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嘉燕,廣東南方職業學院
?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財務會計策略淺析
文/李嘉燕,廣東南方職業學院
在我國人口數量逐漸增加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變成為現代化集約型,在2015年的時候,經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決定,開展供給側改革工作,建立相關改革機制,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平衡性與可靠性。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財務會計工作受到影響,難以對其進行協調管理,無法滿足當前實際發展需求。因此,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應當科學分析相關問題,全面提高財務會計工作水平,達到預期的管理目的。
供給側改革;財務會計;工作措施
在供給側改革期間,財務會計工作面臨一些新挑戰,作為企業經濟管理主體,財務部門應當制定完善的管控機制,創新相關管理形式,采取合理措施應對各類難題,保證自身工作可靠性與有效性,達到預期的財務會計管理目的。
對于供給側改革而言,主要目的就是加快社會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社會方面的經濟效益,將“三去一補”作為核心內容,主要為:去除多余的產能、去除相關庫存、去除杠桿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補短板等目的,有利于促進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在財務會計歷史發展中,決策信息的提供,有利于開展管理工作,因此,應當制定先進的財務會計計劃方案,做好預算工作,搜集各類數據信息,在全面分析的情況下,制定成本、庫存管理機制,防范其中存在的風險問題,保證自身工作效果。
所謂“供給側”,即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于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給側,相對于需求側。若是要比較清晰地弄清供給側應先了解供給。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我國在對供給側進行改革之后,財務會計工作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能保證其工作效果,難以利用先進方式實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政府部門還沒有根據財務會計工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不能建設針對性的管理機制,例如:在會計理論與實踐中,還沒有明確工作制度,不能統一相關標準,在缺乏宣傳的情況下,執法力度較低,無法滿足當前會計管理工作需求,不能對其進行全面的控制。
第二,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企業還沒有針對財務會計工作制定相關管理制度,不能根據供給側改革實際特點與情況,合理開展相關管控活動,難以提高工作可靠性,不能對各類工作行為進行規范。
第三,缺乏高素質人才隊伍。企業還沒有積極引進專業素質較高的會計人才,不能對其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無法通過現代化管理方式培養其財務風險意識,難以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嚴格控制。一些財務會計人員在缺乏管理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違法現象,導致企業發生嚴重的經濟損失,不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財務會計部門應當制定完善的分析方案,對各類問題進行全面探討,掌握工作技能與方式,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明確職能范圍,達到預期的管理目的。具體工作措施為以下幾點:
對于供給側而言,應當保證對供給量進行分析,因此,財務會計人員要分析自身市場供給能力,全面了解消費者的實際情況,利用財務會計管理方式,對生產力進行管理與控制,以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對于供給側而言,應當保證消費者與生產者方面的和諧性,將企業生產勞動時間等價值凸顯處理,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為,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為。企業應當對財務會計組織進行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財務核算、預算與結算等范圍,要求工作人員利用細化方式,對各類內容進行處理。同時,要明確財務會計工作職能范圍,在職責管理的基礎上,協調各類工作[1]。
在供給側中,最為重要的要素就是財力、物力、人力與創新,因此,企業財務會計部門要做好創新工作,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生存能力,保證自身工作效果。企業應當明確財務會計內部之間的構成要素,根據實際工作特點與要求,建立專門的管理系統,做好內部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應當建立專門的內控機構,以便于對財務會計進行審計,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風險隱患,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打破傳統工作方式的局限性,滿足當前實際發展需求。
在新常態經濟發展中,應當結合供給側要求,對企業內部各類經濟進行平衡,并根據市場情況,對產品進行平衡,保證財務分析工作效果,為其提供可靠性的決策依據。由于企業在投資期間,具有數量大、變現能力差等特點,會受到風險因素影響,出現嚴重的經濟損失問題。因此,財務會計部門應當加大投資決策管理力度,做好技術改革工作,制定完善的科研管理方案,降低工作成本,提高投資決策方案的可行性,保證工作效果。
企業財務會計人員應當對各類工作流程進行分析,明確產品消耗情況,制定完善的管控計劃,以便于對成本進行計算,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情況下,應當做好核算工作,建立專門的研發創新機制,在控制成本的基礎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4]。
企業財務會計部門應當做好績效考核工作,明確員工的實際工作情況與工作能力,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對其進行獎勵與懲罰,在明確評價標準與目的的情況下,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應當引進專業素質較高且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財務會計人才,對其進行崗前培訓,使其掌握各類工作技能。同時,要對其進行階段性培訓,使其掌握先進技能與專業知識[5]。
在供給側改革環境下,企業應當重視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控機制,明確工作標準,完善管理制度,保證各類內容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提高財務管理工作效率。
[1]許宏斌.供給側改革下財務會計的內部控制管理探究[J].當代會計,2016(3):48-49.
[2]孫芳城,李定清,鐘廷勇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會計理論創新與發展——中國會計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觀點綜述[J].會計研究,2016(9):90-92.
[3]劉曉蕓.供給側改革下的會計信息集成應用研究[J].會計之友,2016(15):19-21.
[4]周波.供給側改革下財務會計的內部控制管理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6(29):50.
[5]供給側會計改革學術研討會在常州大學召開[J].財務與會計,2016(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