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恩永
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探索
——大黨建統領大扶貧
陸恩永
貧困是最大的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必然要優先解決貧困問題,實現共同富裕。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彰顯生態文明理念,是畢節試驗區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打贏“113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畢節試驗區深化“三大主題”實踐,進行區域貧困治理的戰略部署;更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畢節篇章的路徑新探索;還是畢節試驗區建設生態文明的富美畢節,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中國夢的戰略步驟。抓黨建促發展,大黨建統領大扶貧順應時代要求,內涵豐富,是辯證統一、有機聯系的整體。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具有重要意義,其目標都是為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邁向生態文明的社會,大黨建總覽全局,具有統領作用,大扶貧是具體措施,彰顯黨的理想和宗旨。
畢節試驗區(以下簡稱畢節市)是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倡導,經國家批準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三大主題的探索內陸喀斯特地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路徑探索的國家級試驗區。作為我國西南貧困程度最深的斯特地貌地區,畢節市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不斷探索創新,在貧困治理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的戰略大背景下,畢節市委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踐行“三大主題”,堅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戰略定位,提出圍繞“創新發展、同步小康”目標,以大黨建為統領推動大扶貧、大安全、大發展三大重點的“113”脫貧攻堅行動。貧困是最大的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就是要優先解決貧困問題,實現共同富裕,就畢節市區域實踐而言就是要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富美畢節新篇章。百姓富不僅是物質富,還有精神富,以及滿意的幸福感、獲得感;生態美要體現自然之美、環境之美、社會之美、人文之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我國貧困治理已由溫飽型轉向質量型,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生活質量、獲得感、幸福感,更加注重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和對發展成果的共享。畢節市大黨建統領大扶貧戰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彰顯生態文明理念,更是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實踐的有益的新路徑探索。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也不符合生態文明理念要求。生態文明理念不僅僅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也涵蓋了人與人的平等公正、對經濟發展成果的共享,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和持續繁榮。即人們生活的無限美好,物質更加充裕,生活更加富足,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人類活動更加遵循自然規律。質言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就是要達到馬克思主義所指認的:最終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解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解即“兩個和解”。我們黨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民為中心,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的重要政治屬性。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的新高度,并貫穿于全過程和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仍然要堅持生態文明理念,使我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到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富美畢節實踐中,大黨建統領大扶貧首先要求堅持貫徹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思想、打牢基層黨組織建設基礎、全黨務必牢記黨的宗旨的總基調。使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帶領人民群眾同步全面小康、建設生態文明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用,讓黨員干部真學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定信念,天下為公,把生態文明理念自覺內化到自己的工作踐行中,決勝脫貧攻堅戰。特別是在具體的日常工作中,抓大黨建旨在強化黨的建設,提升理論素養,“防止一些同志(特別是一些新上來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現象中迷失方向,而且可以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經濟建設任務的勝利完成。”
嚴格意義上的黨建可以分為大黨建和小黨建。小黨建即具體的黨務工作,其關涉對象主要針對黨員以及黨組織建設。大黨建還應當涵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具體實踐過程,涵蓋黨的行動綱領、路線方針、黨的宗旨、理論建設等,其關涉的對象涵蓋了廣大黨員干部,也包括了廣大人民群眾。《貴州省大扶貧條例》界定的大扶貧是“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的大扶貧格局,爭取國家和其他省(區、市)支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通過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全力、全面幫助本省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增強發展能力,實現脫貧致富的活動”。大扶貧屬于治理型扶貧,不僅要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還要實現發展成果的公平共享,特別是注重提高貧困主體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質量和激發其內生動力。大扶貧理念緣于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扶貧開發的多元發展、領域的擴大,扶貧標準的提高和扶貧參與主體的立體化,注重滿足貧困主體需求的多元化和層次的差異性。大扶貧理念凸顯我們黨員干部的踐行共產主義理想和為人民服務宗旨,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的理想信念。也是畢節市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建設富美畢節的地方實踐。簡言之,大扶貧是畢節市在國家扶貧政策內,為促進畢節市社會經濟的跨越發展、實現后發趕超,確保順利完成區域性有效整體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邁進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的具體舉措。
