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森
互聯網公益時代真的來了
文|柳森

在2017年上海慈善論壇上,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和騰訊大申網首次共同發布《互聯網慈善發展報告·上海的實踐》。
報告對我國目前階段的互聯網公益實踐現狀做了階段性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慈善事業發展趨勢和愿景做出預判。
透過這個報告,可以看到,一個具有“全民參與”“共同創造”新特征的“互聯網+公益3.0時代”已然到來。
2016年是互聯網公益元年,也是中國互聯網公益從運營模式、傳播范圍、公眾認知、影響效果都顯著提升的一年。
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對網絡募捐有了明確規定,民政部評審通過了首批13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中國互聯網公益由此步入“法治慈善時 代”。
科技和數據支撐,公益組織提高效能。互聯網在善款支付、慈善觀念傳播這兩方面的突出進步,快速推動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基于眾多科學技術和大數據運算的互聯網整合性平臺的出現,也為公益行業的互聯網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極大地提高了公益組織的效能。
從“小眾公益”到“人人公益”。互聯網的勃興為募捐活動和民間自發慈善行為提供了超大規模的全國匯集通路,可以覆蓋巨大的用戶群體,而且有著很強的用戶黏性。
公益組織能夠很好地通過互聯網與潛在捐贈人連接,加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公眾為了一個共同的慈善理念而參與行動,這樣零散的善款瞬時匯集成巨額資金,集中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互聯網“商業+公益”模式初現端倪。該模式通過提供免費消費,讓消費者變消費為投資,商家則直接讓利給公益平臺。平臺再通過大數據計算分析,進行財富的二次分配。這種讓利幅度之大、持續之久,是傳統商業模式無法比擬的。
公益活動與商業行為不再是排斥關系,兩者正好互相借力,實現雙贏。
“公益3.0時代”到來了。如果說機構和企業搭臺、普羅大眾“看戲”屬于“公益1.0時代”,大眾通過機構中介參與屬于“公益2.0時代”,那么,如今機構、企業合作搭建平臺,引領并帶動大眾力量參與,就屬于“公益3.0時代”。
正是由于“互聯網+”的引入,讓公益展現出“全民參與”“共同創造”的新特征,“互聯網+公益3.0時代”已然到來。
網絡公益主動吸納人工智能(AI)、大數據、虛擬現實(VR)等前沿科技。現代公益項目從設計、實施,到管理,處處凸顯科技應用的重要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信息化手段被廣泛使用。隨著上海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籌資、資助、調研、評估等過程,都將由于借助于現代科技的應用而大大提高效率、提升效果。
大數據技術分析、人工智能及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應用,將使公益有更多想象空間。主動吸收“直播+公益”“商業+公益”等模式,將成為上海公益事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慈善法律法規完備,互聯網公益愈加規范化。《慈善法》對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捐贈、慈善信托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規定,標志著我國扶危濟困慈善活動走上法治軌道。
在越來越依托互聯網做慈善公益的時代背景下,上海公益慈善機構作為聯系捐贈者和受捐者的中介力量,需要不斷做好慈善事業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使公民慈善權利的行使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捐贈者的善良愿望得以實現,是慈善活動最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業內融合與跨界融合相結合,共同促進網絡公益生態開放。中國互聯網公益的高速發展得益于其堅持開放的理念,形成最大程度便利接入捐贈者、受助方和公益組織的網絡公益平臺。大型公募機構和新型非營利組織融合,為整個行業生態的繁榮做出了基礎性貢獻。未來上海互聯網公益的發展將仍然高度依賴于行業的開放性,通過開放的氛圍形成良性的公益生態循環,從而促成彼此融合和跨界合 作。
上海互聯網公益未來的開放融合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發展。一方面,行業內組織融合加速,各個公益機構實現業務整合,甚至有可能出現新公益組織形態。例如,公益人或組織在項目制作下快速集合,完成項目后解散。同時,在網絡協作工具下,人人皆有可能是公益的從事者或發起者。
另一方面,未來互聯網公益將會產生頻繁的跨界合作,如網絡直播、跨文化培訓、運動、生物健康、藝術、自然科學等。這些不同領域進入互聯網公益行業,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發揮更大效能。
體驗籌款、運動籌款等創新籌款方式,與傳統捐贈共同促進網絡捐贈發展。與傳統的公眾籌款活動相比,互聯網+公益創新籌款形式,能充分發揮新穎性和活動參與者深度體驗的優勢,受到公益機構及公眾的歡迎。
基于移動平臺和互聯網模式的體驗籌款和運動籌款,也已經在公益慈善領域得到嘗試。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開發的“一個雞蛋的暴走”,支付寶平臺的“螞蟻森林”,微信捐步,壹基金的“為愛同行”,阿拉善SEE的“穿越賀蘭山”都是很好的嘗試。這種籌款模式成本低、門檻低、互動性強,更有利于活動的傳播和擴大,提升公益項目的影響力。
上海未來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方向,需要更多嘗試具有生活貼近性和較高體驗性的籌款方式,更多嘗試人性化設計與公眾生活時尚相融合的公益項目,讓公眾在享受生活、運動健康的過程中幫助別人、收獲自我。
同時,體驗籌款和運動籌款等作為一種新的嘗試,應該開發出更多合乎透明規范的籌款方式。這些方式也需要與傳統籌款相結合,發揮傳統公益的公信力和組織力,線上線下聯合互動,相互借鑒,共同促進上海公益慈善事業健康向上發展。
(本文轉載自上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