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學利
程莘農:不開藥方的一代名醫
◎文/肖學利
程莘農出生于江蘇省淮安市一個書香門第,父親程序生是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程莘農出生時他已經50多歲了,晚年得子的程序生一心要把兒子培養成棟梁之材。
當時西學漸進,送子女到國外留學是許多開明紳士的共識。程序生也不例外,他想把聰明伶俐的小莘農培養成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師。然而世事無常,在蘇北流行的一場瘟疫改變了他的初衷。
程莘農6歲那年,家鄉開始流行一種痢疾,許多鄉親因缺醫少藥相繼染病而死。短短幾天時間,郊外的荒野一下子堆起了無數的新墳。正當百姓束手無策時,一些巫婆神漢借機狂撈不義之財。見此情景,程序生領悟到:要想國家發展、民族富強,國民必須要有健康的體魄,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經過幾天慎重考慮,他對程莘農說:“你以后還是學醫,當一名為百姓去病除疾的郎中吧!”從此,程莘農跟著父親開始接觸中醫的基礎知識。在同齡的小伙伴還在玩捏公雞、滾鐵環的時候,程莘農已經把《道地藥材歌》、《臨癥方劑謠》等中醫要訣背得滾瓜爛熟了。
轉眼間,程莘農已經16歲了,程序生特意花500大洋,讓兒子拜溫病學大家陸慕韓為師,系統地學習中醫理論和臨床辨證。
陸慕韓在江蘇的威望極高,經他治愈的患者不計其數。給程莘農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無論患者是達官貴人還是貧苦的佃戶,陸老師都一視同仁;對方無論給10塊大洋還是一個銅子兒,他都從不計較。陸老師經常對他說:“救人如滅火,有時候醫生遲到片刻就會出大問題?!痹陉懤蠋煹难障拢绺叩尼t德漸漸融入到程莘農的思想深處,影響了他數十年的行醫歷程。
1939年,日本侵略軍將戰火燒到了程莘農的家門口。陸慕韓老先生的家產被日本侵略軍洗劫一空,突如其來的劫難令老先生氣恨交加,離開了人世。程莘農懷著悲痛的心情將老師安葬。幾個月后,19歲的程莘農正式獨立掛牌接診。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很低,一個郎中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三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盡管那時程莘農的日子過得很清苦,但他看到患者一個個經自己醫治恢復了健康,內心感到十分滿足。
解放后,中醫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醫生成了受人尊敬的職業。在這種氛圍下,程莘農下定決心,要在中醫領域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晴空。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江蘇省中醫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前身)。畢業后校方任命他擔任針灸教研組組長,而針灸對于程莘農來說完全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剛開始,他并不了解針灸的神奇療效,但工作的需要使他不得不拿起了小小的銀針。他一頭扎進圖書館,開始仔細研讀針灸類的經典著作。
他學針灸后的第一個月,一家長帶著患有神經性尿頻的孩子找到了程莘農。家長哭著對程莘農說:“孩子15歲了,每天晚上都尿床,為了給孩子治病我們已經負債累累,但治療效果很不理想。”程莘農對她說:“我用針灸試一試,如果你來10次沒見效,那我就無能為力了。”然而,家長帶著孩子只來了三趟,孩子的頑疾就痊愈了。通過這件事,程莘農意識到小小銀針是中醫的瑰寶,自己一定要研究它,并利用它為更多的病人治病。從此,程莘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針灸的學習與鉆研中。
一位面神經麻痹的老年女性,多方求醫病情就是不見好轉,程莘農只用了10天,硬是把她的“眼斜嘴歪”給扎了過來。一位外傷性截癱患者大小便失禁,無法行走,程莘農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徹底幫他解決了問題,患者最終幸福地成了家……無數的病例讓程莘農意識到,作為一名針灸醫生,即使不開藥方也能治大病。再有病人來找他看病,他跳出了以前中醫的某些窠臼,專門用針灸為病人療疾。從此,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不開藥方的醫生。
不久,程莘農被調到了北京中醫學院任針灸教研組組長,兼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當時,醫學界許多人把經絡看作是玄之又玄的學問,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人體內還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存在。為此,程莘農把研究重點放在了查證經絡研究上。
最終,程莘農利用中醫理論結合病人的臨床癥狀畫出了人體經絡表。配合程莘農進行這項研究的是衛生部科教司的一位同志,他用現代的醫學儀器為病人檢查身體。后來,人們驚奇地發現兩種檢查結果竟然有80%以上相吻合。由此,程莘農用實踐證實人體經絡是客觀存在的。這一發現對我國早期經絡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4年,程莘農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初見程莘農,鶴發童顏,白須抖擻,仙風道骨,他和我們親切笑談人生過往的大風大浪,細節歷歷,猶似昨日,心卻早已超然。談起針灸,談起中醫,他一如既往地執著和堅定。中醫,不是表面這個概念而已,這里邊有多少有趣的事不為外人所知呢?程莘農笑問我們:“你們知道有一類穴位叫做‘阿是穴’嗎?為什么叫阿是穴呢?唐代的名醫孫思邈在一次給病人診療時,按到一個經外的部位,病人大叫:‘啊,是!’于是,他便將這一類不屬于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沒有固定位置,但臨床上又能反映疾病的穴位統一稱作‘阿是穴’。這多有趣?。 笔前。湃说纳鷦庸适铝钊巳炭〔唤V嗅t,針灸,天地無限。
為了搶時間,程莘農幾十年來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程莘農的愛發火是眾所周知的,他經常在公開場合與人爭論時拍桌子;他的學生說“程莘農一天能噴兩包煙”(程莘農吸煙不進肺,他稱這種方法為“噴”)。盡管有這么多常人眼里的“壞習慣”,但在每年的體檢中,程莘農除了血壓稍偏高外,其他一切正常。眼睛在做過白內障手術之后視力比很多年輕人還好。他笑著說:“我沒有什么養生秘訣,除了每天上下班來回走路,從不健身。”不過他還是總結出自己的三個原則:一是不生氣;二是吃飯九成飽;三是不輕易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
“我向別人拍桌子,那不是真的生氣,大喊大叫之后我就忘了?!彼χf:“我說的不對,別人不當場和我辯論那是他的問題;別人說的不對,我就要當場和他辯論。”
“要想小兒安,須留三分饑與寒”這句話對所有人都適用。程莘農說:“我每頓只吃九成飽,就是要讓肚子里不要有‘滯’,這樣就算感冒也不會有大問題;而如果每頓吃得太多,消化不了的東西就會在肚里產生‘滯’,一旦感冒就會很麻煩。”
像陀螺般的作息規律,程莘農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他說:“所有長壽的老人生活習慣沒有一樣的,有人吃素,有人吃肉。最重要的就是不輕易改變這些已經形成的習慣。”

程莘農,生于192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39年2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國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