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玲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齊玲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占比和影響也愈加突出,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資金往來多元化、資產配置多樣化、資源開發產業化趨勢更加明顯,本文通過以慶陽市西峰區為例,就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對策及建議作以簡單討論,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西峰區地處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于董志塬腹地,屬陜、甘、寧三省區金三角地帶,是慶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流通中心。全區共轄2鄉5鎮3個街道辦事處,100個行政村,17個社區,956個自然組,總面積9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97萬畝。2003年,根據農業部《關于推動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和監督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意見》和省委《關于印發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試點方案的通知》精神及要求,西峰區全面實現了農村財務委托代理制。2012年,各鄉鎮通過安裝“中農信達”財務管理系統軟件,實現了農村財務管理電算化,全區各鄉鎮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也全面建立。2013年,西峰區統一進入全省農村集體“三資”網絡化監管系統,標志著以會計電算化和監管網絡化的全區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體系建成運行,實現了區、鄉兩級“三資”監控系統、公開系統、管理系統、服務系統的同步運行。2014年12月西峰區還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區。將西峰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時,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人員編制少、農經人員數量與業務量不協調。農經系統承擔著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村集體財務和資產管理、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以及農村審計、農村會計輔導、農村經濟統計、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指導、農經綜合服務等多項重點工作。目前,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經工作業務量逐年增加,人手少、工作量大的矛盾愈加突出,影響農經人員工作積極性,制約農經工作順利開展。
性質不確定,職能不能充分發揮。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既有充分發揮政策性、法規性的行政執法職能。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省政[2007]50號文件精神,“農村經營管理系統不再列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等行政管理職能列入政府職責。”農村經營管理機構承擔著《農業法》、《土地承包法》、《土地糾紛仲裁法》、《甘肅省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辦法》、《甘肅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辦法》等多項法律法規和農村各項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行政職能多,因此,建議把未參公的經管機構繼續納入行政管理范疇,把經管干部納入公務員管理范圍,增強經管機構的行政職能,使之不僅有調查權、建議權且擁有處罰權。
鄉鎮農經審計監督職能日漸弱化。鄉鎮農財中心代理會計既代理村級做賬,又擔負著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職能,鄉(鎮)農經審計監督職能勢必日漸弱化。長期下去就可能導致村級財務長期處于審計監督的“真空”狀態,危及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安全與完整。
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不夠規范。雖然鄉鎮由鎮紀委牽頭,對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工作一直高度重視,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同時出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但是在個別村,由于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群眾意識淡薄,公布的內容、形式、時間都不符合要求,公開不及時。
加強監管、實施定期財務審計。西峰區按照《西峰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的具體要求,每年對全區三分之一的村組級財務運行情況進行全面抽查審計。從2014~2016年,就對100個行政村的村級財務管理運行情況進行了全面審計,審計面達到85%。同時,將集體經濟收益或積累較多的村民小組列入審計范圍并將審計的側重點放在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實力較強的村;對離任村干部加強離任審計;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村組級財務問題進行跟蹤審計。對審計出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處理建議和整改意見,并及時督促落實。
抓好“三公開”推行工作。嚴格執行財務、村務、政務等公開制度,設立固定公開欄,規范公開的內容、時間、程序和形式,做到一季一公開。在公開中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公開的內容細化,做到“三資”現有和歷史情況全部公開,村級收支逐筆公開;堅持公開的形式多樣;堅持公開的時間及時,做到常規事項定期公開、急重事項即時公開、群眾點題事項隨時公開;堅持公開的程序規范,做到公開前按規定審核、公開后有人釋惑并聽取意見,防止搞形式、走過場。
增加編制,加強農經隊伍建設。一是要解決農經隊伍缺編的問題。西峰區農經隊伍現有干部職工77人,有72人為事業編制,還有11人沒有編制,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加之,農經工作業務量逐年增加,人手少、鄉鎮人員還不固定、工作量大的矛盾比較突出。二是要有計劃地引進農經人才。鑒于現行體制和干部管理權限,建議協調各鄉鎮和組織人事部門,采用選聘和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形式,選拔一批熱愛農村工作、年紀輕、有學歷、熟悉農經業務的同志,充實到農經隊伍中來。三是按照“建立有權威的農經工作機構,努力造就一支熟悉農村政策、熱心為群眾辦事的專職隊伍”的要求,進一步理順鄉鎮農經管理體制,將鄉鎮農財中心的人事權收歸區級管理,實行鄉鎮使用,雙重管理。人員工資、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確保農村財務審計、涉農案件查處、農村財務人員培訓及業務指導工作順利開展。
理順農經工作職能。根據國發[2006]30號、省政[2007]50號文件精神,農經管理部門應由事業局改為行政局,隸屬區人民政府管理。鄉鎮、街辦農村財務管理中心加掛農業合同管理委員會、農業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土地流轉服務站牌子。各鄉鎮至少要配備5~7名專職工作人員,從事農村財務、農業合同、農民負擔、土地流轉管理和土地糾紛仲裁業務辦理工作。
建議對“三資”管理進行立法。與農村集體“三資”規模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形勢相比,法制建設卻顯得十分緩慢,導致一些侵害集體和農民利益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有的甚至不了了之,在群眾中造成極壞影響。
(作者單位: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