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
淺談“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文/穆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現階段提出的最重要的國家級戰略之一,意在為世界經濟發展制造新的增長點,促進中國和周邊各國的貿易、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在如此宏大的計劃背后,由于時空跨度大,涉及方面廣,錯綜復雜的政治影響等原因,“一帶一路”實際推進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也是無法忽視的。本文意在探討“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
“一帶一路”;世界貿易;區域合作。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分別于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發表演講時提出的戰略構想,意圖在中國傳統貿易路線-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與周邊各國建立新的貿易通路。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正式成型。
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束了連續的高速增長,開始進入相對平穩的“新常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過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以人口紅利為主導、依靠廉價勞動力吸引市場投資的發展方式已經逐漸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由科技創新驅動的產業轉型與升級。想要更有效地完成產業轉型,積極地尋求國際間的經濟合作是必然的趨勢。另外,我國目前確實存在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和外匯儲備較多的問題,“一帶一路”戰略能夠為國內的領先產業在海外尋求市場,消化國內的產能和外匯儲備。
其次,近年來“反全球化”思潮逐漸蔓延,在一些區域形成了經濟保守主義的格局,對新的區域協作組織的形成產生了一定阻力。同時一些固有區域性經濟組織所能發揮的協調合作能力日漸衰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有責任創建新的合作通道來促進世界各國貿易、經濟的發展。
最后,目前很多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而擁有很強發展潛力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卻受囿于資金、技術的缺乏而無法抓住機會發展自身。中國“一帶一路”項目能夠很好地幫助這些發展中國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其提供資金與技術上的支持,從而有助于世界的均衡發展。
2.1.1 部分合作國家政局動蕩
一帶一路合作國家中,很多都是政治局面不穩定的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動蕩給國外投資項目的進入帶來了很大障礙,因為政府的換屆甚至被推翻會極大影響投資項目的進展,這種不可控的風險使外資進入時十分猶豫。一帶一路項目中有很多國家,由于歷史、宗教等原因沖突不斷,國內外矛盾復雜,這對于經濟建設有很大負面影響。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建設不確定因素較多,容易造成貿易、物流線中的薄弱點,從而降低整個系統的協調運作能力。
2.1.2 外界阻力
雖然中國一直秉著“和平崛起”的理念在不斷發展,一些西方大國仍然對中國的高速發展懷抱警惕和敵視的態度。此次中國提出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經貿互通為主的“一帶一路”戰略,由于其范圍和影響力的巨大,受到了一些質疑。“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之初,西方媒體的普遍論調是,這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對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幫助其恢復重建的計劃。初期這個計劃被認為是美國承擔大國責任,慷慨幫助西歐進行戰后重建的計劃。另外,在計劃結束時,美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對西歐經濟的控制權。而中國“一帶一路”的計劃中合作的68個國家和地區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合作內容以基礎建設和國際貿易為主要內容,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消化自身過量外匯和產能的意圖。并且與美國類似,中國也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提供金融基礎。所以會被與“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也在意料之中。
2.2.1 不希望中國成為主導
中國的迅速發展讓很多國家十分警惕,比如印度就對“一帶一路”戰略有著謹慎甚至抵觸態度。2017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印度是大型經濟體中唯一缺席的國家,引起了各方關注。印度著名戰略分析家拉賈?莫漢關于“一帶一路”的文章中提到:“英國統治者在19世紀就在做類似的事:打開市場,開通新的商路,從蘇伊士到上海炫耀武力,設立盟友圈并搞定保護國,從而把印太地區變成英國廣闊的勢力范圍,并在加爾各答實施控制。”
此次印度領導人缺席北京“一帶一路”峰會意在傳達不愿積極合作的信號,而這樣的擔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出于自身安全或發展考慮,一些國家既希望參與到合作中獲取利益,有不希望中國通過領導區域甚至全球經濟,來威脅到自己或是同盟國的利益。中國需要拿出非常有誠意的態度和實際條件來化解這些國家的顧慮。
2.2.2 貿易平等問題
