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
渝派服飾發展制約因素
胡蘭
本文從分析渝派服飾的歷史、現狀入手,進一步分析渝派服飾的特點和主要制約因素,以期分析出原因為下一步的找出解決方案打下基礎。
我國有八大公認的服裝派系——漢派、粵派、京派、海派、杭派、溫派、閩派、蘇派、甬派,渝派服飾并不在其列。渝派服飾這一概念是1992年重慶首屆國際服裝文化節上才首次提出來的,意指重慶為代表的服飾,可謂是后起之秀。但渝派服飾的主要區域——重慶的服飾可謂時間久遠:上個世紀20年代發起, 40年代稍具氣候,在80年代經歷了它的興盛期,90年代的進一步發展期,90年代后則競爭力一路下滑,至今則默默無聞了,被擠出了八大派系。
重慶服飾曾經創造了輝煌:曾出口到38個國家,年產值達到2億多元,出口創匯2100多萬美元,重慶服裝曾排名全國第五,是西南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產地,從這里向全國特別是西南地區,如涪陵、內江、宜賓、巴中等地輻射,第一批開拓者可謂是輕松賺到了第一桶金。但由于他們多半是文化程度不高,靠吃苦耐勞、抄款跟風發家的他們,在90年代中后期在復雜的歷史環境下,顯得力不從心。無力挽救低迷的服裝市場。曾經一度本土品牌市場份額不到5%,服裝行業年產值不到深圳的1/8。
還好97年重慶直轄之后,重慶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本土服裝發展的政策,并連續在1998年、2000年、2002年舉辦重慶國際服裝文化節,還評出最佳服裝品牌25個,重慶名牌11個,著名商標9個,優秀服裝企業31個,IS09000認證企業14戶,民營企業獲得進出口權的企業10戶。這些措施增強了重慶服裝企業的積極性,積極向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方向邁步。
目前,重慶市有3000多戶服裝生產企業,從業人員15萬多人,已成為全國十大服裝批發加工生產基地。經過市場和時間的淘洗,重慶形成了以“纖”、“夢之詩”、“金爵士”“三和”為代表的女裝,以“天派”“極力”“樹王”為代表的男裝,以“永佳”、“精華”為代表的T恤、針織品牌,以“老鴨”“冬羽”為代表的羽絨服裝,以“寶貝小豬”為代表的童裝品牌為大眾所接受,形成了集女裝、男裝、童裝、針織、職業裝皮革等12類1000多個品種。
現在的渝派服飾成為全國聞名的十大服裝批發加工生產基地、西部地區最具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時尚女裝及羽絨服生產基地,預期年均增速25%以上,產品輻射重慶三峽庫區,以及與重慶相臨近的云南、貴州、四川、陜西甚至西藏等地的200多個市場,有著良好的前景。
總的來說,現階段的重慶服裝行業存在著規模大,產量大的特點:據悉,2012年重慶服裝產業名列西部第二;2013年,渝派服飾的市場交易額達到301.3億元,其中零售為120.14億元;2014前8個月,重慶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總產值超過了250億元,增速超過5%。
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雖然我們渝派服飾有優勢,但劣勢更不容忽視?,F階段我國服裝產業已經進入整合、調整、提升的階段,重慶的服裝市場也進入了復雜環境條件下的競爭格局,進入到了涉及產業、品牌、商務、文化、社會以及資源價值、商業規則和社會責任的系統復合經營的深度競爭時代?,F存的條件和傳統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他們制約著渝派服飾的發展。渝派服飾的產業特點某種程度上已經轉化成了渝派服飾的制約因素,歸納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目標定位模糊,品牌營銷相對薄弱。渝派服裝在形成之初,大眾還對服裝質量、個性等要求不高。但步入網絡信息時代,國內外品牌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者對質量、功能、款式、顏色、個性等關注度提高,要服裝能夠體現個人品味和思想內涵。老的渝派服飾多半定位模糊、粗放,設計、版型雷同,隨著服裝市場的逐步成熟、消費群逐步細化,渝派服飾的弱勢便體現出來。
品牌是服裝的靈魂,品牌的打造是企業的核心。服裝要獲得市場長期認可,追求高附加值,必須打造品牌,品牌營銷也不容忽視。重慶個別品牌都率先試水,打造品牌,營銷品牌。比如在西南銷量不錯的“金考拉”,每季發布就和四川美術學院服裝設計學院進行聯手開發,在設計上領先;品牌營銷團隊則選用“涼席大王”唐清明為首的營銷隊伍;品牌宣傳則和本土“巴渝明星”聯袂;品牌代言則選用大家熟知的孔雀舞皇后楊麗萍。金考拉率先試水,可謂是嘗到了甜頭,近幾年的秋冬季節,其品牌銷量在西南地區都是排名第一。
家族式管理使得信息管理水平和經營方式落后,產品同質化。在重慶立足的大多數品牌,都是第一代從朝天門打拼出來的,憑著自己的韌勁立足于重慶服裝市場。這些品牌多半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經營方式基本是家庭式作坊車間,董事會成員也多由家庭成員擔任。因此,品牌的決策不是基于科學性和民主性,而是由家里的長輩依據個人經驗決定,在上個世紀物資匱乏的階段,購買者要求低的情況下,這是完全可行的。但在現在多元復雜的市場情況下,人們追求的不光是“有”的階段,而是“美”的階段,這批決策者的老化的思維、盲目跟風、直銷為主、不注重設計及品牌開發,缺乏產前、產中、產后的現代化企業要求的明確分工、現代機制的營銷策劃,又沒有文化理念和個性風格的追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難以形成,為品牌埋下了隱患。
