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妮
儒家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申曉妮
在儒家思想中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思想的“五常”,對于儒家“五?!彼枷氚l展的內容變化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分析,首先應該轉變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將儒家思想文化融匯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和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搭建有關儒家文化的微信、微博公眾平臺,將儒家的“五常”思想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內容。
儒家思想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仁、義、禮、智、信成為儒家"五?!彼枷氲闹饕獌热?。關于仁、義、禮、智、信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乃至虞夏時期,《尚書》中的“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就是對于“仁”的闡述;有關于“義”的說法:“以義制事”(《仲虺之誥》)、“惟德惟義”(《周書·畢命》);有關于“禮”的說法:“天秩有禮”(《虞書·皋陶謨》)、“以禮制心”(《仲虺之誥》);有關于“智”的說法“:知人則哲”(《虞書·皋陶謨》)、“知之曰明哲”(《商書·說命上》);有關于“信”的說法:“彰信兆民”(《仲虺之誥》)、“信用昭明于天下”(《周書·康王之誥》)等等。但這些說法都很簡單,沒有分析論證,可謂“仁義禮智信”思想的萌芽。
在春秋前期和中期,古人對仁、義、禮、智、信諸德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功能價值給予了較深入的考察和闡述。春秋末年到戰國中期,孔子和孟子在繼承前人對于“仁、義、禮、智、信”的闡述時有所創新。把“仁”的內容從“愛人”推廣到“愛物”,同時也將“仁”的范圍由人際交往擴大到社會政治的領域。孟子同時講“誠”,亦即“信”(誠信古意相通),認為其為“天之道”“、人之道”。到這時,“仁、義、禮、智、信”五德連為一體的“五常之道”已呼之欲出。西漢武帝建元元年,漢武帝舉賢良,董仲舒在回答武帝的策問中,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推行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的建議,此后,“仁、義、禮、智、信”作為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被確定下來,并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傳播、普及開來。
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也使得傳統文化面臨著危機,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儒家的五常思想逐漸被顛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方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繼承傳統思想,秉承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總體趨勢良好,但還是避免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表現為“知、行”不統一。大學是最接近社會的場所,在大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部分同學由于家庭條件優越,熱衷于名牌服裝,注重于物質享受。大學生的道德認知中“知、行”不統一還具體體現在同學之間在消費水平和物質追求方面存在著互相比較、鋪張浪費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出現偏差,部分同學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傾斜。
大學生交往中人際關系趨于淡化。現在的活躍在大學校園里的學生群體大多都是90后的大學生,在他們中間并且大多數都為獨生子女。在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中習慣以個人為中心,大多數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辦,這在獨生子女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就使得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較少。由此,在校園生活中也產生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同時這也是儒家“五?!彼枷胫小傲x”與“禮”的缺失。
學習態度不端正、學風萎靡。在大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出現風萎靡之風,大部分同學都有過上課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學習過程中態度不端正,學風頹靡。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拖拖拉拉,得過且過的不良現象使得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校園中學風頹靡。這也是儒家“五?!彼枷胫小岸Y”與“智”的缺失。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進入快車道,然而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卻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如何能更好更快地解決這個問題具有現實的迫切性。中國傳統儒家不乏精華,如何合理利用這些民族思想精髓是中國道德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并對中國社會邁向文明、和諧、健康的未來有著永恒的意義。
轉變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從改變觀念入手,在平時的班會和學生討論課中可以穿插專家講堂、名人名家趣講,同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傳播儒家思想,改變文言文晦澀難懂的傳播模式,吸引大學生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現實影響,改變以往大多數學生對于儒家思想的偏見,通過自身的學習興趣達到儒家思想育人的效果。
將儒家思想文化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對于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承擔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任務。仁、義、禮、智、信不僅僅是儒家“五?!彼枷氲闹饕獌热荩彩钱敶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如《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中有關于人生價值和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闡述,在這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入仁、義、禮、智、信的內容,將儒家思想文化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內涵賦予新的時代內容,這也是對傳統文化“活”的繼承方式。
搭建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分子,其發展也需要依托現代傳媒的手段。通過建立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定時向公眾推介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作用,引導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有意識的改變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風氣。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臺的搭建過程中可以設置名師講解、趣解孔孟、每日一答和圖文并茂等形式充分使儒家思想“活”起來。與此同時,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需要將儒家的“五?!彼枷肴谌霑r代的內容,發展成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賦予傳統文化以現代內涵,才能使其代代相傳。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