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軍,中國人民銀行嘉峪關市中心支行
?
基于儲蓄國債投資者結構視角,優化儲蓄國債發行的建議
文/杜軍,中國人民銀行嘉峪關市中心支行
近年來,受金融理財產品日益多樣化、利率市場化,企業債券大量發行及資本市場等因素影響,投資者更青睞于選擇收益高、流動性強的投資方式,儲蓄國債投資者被分流并呈現集中化趨勢,其結構失衡問題較為突出。
1.1 文化程度以低學歷人群為投資主體。由于儲蓄國債利率固定,收益穩定,計息方式簡單明確,投資者不需要太多專業理財知識,且發售網點多,購買方便,滿足了不用學習更多理財知識還能得到穩定投資收益的投資者的偏好。
1.2 職業分布以工薪階層是投資主體。在調查的儲蓄國債投資者中,企業一般職員占17.7%,自由職業者占5.6%,公職人員占34.8%,離退休人員占39.2%,農民占2.7%。大部分的儲蓄存款集中于工薪階層手中,這一階層的投資理財知識相對較為豐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又相對較強,儲蓄國債成為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受到工薪階層投資者的喜愛。
1.3 收入分布以中等收入群體為投資主體。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5.3%,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占28.1%,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占35%,月收入在4000~5000元的占26.7%,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4.9%。雖然儲蓄國債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但較低的收益仍無法吸引高、低收入群體購買。中低收入群體對資金安全意識較高,對儲蓄國債認同度高。
1.4 地域分布以城市居民為儲蓄國債主要購買力。城鎮居民投資者占92.7%,鄉鎮以下占7.3%。由于儲蓄國債的承銷機構一般均為各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其在農村區域網點分布數量極少,而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基本不具備儲蓄國債的承銷資格;此外,近些年來,國債宣傳偏重于城市,忽略了農村,因此,鄉鎮和農村居民對儲蓄國債不能及時掌握相關信息。
2.1 儲蓄國債品種結構相對單一。從調查中了解到,72.9%的投資者反映中期國債過于集中、國債品種單一,難以滿足其對金融產品結構上的投資需求。與此相反,商業銀行推出的期限長短不一的理財產品以及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不斷推出新的品種,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同時互聯網金融及游離余民間的各類小貸公司、擔保公司也分離了大量社會資金。
2.2 儲蓄國債收益優勢不明顯。近兩年儲蓄國債利率跟隨基準存款利率不斷走低,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同期定存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40%后,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比國債利率略高,而近年來,各商業銀行發售高收益保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也高于國債利率,同時分紅型保險產品的豐富和企業債券的發售,也進一步壓縮著儲蓄國債的收益優勢。
2.3 儲蓄國債流動性相對較差。儲蓄國債尚未形成二級交易市場,變現只能通過到期兌付、提前兌付和辦理質押貸款三種方式。對于持有不滿半年的國債如果提前兌付,除利息損失外,還要收取本金1‰的手續費,變現損失較大。若辦理質押貸款,根據有關規定,應向原購買銀行提出申請辦理。在農村地區,農民基本上是在農村信用社辦理貸款,而農村信用社不是國債承銷機構,無法辦理質押貸款,在急需用錢時只能選擇提前兌付的方式。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儲蓄國債的流動性存在較大差距,儲蓄國債二級市場亟待建立。
(3.1 居民投資渠道多元化和利率市場化對儲蓄國債有一定的沖擊。一是受利率市場化影響,儲蓄國債逐漸喪失利率優勢。二是理財產品多樣化沖擊儲蓄國債發售。三是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分流部分國債投資資金。四是分紅儲蓄型保險產品極大豐富,居民保險意識不斷增強,將大量長期資金分流至保險業。五是國內證券市場巨幅波動,造就了大批“套牢者”,資金回抽無望,只能靠持續加倉攤薄成本。
3.2 宣傳不到位導致信息不對稱?!皣鴤锣l”一直是國債管理工作的熱點,但相對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農村,這些宣傳信息輻射范圍非常有限,大部分居民的儲蓄國債知識依然貧乏、投資意識淡薄。另外,基層承銷或代銷機構網點對儲蓄國債的宣傳工作缺乏主動性,也是影響國債信息傳播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在2014年--2016年各期儲蓄國債發行前,只有部分承銷機構通過短信、電子顯示等形式及時告知銷售網點及客戶,大部分承銷機構只在發行期內通過電子屏進行公告,部分承銷機構網點在國債發行期間甚至不知道有國債發行。
3.3 儲蓄國債承銷機構銷售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國債銷售手續費遠低于其他理財產品,金融機構收益較低,業務人員不愿意盡力推銷。二是客戶購買國債大部分是從購買網點提取儲蓄存款,對網點完成存款任務造成一定的影響。三是商業銀行實行扁平化管理,網點柜臺業務量較大。四是商業銀行通過網銀銷售儲蓄國債給中老年投資者造成一定障礙。
4.1 創新國債發售品種,調整利率定價機制。一是保留目前中短期國債,創新變動期限類和長期固定期限類國債品種。二是調整利率定價機制,采用浮動利率或是通脹指數利率。
4.2 改革國債管理機制。在管理機制上進行改革,吸引更多投資者購買儲蓄國債。一是取消儲蓄國債提前兌付手續費。二是建立儲蓄國債二級流通市場,進一步提高儲蓄國債的流動性,最大限度地營造寬松、和諧的投資環境。三是建立激勵機制,改善營銷管理。
4.3 拓寬國債銷售渠道,擴大農村發行市場。適當降低國債承銷門檻,使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具備條件的農信社也具有承銷國債的資格。利用網絡普及優勢增加網上銀行銷售儲蓄國債的機構數量和規模,開發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認購方式,研究探索承銷機構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銷售國債,迎合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和年輕人購買習慣。同時在金融機構承銷的基礎上,引入合格的機構投資者,使一些長期資金即有投資渠道,又有安全可靠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