由于渝派服飾品牌大多是家族企業,市場經營資訊的獲得多半靠經驗判斷、盲目跟風;銷售模式多半是朝天門式的直銷模式;生產規模則以家庭作坊式車間為主;生產技術上沒有統一持久的要求。這種家族企業的模式在現在的網絡營銷、流水線生產、專業服裝設計師及管理人才面前,已經失去了競爭力。最終只能淪為貼牌企業?,F在由于我們大陸地區人工費用上漲,許多貼牌已經向消費更低的第三世界國家——南非等轉移,我們這方面的優勢也將慢慢失去。
利潤低。渝派服飾長期以幫人貼牌的角色出現,貼牌生產的服裝達千萬美元,可重慶本地服裝的出口卻幾乎為零。絕大部分的利潤被國外的品牌拿走,渝派服飾企業只能賺取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加工費。面對這一現狀,許多本土企業也采取了行動,如段記服飾就耗資千萬,在長壽和渝北打造出口服裝制作基地,還購買意大利等國的高科技生產加工設備(自動裁角機、面料縮水機等)投入生產線,預計年產值能可以達到數十萬套,能出口全球各地。同時還從意大利聘請了工藝師,提高段記服飾的工藝水平。這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讓自己的產品走出國門,賺外匯。僅僅一兩家企業的覺醒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傳幫帶作用,讓更多的品牌通過練內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專業人員缺乏,設計理念落后,市場認可度不夠。據統計,重慶的專業人才缺口為10000人左右。專業人才主要指管理人員和設計人員和技術工人。
設計師是服裝的靈魂。重慶擁有服裝設計高級職稱的服裝設計師只有十來名。重慶本地的服裝設計人才,包括重慶高校(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重慶師范學院、重慶教育學院、西南大學服裝學院)培養出來的服裝設計人才,大都青睞到北上廣等城市打拼。這些服裝創新力量的缺乏直接導致了渝派服飾的研發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足、去風格化。許多設計師淪為繪圖員,設計是根據老板的喜好在網上找款修改,然后制作成衣銷售,設計師的自主能力未能發揮。
同樣的,跟沿海城市相比,服裝技術人員素質也有待提高。如版師、車工、熨燙等輔工,他們的工資比沿海企業高出了約1/3,但對服裝品質的還沒有引起充分重視,產品的層次還停留在中低端。這樣的格局直接導致渝派服飾的市場優勢流失,重慶從輸出大市轉變為輸入大市,20年間,中國東部服裝生產總量由原來的五成不到,變成如今的九成以上。
面輔料大多靠進口,后染整欠缺。重慶地區主要生產棉麻等中低檔面料,毛料、羊絨、化纖、羽毛等高檔面輔料的產量幾乎為零,主要靠到沿海城市或周邊國家購買。加上運費和采購費用等,算下來重慶本土造的服裝成本要比廣州、武漢等城市高10%左右,不利于產業競爭。給服裝這個時效性強的產業帶來了時間成本以及資金成本的雙重壓力。
除了面料難買,渝派服飾還面臨后染整的缺失。我們上個世紀末期西部最大的紡織印染基地的重慶印染廠、重慶第二印染廠和重慶遠大織布廠染整車間等印染整理坯布的生產線,幾乎退出了舞臺。甚至我們引以為豪的大竹夏布,我們也只能進行初略加工和售賣原材料,至于需要進一步的印染加工,達到更好的性狀,還需要出口到韓國等國家進行加工后再回到重慶。人們對面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后期染整應該是提高附加值的最有效手段,這也是我們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機器設備缺陷。渝派服飾品牌工廠現在大多數都還在用原始的設備完成所有的服裝樣式,比如普通電機、鎖邊機、扣眼機、繡花機、蒸汽熨斗、電動裁剪刀等。設備的局限導致服裝創新的局限,產出來的產品當然也就是中規中矩。我們個別大型服裝企業剛剛開始采用自動模板縫紉機、意大利熨燙設備,沿海早已采用電腦程控設備、單件流水生產多年了。
產業鏈不全。渝派服飾協會會長宋顯陽表示:重慶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不夠完善,甚至部分環節已經出現了斷鏈現象。由于本地沒有輔料生產企業,重慶服裝所需的拉鏈、紐扣等輔料主要在沿海地區采購,導致渝派服裝的價格一直高于周邊。
渝派服飾作為西南具有代表性的服飾形式,除了以上幾點問題之外,渝派服飾還面臨著公共服務發展平臺缺乏、缺乏清晰明確的戰略、支持系統不完善,企業發展缺乏總體規劃、缺乏團隊精神,未形成整體競爭優勢等劣勢,這些問題我會在后續的系列論文里面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
本文為2012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渝派”服飾創新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2QNYS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