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大黨建是大扶貧的靈魂、精氣神,大扶貧是大黨建的具體抓手和大黨建理論的具象化。大黨建統領大扶貧本質上是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強化黨員干部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同步全面小康的方式彰顯黨的執政能力,體現黨的理想,踐行黨的行動綱領,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要求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我們黨始終把生態文明放在經濟建設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大黨建工作,大扶貧才能不偏離方向,才能順利實現全面小康宏偉目標,百姓富生態美才有堅實根基和動力源。民生就是責任,抓黨建就是抓民生,抓扶貧也是抓民生。建成全面小康、躍向百姓富生態美戰略目標就是畢節市當前最大的民生,大扶貧工作涉及到具體的人和事這個民生問題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畢節市“百姓不富、生態不美”的現實問題。在具象化實踐中“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以強村富民為目標,以強基固本為保證”。
畢節市始終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社會經濟發展具體實踐全過程和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在大黨建統領大扶貧推進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目標中蹄疾步穩,成效顯著,并成功探索出有益經驗。以抓大黨建為載體深入解決人的生態問題,即解決黨員干部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宗旨意識等問題,激發黨員干部的工作激情。譬如舉辦評選“最美畢節人”“最美紀檢監察人”和宣傳進社區、進單位、進農戶等活動,實行干部“實績考核、負面清單、社區服務、談心談話、群眾滿意度”動態跟蹤管理,大扶貧“1+7”改革措施,全面治理軟弱渙散組織等,凈化政治生態,掀起全市干部群眾戮力攻堅的大扶貧行動新高潮,提振了黨員干部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百姓富生態美畢節篇章的精氣神。至2017年上半年,畢節市“實現產業覆蓋1089個貧困村、65.7萬貧困人口”。全市“共選派了1381名村第一書記和10225名駐村干部,組建了2045個駐村工作組,駐點幫扶2045個行政村,實現了全市1981個貧困村和190個后進村全覆蓋。”僅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幫助就解決群眾的“困難問題1.4萬余個,辦實事好事3600件(次)……協調資金4360余萬元”。在大黨建統領下,經濟再上新臺階。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849.2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2%。”涉農經濟方面“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7.4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7%……夏糧產量72.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6.2%;蔬菜產量109.3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9.6%。實現種植業增加值9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0%。……畜牧業增加值5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7%。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達31.3%。林業、漁業增長較快,林業增加值1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9%;漁業增加值1.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1%。”環境治理成效顯著,道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不僅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還完成了村村通公路,并制定了2017-2019組組通硬化公路的三年大會戰目標。全市有12個旅游景區納入全省100個旅游景區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28%,2016年“完成營造林668.7萬畝,治理石漠化67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471平方公里,退耕還林還草63.48萬畝。”建成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大黨建統領大扶貧中,不僅注重自然生態建設,也注重人的生態建設,社會生態、政治生態的建設。在取得畢節市社會經濟建設豐碩成果的同時,也探索出了一些可借鑒、可復制的有益經驗。
(一)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統一,協調推進區域發展。打破傳統的官本位思維,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場自我革命,需要通過大黨建行動來推動。在脫貧攻堅中如果機械咬文嚼字,思想較保守,不敢、不甘、不善創新,必然導致我們黨和國家以及地方黨委政府的決策措施不能發揮出最大政策紅利和良好經濟效應。國家政策是宏觀的,是方向,管全局,基層復雜多變和非常具象化的實踐必然要求在具體的執行中注重微觀,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如畢節試驗區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精準扶貧“四看法”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國家大政方針的成果。但倘若機械地對照“四看法”的文字表述,就容易造成因意外返貧、致富能力不強等類型的群體無法納入到扶貧對象中去,不能共享國家扶貧政策紅利。也容易“被脫貧”,造成“等扶貧”“靠扶貧”“要扶貧”“掙扶貧”等現象,影響了人民群眾主動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也給我們的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帶來嚴峻挑戰。這就需要加強黨的建設,發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共同奮斗,通過實踐切實提高人民生產生活水平,增強獲得感、幸福感。
(二)制定科學穩定的長效機制,解決“政府熱百姓冷”的問題。大扶貧涵蓋了整個地區的社會狀況、生活環境、文化發展、經濟建設、人口素質等諸多方面,注重區域整體性、系統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科學穩定的長效機制能夠解決當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政府熱百姓冷”的問題。一是激發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戰中不斷創新,不斷取得實效,二是可以推動政府、黨員干部等執行主體的執行科學性,獲得民眾的認同,三是能夠讓民間組織、社會團體、普通民眾多方主動參與,形成全民齊心協力攻堅的局面。建立健全科學長效的制度機制,也有利于堵住制度漏洞,強化干群、政民之間的責任、權力和義務的履行。如公共服務領域的產品,沒有科學穩定的長效機制很難做好,但它又是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生活質量的民生大計,是最能體現全民共享和生產生活水平的,最能有效促進本地域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和自身能力的提高。科學穩定的長效機制能形成政府引導、基層推動、能人帶動、群眾參與的全社會共同奮斗建設百姓富生態美新未來的局面,有效破除“政府熱百姓冷”魔咒。
