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徐以立
未來,中國社會企業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整理|徐以立

2017年3月7日,摩拜單車入圍“中國社會企業獎”的消息一出,中國公益圈頓時炸開了鍋,隨即掀起“什么是社會企業”的激烈討論。
“社會企業”的概念于2007年被引入中國,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大規模、系統化地解決中國面臨的社會問題。近年來,社會企業在中國發展迅速,涌現出了眾多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企業及相關機構。本文將討論目前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的現狀,結合國外社會企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中國社會企業的發展趨勢及面臨的挑戰。
在投資孵化領域,針對社會企業的投資與孵化并沒有明顯的分化,許多機構的投資更類似于公益創投的模式。目前中國針對社會企業的培育孵化機構不多,但是起步早、較有成果的機構有恩派、育公益創投、清華“X—Lab 社創硅谷”、愛佑慈善基金會“愛佑益+”公益創投項目及Impact HUB上海 等。
在行業聯盟領域,中國社會企業行業聯盟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目前中國大陸有兩家針對社會企業及社會投資的聯盟性質的機構,分別是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聯盟和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深 圳)。
在教學培訓領域,目前在社會企業領域進行研究教學最有影響力的機構主要是國際公益學院,其他較有影響力的機構包括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發展中心、社會企業研究中心、Aha社會創新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等。
在社會企業認證領域,出現本土認證與國外認證多元發展的格局。近兩年,樂平基金會開始在中國大陸推廣美國B Corp公益企業的認證模式,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共有4家機構通過該認證。
2014年,廣東省順德市發起了全國首個地方性的社會企業認證。2015年9月,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發起了首個全國性社會企業認證。2015年、2016年兩年的認證過程中,總共收到221家機構的申請。經過兩屆的認證,總共有23家機構獲得認證。第二屆認證首次采用分級認證的方式,中和農信是第二屆認證中唯一獲得金牌社企的社會企業。
在2016年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社會企業認證基礎上,2017年社會企業認證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社會組織和企業兩類申請機構,采取不同的認證標準和認證程序,從而使認證標準和認證流程更加科學合理,也更加專業化。
二是整體上將認證門檻降低,取消了以往對申請機構的分紅限制和收入結構來源的限制,而是將分紅規定作為加分項處理。
三是對公司治理的規定增加了“治理結構有社會目標優先的機制性設計”的相關規定,以此來確保社會企業的社會目標優先。
四是增加了“創新性解決社會問題清晰可測量”的認證標準,更加注重社會問題的解決成效。
五是在后續服務支持方面提供能力提升、網絡鏈接、資源對接、品牌建設等更加專業化和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
六是取消了以往認證最后評審專家投票表決環節,而是根據申請機構的分數是否達到社會企業認證的不同級別的認證標準來直接判定。如果申請機構對申請結果有異議,可以申請評審委員會重新審 核。
中國社會企業具有特殊的結構與優勢,同時也面臨著特殊的挑戰,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資金挑戰嚴峻。處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社會企業在資金需求方面都面臨巨大缺口。一方面是社會企業運營模式、能力建設等各方面還處于欠缺階段,一些投資者綜合考慮成本效益和社會影響力可能不傾向于投資這類機構。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尚未在公益創投和影響力投資領域形成共識,也沒有操作性強、較為成熟的投資實踐,這就導致了社會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
二是社會企業在能力建設方面亟待提高。通過對申請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社會企業認證的兩屆共100多家社會企業的調查發現,處于不同階段的社會企業在建立成熟的市場模式、品牌營銷、財務及法務專業知識等方面均面臨著能力提升的極大需求,在專業人才及場地支持方面的需求也很大。
三是政策環境尚未健全。目前全國領域尚未出臺關于社會企業的相關法規及類似文件,也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目前只有北京、深圳、順德等地進行了相關規定。政府層面尚未對社會企業的身份及價值明確表態認可,也導致了社會企業發展舉步維艱的困局。
針對目前中國社會企業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今后在社會企業領域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
第一,開展社會企業的認證。通過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的兩屆認證探索與實踐,結合中國社會企業發展的現狀,未來可以針對社會服務組織和企業兩類不同性質的機構分別制定不同的認證標準和程序,分開進行認證。
第二,對優秀社會企業進行案例研發。對通過認證的優秀社會企業進行深度案例研發,并通過發布優秀案例集、舉行公益講座等形式進行理念倡 導。
第三,開設針對社會企業能力提升的教學培訓課程。針對認證后的社會企業以及準備認證的社會企業所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教學培訓工作。
第四,搭建中外社會企業從業者之間交流互訪的平臺機制。通過訪學、舉辦專題論壇等形式加強中國與美國、歐洲、東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企業之間的交流對話與深度合作,構建中國社會企業的支持網絡。
第五,建立健全社會企業相關政策支持。在目前全國層面尚未出臺社會企業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可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社會影響力債券等形式探索地區層面對社會企業的支持方式。
第六,吸引公益創投和影響力投資機構。通過認證的社會企業將得到公益創投和影響力投資機構更多的青睞,更多的公益創投和影響力投資案例的實踐,也能促進中國影響力投資網絡的不斷成熟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