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寧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法學研究生管理體制問題研究
陳龍寧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依法治校是對政策的響應,是推進高校良好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更好地推進依法治校,應重視對法學研究生這一類特殊群體的管理,研究現存管理體制的不足,全面提升法學研究生管理質量。
法學研究生管理的現狀。首先,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研究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在法學(法律)碩士的興起之后,法律碩士研究生的數量增長速度極快,甚至在有的學校出現了法律碩士的數量質量優于法學碩士的現象,這也說明了我國法學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處。其次,法學研究生多實行二級管理制度,在研究生院的指導下,進行學院為主的培養模式。(李亞非.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級管理模式探討與實踐[J].金田,2012(10).)能夠讓學院在研究生的培養與管理中與學生直接接觸,益于研究生的綜合培養。再次,2012年教育部制定《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依法治校也成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構建新型政校關系的根本保證。(王艷梅,劉冬冬.踐行“依法治校”理念的若干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5(5):75:76,109.)法學研究生作為依法治校體系下較為特殊的群體,因其專業化而更具關注性。由于其自身的學科特點,法學研究生在依法治校的大環境下更加注重規則性、程序性,為依法治校的落實提供了相應的范本。
法學研究生管理中的問題。第一,多頭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難度。研究生管理方式不同于本科生,其在培養模式上主要實行“導師負責制”,進而由學工部組織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多頭管理”格局,看似分工明確,實則在具體實施事務的過程中難以達成協調一致,統一、系統地管理仍然具有難度。第二,專業細化:管理成本提升。法學研究生與法學專業本科生一大區別就在于專業高度細化,學生專業特色十分明顯,不同專業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實踐安排,集中的機會較少。而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員不足。(高珊.當前高校研究生團建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0(6):165-166.)一方面管理人員因精力有限難以做到細致化管理,另一方面學生自身更具獨立性,自我管理能力較本科生更強,對學工辦依賴性并不大,因此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集中管理的難度。第三,管理觀念:一道無形的障礙。傳統的“家長式”管理方式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依法治校的理念還未深入到研究生管理體制機制中。目前,人治觀念、權力至上觀念、官本位觀念、等級觀念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約著高校法學研究生管理的法治化,與依法治校的原則背道而馳。(何學.高校依法治校的內在邏輯及其實現[D].2009年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四,“管”“服”不均:管理模式的變化。管理不僅僅是從法律、規章、制度上“管”住人,還包含了用溝通、說服的方式疏理管理中的各種關系。法學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其自我約束、判斷、管理能力已經相當強,另外,研究生有著極強的個人特色,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職業發展選擇和路徑,因此很少需要多余的管教來制約其自由發展,反倒是更需要服務,以保障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管理不能只重“管”而忽視“理”,但如今的管理體制卻恰恰是重視“管教”輕視“服務”。
結合專業特色,創新管理體制。法學研究生的專業劃分細致,各專業間差異較大,時間安排亦有不同,因此在管理中勢必要考慮各專業的特色和不同的教學安排,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員又相對不足,所以有必要引入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即以專業為單位,推舉該專業負責人,負責上傳下達以及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動態報告工作,既可以解決人手不足之問題又可以兼顧各專業特色,實屬一舉兩得之舉。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障管理的質量,專業負責人應當由該專業品學兼優、責任心強的學生擔當,雖然法學研究生有較強的自我管理、約束能力,法治意識也較為強烈,但仍應把握好選人標準。
明確職責分工,加強隊伍建設。首先,高校法學研究生管理應當明確研究生院、學院、專業導師之間的職責分工,以期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研究生院作為校級部門應當統籌負責研究生的管理,可以定期召集研究生管理人員會議的形式了解管理動態,以出臺相應指導報告的形式指導管理工作,以學年工作計劃的形式統籌該學年的管理工作安排;學院應當根據研究生院的工作安排進行具體的管理工作;鑒于專業導師與研究生更加親近的關系,導師應在教授專業知識之外也承擔其研究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管理形式可以是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循循善誘也可以是組織集體學習,管理形式可由導師自由選擇。
另外,法學研究生管理人員應當轉變意識,摒棄原有的“人治”思維,切實踐行依法治校理念,做到行事有法,處事有章。
加強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學生。前文曾談到目前高校法學研究生管理體制中存在一大弊端就是重視管教而輕視服務,但法學研究生恰恰是最有自我約束、管理能力的研究生團體,過度的管教實則是無謂的甚至是會制約其自我發展的。為解決這一弊端,有必要在轉變觀念的同時與學生深入交流,以切實了解其需求,不論是專業實踐訓練方面還是生活保障方面,都應當更好地給予服務,以保障其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