一些國家擔心大量的中資注入和商品貿易會使本國進入貿易不對等的不利局面。小國既不想被當做大國的商品傾銷市場,也不想對大國產生出口依賴從而一定程度上被控制產業。中國作為人口、經濟、政治大國,雄心勃勃地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一些小國難免會產生擔憂。中國多次在正式場合表示合作和開放的立場,也用實際證明了“和平崛起”的決心,相信這些問題在日后更深一步交流中會逐漸解決。
2.2.3 環保問題
很多國家在引入中國合作項目時擔心中方或明或暗地將不環保產業轉移至本國。中國的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都有所欠缺。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進行,逐漸轉移或淘汰落后產業是必然趨勢,這對我國開展以欠發達地區為主的區域合作有著一定的不利影響。在開展項目,尤其是資源類合作項目前,中方應該全面調查該地自然生態環境,評估項目影響,由雙方認可后在籌備建設。積極溝通和重視環保會有利于提升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形象,從而使海外項目開展更加順利。
2.3.1 后續發展動力不足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目前大力宣傳、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其地位不言而喻。不過目前的現狀是,企業自主投資較少,能夠實施的項目多數都是在政府牽頭下進行投資。這樣的合作屬于政策主導,市場參與度低,沒有持續發展動力。另外政府扶持的多是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要想參與到其中,還需要政府和政策更大程度的引導。
2.3.2 貿易模式固定化
中國和大多數貿易帶中的發展中國家一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能源、農產品和初級制成品的出口,這樣的固定貿易模式很容易受到金融危機等外部沖擊。“一帶一路”在打開外貿道路的同時,也存在著加強單一貿易形式的問題。如果能夠借此機會輸出部分非傳統的新型產業,不僅可以發展國內新興產業,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對外貿易結構,調整我國經濟結構。
2.3.3 時空跨度大存在文化差異
“一帶一路”包含了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非、中東歐等六十多個國家,其中一些國家國際參與度較低,國內對其了解十分有限。另外一些中亞等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國家,其文化禁忌較多,給合作帶來了一定障礙。
另外從地理上來看,“一帶一路”有著廣泛的合作區域,因此非常需要國家層面的共識和密切合作來指導市場并發出積極信號。
2.3.4 中國一些企業海外形象欠佳
中國由于目前尚處于發展中狀態,國內社會很多基本矛盾沒有解決,一些在發達社會較為普遍的進步觀念沒有普及。比如在為殘疾人提供崗位、資助當地學校等機構、解決當地實際問題等等方面,中國企業大多沒有主動意識,或是不愿割讓利潤做出實際行動來回報社區。從小國的立場出發,很多民眾會認為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心不如發達國家企業,從而不愿意接受中方投資。少數中國企業在國外也做出了一些損害中方形象的事情,更加劇了這一負面影響。密松水電站項目中,中國專家做出的調查報告并不受當地人信任,也對項目的擱置產生了阻礙。
無論是“一帶一路”合作國家還是未參與其中的其他國家,很多由于對中國長期抱有顧慮態度而在合作建設中顯得十分謹慎。中國想要打破這種隔閡,就需要在實際行動中更多地表現出尊重和誠意,照顧到各方的利益。尤其是面對一些外交力量較弱的小國時,更要在保證自身利益的同時,盡量多考慮合作國利益。
由政府引導中國企業關注當地民生,為地區做出貢獻,體現社會責任感,提升企業形象。海外公益活動不僅可以顯示我國作為大國的擔當,也能通過增加交流來提高民眾對中國的認可度,為中國企業日后開拓市場鋪墊道路。中國企業本身也應該注重市場深耕,在樹立良好形象的同時慢慢挖掘地區潛力,才能得到當地民眾信任,更穩固地占領市場。
目前省級“一帶一路”規劃出現重復和不合實際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統一的調控。省政府本身有必要相互之間進行溝通,找到本省與眾不同的特點和貿易突破點,避免相互雷同。同時制定規劃時也不能一味追求所謂高級詞匯,而忽略本身的發展狀況。
“一帶一路”屬于刺激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是一個長期的國際合作項目。政府需要逐漸從主導的位置轉變為引導,讓市場成為主導力量。通過自由的市場機制才能實現有活力的、可持續的合作發展。
[1]田慧敏,曹紅輝.“一帶一路”的動因與挑戰[J].全球化,2015(6):66-77
[2]鄭志來.“一帶一路”地方戰略實施中的問題與融合發展對策[J],理論探索2016(3):87-92
[3]張莉.“一帶一路”戰略應關注的問題及實施路徑[J].中國經貿導刊,2014(9):13-15
[4]馮并.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M].民主法治出版社,2015
[5]朱顯平, 鄒向陽. 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J].東北亞論壇,2006,15(5):3-6
[6]李學勇.抓住重大機遇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J].群眾,2014(6):4-6
[7]曾向紅.“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想象與地區合作[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1):46-71
[8]安虎森,欒秋琳.“一帶一路”戰略下東南亞分工新格局的演變及實施方略[J].南京社會科學,2017(2):22-29
[9]郭子閱,“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J],區域經濟,2017(3):121-122
[10]史燕君,吳婧.“一帶一路”加速六大經濟走廊建設步伐[J].大陸橋視野,2015(10):76-79
穆暢(1996-10-07)女,籍貫:北京市,職稱:無,研究方向:國際貿易,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