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鵬 李波 吳紅亮 馬小微,.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唐山市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出口分公司
?
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唐山市為例
文/張鵬1李波1吳紅亮2馬小微1,1.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2.唐山市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出口分公司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跨境電商專業人才需求激增。目前,傳統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式跟不上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的人才要求,對口產業發展的復合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缺口十分巨大,探尋符合產業發展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為此,圍繞著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趨勢,在明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技能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與產業發展對接的跨境電子商務“寬專業+專扎根”的T字型人才培養模式。
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緩慢,相較之下,“互聯網+外貿”模式的跨境電子商務則逆勢增長,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的新引擎[1]。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呈現激增趨勢,然而,對口產業發展的復合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表現出供不應求、供求錯位和高地效應的特點[2]。
跨境電子商務逆勢增長,在經歷了初步發展期后,從2014年開始進入“喜人”態勢的加速增長期,對國際貿易運作方式、貿易鏈環節產生了革命性的深遠影響。2016年中國進出口跨境電子商務(含零售和B2B)整體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增速達235%。預計2017年和2018年電商交易規模將增長至75萬億元和88萬億元[3]。近年來,眾多進口零售跨境平臺相繼成立,競爭愈發激烈的同時很好地提升了跨境用戶體驗,使得進口跨境零售電商交易規模穩步增長,進口零售跨境電商在進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中比重不斷攀升。據阿里跨境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估測,預計至2020年,進口零售跨境電商在進出口跨境電商交易額的比重將升至305%。
2014年以前是跨境電子商務的起步和上升時期,2014年始,跨境電子商務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跨境電商消費者達1500萬人;2015年,跨境電商消費者規模增長了533%,達2300萬人;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消費者出現“井噴”式增加,達4100萬人,同比漲幅高達783%[3]。預計2017年和2018年跨境電商消費者相較2016年的增速雖然分別將環比有所回落至415%和216%,但是用戶規模仍將繼續擴大至5800萬和7400萬人。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和逐步成熟,通過平臺參與全球商業活動的企業數量也越來越多,據估算已有超過20萬家企業通過各類平臺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4]。而其中,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和個人網商逐步擺脫過去不得不依附跨國大企業的局面,直接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參與到全球商業活動當中。跨境電子商務從過去“大集裝箱”式模式開始轉變為小批量、多頻次的“小而美”的國際貿易新業態。
跨境電子商務的業務范圍是全球性的,因此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與國內物流相比在主要運輸方式、信息溝通方式和風險方面都存在顯著區別。因此,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要掌握跨境采購管理、供應鏈管理知識,熟悉各國海關通關、報檢、退稅等規則。為進出口貨物選擇最佳的方式并且能跟蹤國際物流以及跟進國際結算和國際保險等各項業務[5]。
與傳統電商網絡客服共通點是跨境電商客戶服務主要仍是網絡客戶服務形式;但是與傳統的網絡客服又有完全的區別,這與跨境電商客戶服務的對象特點緊密相關。跨境電商客戶服務的對象以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外消費者為主。世界不同國家、民族或地區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截然不同,因此在傳統電商客戶服務技能基礎上,還需要了解各國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跨境電商客戶服務業務才能更好地互動、溝通,并且很好地預防商業糾紛的產生。
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崗位日常工作和客戶服務中經常使用到外文,需要崗位人才具有較高水平的聽說讀寫外語綜合能力[5]。一般?硭擔?主要是用英語處理各國或地區的往來函電,用英語在網絡平臺上介紹產品業務,以及用流利的英語與各國客戶進行溝通和交流。甚至,在拓展跨境電商新興國家市場的過程中,還需要運用到特定國家的小語種,才能更地道地表達和溝通。
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是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關鍵所在。構建科學合理的跨境電子商務課程體系應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以崗位職業技能要求為主線,設置課程模塊和教學環節[6],突出密切與產業發展的技能培養。具體來說,在基礎課上,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需要加強商業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最好能再開設一到兩門新興國家或地區的小語種課程;在專業課程方面,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模塊,強化培養學生的國際物流、跨境客服、網絡營銷、跨境美工等專項技能;在專業實訓、實操課程中,將創新精神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注意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導向。
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可以看作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生態系統[5]。打造跨境電子商務“仿真生態圈”,是培養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必經之路。而跨境電子商務“仿真生態圈”的構建,不能僅憑高校一己之力,需要借行業之力定標準,借企業之力建平臺[7]。因此引企入校,讓更多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參與到“教學工廠”環節中來。一方面,高校需要安排跟班教師進行實操指導,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安排有經驗的一線人員作為兼職教導員輔佐跟班教師的指導工作,共同完成實訓、實操的教學工作。
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高校可通過傳統的創業基地嘗試建立跨境電子商務創新人才的“專業化眾創空間”,與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對接,打造面向學生的“雙創”全程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將理論、實踐學習運用到綜合實訓、創新創業的專業化眾創平臺的機會。在學生完成跨境電子商務基礎知識、技能訓練后,引導構建創業團隊,引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培訓課程,幫助部分有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夢想的學生從校園里開始起步,實現畢業后“零適應期”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各項業務。
本文系唐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年度立項的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TSSWSKL-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