(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發展產業時注重解決貧困群體的思想問題,積極培育和激發內生動力源。大黨建統領大扶貧的脫貧攻堅部署更加強調對貧困主體的“造血”,形成“輸血”與“造血”的有機結合。以達到“外生性動力與內生性動力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外生性動力最好向促進內生性動力增長方向發功,而內生性動力則應主動爭取更多外源性支持和幫助。”在脫貧攻堅行動中,我們發現一些貧困群體的思想懶惰很嚴,有勞動能力和致富條件也不愿意努力,而是坐等物質的救助。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的扶貧不是扶著老人走路,放手后他就不能獨立行走。而是要解決人們的自我發展致富能力,像教孩子走路一樣,幫扶的目的是為了讓他更快的學會獨立行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善民生要注重“引導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從而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我們要認識到開創百姓富生態美新未來,就必須使每一個地域、家庭、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能夠致富,對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要通過多種形式充分培育和激發出他們的致富愿望和自我致富能力。“在貧困地區改變面貌,脫貧致富就有這么一條重要的經驗,給錢,給物,更要建設一個好支部,沒有一個好支部,你給他錢給他物他也不會花,也花不好,當然也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提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措施,達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增收門路”的要求,這就是要讓貧困主體主動參與進來,明白一個樸素的道理:用自己的錢干自己的事,增加自己的收入,從而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四)充分利用大數據建立云平臺,消除數據壁壘。在大數據時代,我們要把大數據技術提升到生產力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共享,才能阻斷投機取巧和虛假報送,以及解決識別困難,做到有的放矢、箭無虛發。由于地域環境、經濟環境、幫扶因素、工作思路、工作激情等問題的具體性和特殊性,會導致一些不公平現象的發生,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黨員干部的工作量。例如利用大數據消除數據壁壘后,大扶貧工作中的一些重復識別、重復填報、弄虛作假等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解決。比如在大扶貧行動中的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等問題,通過大數據云平臺,能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理,解決干部在大扶貧工作中不積極,懶作為、慢作為等問題,激發黨的基層組織團隊力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力量和方向作用,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建設幸福家園,開啟幸福生活的主心骨。
(五)抓“關鍵的少數”,落實大黨建與大扶貧同步的主體責任。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在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關鍵因素。貧困是一座大山,沒有愚公精神是不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各級領導干部要保持頑強的工作作風和拼勁,滿腔熱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關鍵的少數”對一個部門、一個區域的發展和廣大干部群眾精神士氣的提振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關鍵的少數”本身能不能堅定理想信念,有什么樣工作思路,有沒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什么樣的作風和行事風格,以什么樣的心態工作,有沒有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意志等都直接關系著本部門、本地域全局工作的成敗。抓住“關鍵的少數”,真正做到“盯住不落實的事+處理不落實(落實不力)的人=落實(取得效果)”,實現我們黨的奮斗目標。
我們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建工作也好,扶貧工作也好,社會工作也好,生態環境工作也好,其本質都是做好人的工作,落腳點都要放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這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彰顯生態文明理念的具象化實踐。抓大黨建亦或抓大扶貧,都是要抓好“人”這一工作,才能最終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如果是那樣,就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生態文明的社會目標也難以實現。面對全面小康、百姓富生態美戰略的目標,畢節試驗區須在實踐中辯證地堅持大黨建第一責任和大扶貧第一民生,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激發不夠,對貧困戶穩定脫貧、長遠發展著力不夠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緊緊扭住“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幫、社會主扶、個人主動”這關鍵不懈推進。
創新是永恒的話題。不創新,就干不出一番大業績,不創新,就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大黨建統領大扶貧戰略部署既是措施又是方法,具有豐富的方法論意蘊,是對畢節市堅持“三大主題”,不斷解決貧困問題,實現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反映了畢節市在決勝脫貧攻堅、建設生態文明的富美畢節行動中的理念創新和實踐路徑新探索。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富美畢節目標與大黨建統領大扶貧實踐目標是一致的、辯證統一的。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在前,畢節市雖然是全國各地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但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必須大力創新思路,抓好大黨建工作,促進大扶貧不斷取得實效,繼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總結新經驗,闖出新路子,才能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才能真正實現富足的生活、宜人的環境、健康的生態,清秀的自然,和諧的社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作者單位:中共畢節市委黨校)
中共畢節市委黨校課題“畢節市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課題編號:Bjdx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