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
農業標準化進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研究
◎劉璐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消費已從過去的數量需求轉變到質量需求,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逐漸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必需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也是適應加入WTO后的需要、是解決國際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有效措施。
由于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尚處于初步階段,一部分群眾對濫用農藥、化肥等副作用認識不足、了解不清,在選擇種類和使用標準等方面仍缺乏科學性,造成藥害殘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尤其是優質產品上不了檔次,難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我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體系不健全,導致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難以控制,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僅是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保障城鄉居民的身體健康,解決從“田地到餐桌”食品安全問題,增強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
我國農產品質量監管不到位,法律中對違法者處罰力度不夠,執法不嚴,既不能形成高效運行、配合默契的行政監管體系,又不能引起違法者重視。各監管部門職責不清,導致監管混亂,推皮球的現象層出不窮,職能分散,各部門之間、各單位之間責任劃分不清出。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提高農產品質量是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注的問題。2006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快農業標準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資料質量管理,是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2006年4月29日,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因此盡快建立具有一定規模和先進檢測手段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是完成新時期農業工作任務的重要環節和迫切要求。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實施農產品質量管理也是我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適應政府機構職能轉變,實現由傳統生產型管理向質量效益型管理的重要體現。當前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必須轉向市場服務和監督,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監控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行政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目前,我縣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發展迅速,檢測任務十分繁重。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是促進農產品和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需要。隨著農產品的買方市場的初步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提高農產品質量,不僅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已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我縣現代農業的迫切要求。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是以農產品質量為核心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產品質量必須抓好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通過質量檢測,引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總體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提高農產品質量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消費水平的需要。農產品從長期短缺轉變為階段性過剩以后,農產品質量問題就成為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加強質量檢測可以有效的把好市場入口關,杜絕有害食品在市場上流通,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農產品檔次低、價格低市場競爭力差是制約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加強質量檢測可以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的發展,以優質的農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占領市場份額,實現農民增收。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是促進農業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集約型轉變的迫切要求,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縣的農業調整最大的切入點就是努力把農業發展引導到提高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長期以來,農業發展追求產量,忽視質量,不適應市場需求多樣性變化,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建立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以質量監控為手段,強制生產者、經營者執行標準,規范安全生產和市場行為,改變生產經營方式,創立名牌產品,實施名牌戰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提高農產品質量是應對加入WTO挑戰的需要,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一體化趨勢的發展,我國加入WTO后,只有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促進農產品質量的全面提高才能順應農業國際化趨勢,按照國際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規范生產,增加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迎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各種挑戰。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是防止環境污染,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通過全面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強化生產者的質量安全意識,轉變生產觀念,真正從源頭上有效地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國家禁用、限用農藥、化肥的使用。通過市場檢測手段,督促生產者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投入品,如生物綜合防治技術,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的應用技術,秸稈還田,平衡施肥技術等,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不斷培肥地力,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品味,對促進農村、農業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產特色、無公害農產品。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立足本地優勢,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同時積極借鑒國內國際相關行業的做法,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以強化技術標準為手段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市場準入機制建設,形成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支撐體系,學習生態農業技術,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技術保證。
建立穩固的生產基地和加工銷售體系。通過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集合起來,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做法,進行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在加工銷售過程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及幫助,能有效的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減少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不安全問題。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體系。建立公開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平臺,使消費者和生產者能第一時間對接,并了解產品質量,從而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消費誤差。
加強監管和法律處罰力度。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對生產者及消費者的宣傳教育,使其認識到農產品安全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在監管上職責分明,確保沒有重復管理和缺失管理,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力度上要大力懲處,絕不姑息。
政府引導,制定扶持政策。政府成立專門的機構,有組織、有計劃、有論證、合理科學的建立農業組織,進而引導各級農業組織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政府給予一定的扶持性政策,鼓勵或獎勵個農業組織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
建立以預防為主的管理機制。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加強風險信息分析和評估,加強應急處理能力,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原料安全,做到防重于治,以達到最佳的社會效益。
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河南省農業現代化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途徑和效益分析》SKL-2017-3393
(作者單位:信陽農林學院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