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小利,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
西北城市群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文/張小利,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西北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但是西北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城市群規模小,經濟發展緩慢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策措施,為西北城市群發展提供建議。
根據當前官方網站和文件綜合統計,我國西北地區已經發展起來的城市群主要有6個:呼包鄂城市群、關中城市群、銀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蘭白西城市群和酒嘉玉城市群。西北城市群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能夠極大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能夠促進西北落后地區的產業發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進而推動全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其次,發展西北城市群能夠保證西部大開發戰略順利實施,在城市群建設過程中,將西部一些城市的資源優勢通過城市協同發展,轉化為經濟優勢,把西北地區的發展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再次,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西北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區域,西北城市群發展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力支撐的關鍵。從總體上看,我國西北地區城市群總體發育程度很低,目前沒有處于成熟階段的城市群,但是從六個城市群的各自發展趨勢看,關中城市群和呼包鄂城市群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另外四個城市群尚處于發育初期階段.
西北城市群作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其重要性日益顯著,但是與東中部城市群相比,西北城市群在總體發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集聚效應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發揮西北城市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支撐作用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根據城市系統的推進理論,城市群被劃分為鼎盛階段、區域鼎盛階段、發育成熟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和發育雛形5個階段,按照學者方創林對我國西部地區城市群發育程度的計算結果顯示,西北城市群由大到小的順序為呼包鄂城市群、關中城市群、銀川平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蘭白西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從規模上看,只有關中城市群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其他五個城市群都處在發育雛形階段。
西北城市群與東、中部的城市群相比,涉及面積相差不大,但是在人口、核心城市規模與城鎮數量方面,與中、東部有較大差距。西北城市群除了關中城市群和蘭白西城市群之外,其他的人口都在500萬左右,最少的酒嘉玉城市群人口只有100多萬,而中部和東部城市群的人口大部分在4000萬以上,長三角城市群更是有2.27億人,節點城市的數量也遠遠高于西北城市群,并且西北城市群的城鎮數量遠遠低于中部、東部地區。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東部城市群多以兩個或多個城市為核心城市,而西北城市群都只有一個城市,而且東部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競爭力和規模大大超過西部城市。
西北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及其有限,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黃金川和陳守強根據城市群的規模大小和聚集程度,將中國城市群劃分為4個等級,即國家級、區域級、次區域級和地區級,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都屬于國家級城市群,西北城市群只有關中城市群屬于次區域級城市群,其他5個城市群都是地區級的城市群。
西北城市群在經濟總量上遠遠低于東部城市群,除了關中城市群和呼包鄂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以外,其他城市群2014年GDP占全國比重都在1%以下,而東部三大城市群GDP比重已經占到全國GDP的37.4%,東、中、西部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從城鎮化率看,西北城市群與全國城鎮化率(54.77%)差距并不大,只有關中、蘭白西城市群低于全國城鎮化水平,結合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規模及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看出,西北城市群與東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差距較大,這個也是西北城市群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核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不強,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增長極。
成都市統計局對西北城市群內核心城市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測評,從經濟實力、城市影響力、基礎設施保障、區域開放、城市品質及居民生活質量五個指標,衡量了西安、烏魯木齊、呼和浩特、蘭州、銀川、西寧六個核心城市的綜合發展指數,指標值越大,表明這項的發展水平越高,根據結果可知,關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西安處于首位,而蘭州、銀川和西寧的城市綜合實力都較低,尤其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較弱,這也是西北城市群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從開放度來講,烏魯木齊憑借其區位優勢,區域開放程度較高。在生活質量方面,群內城市差距并不大。因此,西北城市群建設的重點包括,有效提升西北城市群內城市的經濟實力、城市影響力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個方面。
為促進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針對西北城市群發展中的特征和出現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西北地區應建立一種互補互利的聯合協作機構,并逐步形成聯合開發的新機制,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根據各省區的發展重點和方向,按照市場規律來促進橫向經濟聯合,把各省區的比較優勢集中起來,分工協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走聯合開發、整體推進的新型道路,共同構建新型西北區域合作關系。
由于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限制,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數量相對較少,產業分布比較分散,城市之間的產業關聯度也相對較低。因此,除了加強西北城市群的基礎設施之外,要圍繞西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就目前西北城市群所包含的產業集群來看,主要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商貿物流等為主,產業集群的聚集輻射區有限,產業的相似性和同構性嚴重,產業集群之間更多的是競爭而不是協作關系。將相似性高的產業集群通過城市群重新進行整合優化,加強企業的前后項關聯,構建資源共享市場共贏的集群合作模式,形成以關中城市群為中心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并輻射帶動其他城市群的裝備制造業發展;以蘭白西城市群和銀川平原城市群為中心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屬、倉儲物流產業集群,發揮蘭州“坐中四聯”的區位優勢,通過產業集群的擴散效應實現蘭白西、銀川平原城市群與關中和呼包鄂城市群的對接;以酒嘉玉城市群與天山北坡城市群為核心的商貿、旅游產業集群,借助霍爾果斯口岸等優勢,將西北地區的產業延伸至中亞地區,提升西北的開放度。
西北城市群由于區位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因此在城市建設方面產生了差異,因此,各地區根據自身條件,制定獨具特色、適合自己的城市化發展道路。以“呼包鄂”地區為例,呼包鄂城市群擁有區位優勢,第二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發達,在此基礎上,“呼包鄂”地區應該適當延伸第二產業的產業鏈,對煤炭等資源進行深加工處理,而不是無止境的消耗資源,發揮其增長極的作用。同時,西北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還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草原資源,西北地區可以依托這一優勢,發展特色旅游業、服務業,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西北地區文化底蘊豐富,資源分布廣,在此基礎之上,我們要建設西北城市群文化建設,針對西北地區實際規劃與建設,放眼長遠,打造西北特色型的文化城市。甘肅的嘉峪關、敦煌、天水以及陜西西安、寧夏和青海等地,絲綢之路文化遺址多達40多處,因此西北城市可以憑借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優勢,完成城市的文化轉型。
此外,西北地區貧瘠的人力資源狀況必須得到改善。人才是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動力,所以西北地區要努力的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保證城市群建設中有足夠的專業型人才來出謀劃策,共同發展西北城市群。
總之,西北城市群的發展要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和地域的阻隔,以產業為紐帶,以城市間優勢互補為出發點,同時注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城市,提升核心城市的帶動力,最終促進西北城市群的快速發展。
[1]國家統計局: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高新才,張馨之:論中國西北城市經濟帶的構建[J],蘭州大學學報,2002(4).
[3]黃金川,陳守強:中國城市群等級類型綜合劃分[J].地理科學進展,2015(3):290-301.
[4]成都市統計局,成都市“五大興市戰略”及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統計監測(評價)體系,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