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佳,武漢東湖學院
?
試論認知科學視角下的翻譯課程教學改革
文/劉佳,武漢東湖學院
認知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這門學科主要研究以人為中心的認知和智能活動,認知科學的興起標志著人們人的作用越來越大。站在認知科學的角度上,翻譯課程教學改革已成為必然,只有對當前翻譯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才能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從認知科學視角下的翻譯課程教學改革作了相關分析。
認知科學;翻譯課程;改革
在國際交流中,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在運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翻譯是關鍵,翻譯將他人的語言翻譯成我們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將我們的母語翻譯成他人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從而更好地方便交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對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而要想培養更多的翻譯人才,就必須加大翻譯課程教學。然而,現行社會形勢下,傳統的翻譯課程教學方式已經不是翻譯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學改革刻不容緩。只有結合社會形式不斷改革,才能實現翻譯課程教學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認知科學就是研究人類感知和思維信息處理過程的科學。在現代社會里,我們無時無刻都處在“認知”的過程中,在認知的過程中,會逐漸讓我們學會一項技能,形成專業能力。從這種角度來看,當前翻譯課程教學改革十分必要。隨著對外開放的繼續推行,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對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認知科學視角下,翻譯人才的培養也是一個重要的認知過程,要想提高翻譯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結合實際,改革教學方式。現階段來看,翻譯課程教學過程中依然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理論性教育偏重,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得學生的翻譯能力得不到提升,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所需求的人才有差入。面對社會發展對翻譯人才要求的增加,只有進行翻譯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圍繞學生來開展教學,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
就目前來看,翻譯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翻譯教學的認知還不夠全面,依然停留在傳統觀念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逐字逐句的翻譯,這種翻譯比較單方面,也就是將外語翻譯成中文,而中文翻譯成外語方面的能力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雙語能力比較低,所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不高。
在翻譯課程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原語國家的一些生活常識、歷史文化等問題,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忽略相關文化知識,將需要翻譯的詞句獨立起來翻譯,而在這種脫離文化背景下的翻譯,很容易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造成詞不達意,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blue sea,本意是:進退兩難,而在不了解其背后文化知識的學生會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譯成:在魔鬼和藍色海洋之間。
就目前來看,翻譯課程教學方法還比較落后,主要集中在課堂,主要是讓學生做翻譯練習,然后針對學生的翻譯練習做一些簡單的講解,然而長時間的這種翻譯練習,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另外,在課堂上,教師直接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來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一種語言理論的出現都會涉及到理論的應用,進而帶動語言教學的發展。而人事科學對教學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翻譯課程教學。翻譯課程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須傳統的翻譯課程教學觀念,要根據當前社會形勢需要,強化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2]。只有正確認識翻譯課程教學,才能更好促進翻譯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翻譯就是將不同語言進行轉換,使得語言可以共享,翻譯作為一種知識,它與所處時代背景密不可分,隨著時代的發展,翻譯也必須結合時代背景不斷改變和創新[3]。在翻譯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語言文化背景來教學,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以“早餐”為例,中國的早餐有“稀飯、豆漿、油條、饅頭、包子”等,而西方的早餐有“奶酪、面包、牛奶、三明治”等,在翻譯相關詞、句的時候,要根據中西文化的差異來引導學生翻譯,讓學生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翻譯。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很顯然,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翻譯人才的培養,而要想培養出專業的翻譯人才,就必須革新這種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翻譯課程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實現高效教學[4]。例如,在翻譯教學中,我先介紹一些語言文化背景,然后給出一段范文,讓學生去翻譯,然后通過小組討論,由學生對學生的翻譯結果進行打分。最后,我對學生的翻譯總結過進行評判。整個過程中,任務完全由學生完成,同時通過討論,可以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
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它集合了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功能[5],在翻譯課程教學中,借用多媒體,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如,借助多媒體上的資源,讓學生與系統進行人機翻譯,由系統出句子,然后由學生翻譯,在翻譯過程,系統給出學多向選擇,讓學生選出正確的答案,這種人機翻譯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雙語能力。
綜上,認知科學視角下,翻譯課程教學改革已成必然,只有改革翻譯課程教學,結合社會發展形勢,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潘幸榮,周文革. 認知科學視角下的翻譯課程教學改革[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170-172.
[2]唐汝萍.翻譯課程教學改革與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J].韶關學院學報,2010,31(01):150-153.
[3]趙俊.高校英語專業翻譯課程教學改革之實踐探索[J].昆明學院學報,2016,38(05):116-122.
[4]孫一博.翻譯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5,(05):45-47.
[5]梁林歆.論高等院校翻譯課程教學改革[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05):140-142.
“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視角下翻譯教學模式探究 ,武漢東湖學院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17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