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遠
(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 150010)
淺析紙媒和網絡新聞的差異化
申志遠
(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 150010)
紙媒;網絡新聞;差異化
融媒體時代,媒體的語境變化巨大。新聞語言從模式化、套路化,轉向通俗化、大眾化,固有的既定的表達方式正在被網絡語言逐步溶解消化。告別死板拘謹的新聞語境的現代傳播模式正在挑戰紙媒,并在網絡的表達中重新構建新聞的語匯體系。
傳統的新聞表達,往往是以知會明白的形式存在,即報紙講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從新聞素材到新聞稿件是直線型的灌輸式的模式般的表述。而現在讀者已經在網絡中要參與到新聞尋找、發掘以及表達的過程,從中找到與之有關的新聞元素和相關的感受,而且參與的讀者還會根據感受不同有著結果迥異的解讀。所以媒體訴求不同,表達必須要有針對性。讀者群體對關注點相關的題目和素材會迸發出異乎尋常的積極性與關注度 ,還會形成巨大的輿論氛圍以期實現某種群體性訴求。
在這個融媒體時代,紙媒和網絡新聞交叉生存,作為編輯記者如何找到他們之間的差異化和共同點,并按照不同屬性去處理新聞素材,使之更好地為讀者服務,這是所有媒體人共同面對的問題。筆者作為《新晚報》文體新聞的編輯,同時還是APP——ZAKER新聞的編輯記者,通過半年來,對APP的編采稿件處理,試圖嘗試探討一下,同一稿件在報紙(《新晚報》)和 APP(ZAKER 新聞)的不同處理,在它們之間的差異化上如何尋找一種新的新聞表達方式。
報紙是傳統的新聞語言,從標題制作、圖片配置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如果你打破這些潛在的行規,傳統讀者還不認可。可是網絡新聞和手機新聞客戶端需要的是直觀、直接、可視、即視的新聞,這樣就決定了它們之間的差異化的特質——必須要找到適合各個屬性的新聞語匯的表達。
傳統報紙由于版面的限制,在新聞報道中又有著種種的剪裁,突破不了傳統表達的限制。網絡媒體克服了上述問題,對新聞事件可以組合大量的圖片、文字、視頻信息。讀者可以通過直觀的現場圖像、視頻、音頻,深入的文字描述、評論,更全面地了解事件。
筆者在具體工作時發現,同樣的自己做一篇新聞稿件,在傳播力和影響力方面,紙媒就是沒有網絡媒體那么深入人心,原因是:我們把新聞當作了“新聞”而不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具有連環畫一樣傳播性的可視的“消息”。新聞之所以被稱之以“新聞”,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快速,而互聯網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傳輸渠道,以至于傳統的表達方式在新的傳播方式前畏縮不前,而為了傳播而傳播的生搬硬套則面臨著兩種媒體屬性不一的境況,因此必須找出適合各自表達形式的差異化。所以ZAKER新聞的視頻和圖片彌補了文字稿件的干澀和不足。比如,筆者在一次會議上遇到當年轟動中國的手抄本小說《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張揚,于是,在第二天的《新晚報》上發表了特寫《曾因寫“三角戀”被判處死刑——74歲張揚來哈解密“第二次握手”》。文中分了三個段落:1.讀者起的小說名;2.舅舅是男主原型;3.一生只寫一部書。但是,在APP上,及時推出ZAKER新聞版《作者、手抄者因一部小說竟被判死刑!你知道是哪部嗎?》,根據網絡的特征,發了原始的手抄本小說的書皮,各個版本的照片,張揚年輕時的照片,《第二次握手》被平反首發的《中國青年報》的版面圖,首版小說及當時出版的連環畫封面,電影及話劇的海報,后來四個版本的書影,張揚來哈參觀蕭紅故居的照片,張揚與手抄本保存者見面的照片,配上張揚來哈的視頻,在第一時間呈獻給讀者。點擊率10萬+。同一事件根據不同屬性的差異化處理,在標題、內容、圖片、文字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調整,報紙有傳統的特寫體例,ZAKER新聞則強調圖片、視頻的可視性,標題通俗還要有懸念,這樣才能做到用所占有的新聞素材讓傳統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傳播方式各取所需,面對不同的受眾,給予不同的理解。
以往的新聞有著嚴格的規矩與要求,雖然嚴謹但卻靈活性不足,很多時候對于事情的本源陳述與新聞傳播方面難以周全,甚至有顧此失彼的情況存在。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恰恰又加速了這種情況的發生。這些變化都使得紙媒和網絡新聞在報道策劃和報道深度上呈現差異化。
以曲藝大家唐杰忠逝世報道為例,這一消息在各大報紙和網絡上都是以懷念、悼念、追思的形式出現的,筆者為尋求獨辟蹊徑,通過對曲藝知識和城市知識的掌握,找到一個奇特的新聞點,在報紙上呈現為《著名曲藝大家修來華追憶唐老時透露:哈爾濱叫冰城,是唐杰忠最早喊出去的》,寫了修來華深情回憶:1979年,馬季唐杰忠來哈拍攝《逛冰城》首次在中央電視臺喊出冰城一詞的往事,文章分三個段落,細數了拍片,在哈經歷、當時報紙的報道和拍片的軼事細節。配以當時的圖片發一整版。ZAKER新聞則以圖片為主,由于新聞事件的報道長度不再受到限制,標題為“最早哈爾濱叫冰城,是唐杰忠1979年在中央電視臺喊出去的,他與馬季曾經《逛冰城》”,以簡潔的文字、大量的歷史圖片報道這個事件,編輯甚至在資料室找到當年發表《逛冰城》劇本的《哈爾濱日報》版面 ,還有當年他們在哈爾濱發表的相聲的報紙版面配上當年的劇照,唐杰忠的演出照,修來華與唐杰忠的合影,合作的相聲作品照片,因為當時沒有視頻,編輯還把《逛冰城》的文學劇本附在ZAKER新聞后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開創了一種ZAKER新聞的文體,還成為一種嶄新的APP新聞報道模式。
由此可見,網絡的全程報道使讀者對事件背景的了解更加清楚、全面。網絡報道的深度和廣度比紙媒更具優勢。
在傳統新聞初見消解的今天,很多原本賴以生存的環境逐漸變化,使得原本教條生硬的新聞難以為繼,再加上缺乏傳播性與通俗性,感到手足無措和無力是必然的。所以應對方法最為簡單就是從新聞用戶的“需求”出發,用感情描述代替冷冰冰的信息傳達,從策劃階段開始介入,做有生命力的新聞。用容易傳播與便于理解的網媒語匯、網媒傳播方式做好看的新聞,才是今天媒體的出路。
[1]陳生明.數字出版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23.
[2]石雄.數字出版對編輯的技術要求[J].科技與出版。 2015(5):65—66.
[3]王斌.媒體戰略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J].新聞窗:2014 年 5期.□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