的來往信件、劉慈欣寫給女兒的信等等,從古代第一封家書,到當今互聯網時代的私人書信,涵蓋的內容既有名人軼事,重大歷史事件,也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一封信件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請來朗誦的藝術家表演樸實而有感染力,使節目能夠深深打動觀眾。
同樣,作為一檔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化節目,《朗讀者》也是在挖掘人們情感的共鳴,在嘉賓的選擇上,他們都是選擇有故事的人,用真實的嘉賓故事打動受眾,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借助綜藝的形式直抵人心。節目強化了典型示范,對觀眾的人生選擇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引導觀眾提升欣賞、審美水平,讓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心靈。
當人們的時間逐漸碎片化,當人們不再有更多時間聚焦于電視熒屏前的時候,電視節目的生機在哪里,成為電視人思考的一個課題。文化節目的興衰,同樣也離不開在傳播手段上的選擇。融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接受知識的手段也不再單一,節目的傳播同樣也要遵循這樣的規律,以此來滿足市場的需求。而《朗讀者》、《見字如面》兩檔節目能夠吸引高度的關注,恰恰是找到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結合的契合點。
其中,《見字如面》是黑龍江衛視首次在臺網融合上做出的創新嘗試,其以催生節目影響力為核心推廣策略,主動采取在互聯網端制造熱度的播出措施,通過騰訊視頻獨播、全網新聞推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強力傳播、合集和單曲碎片化營銷,迅速形成節目關注點,多渠道釋放出節目品牌張力。播出期間,主話題“在此見字如面”連續登錄話題小時榜TOP1、綜藝話題榜TOP1,登錄新浪微博首頁熱門話題右側、新浪客戶端搜索位,話題閱讀數超過1.4億。同樣,《朗讀者》的新媒體視頻全網播放量更是達到了9.7億,體現網友搜索熱度的微信指數最高達2400萬,究其原因,就在于《朗讀者》局部解決了當下網絡環境中的網民閱讀習慣問題,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倡導了深度閱讀,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電視和新媒體融合的思路,新媒體的流量也能回流到電視層面,電視應該回歸當年的識別感,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讓觀眾轉變成用戶。□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