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以立
“橘子樹”:城市靈魂棲息地
文|徐以立
上海是座孤單的城市。這里的時鐘似乎走得比任何地方都要格外快。無論白天黑夜,涌動的人流就像車窗外高速流動的風景。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猶如枷鎖,該怎樣讓靈魂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寧靜?
2010年5月,一群人奮力掙脫枷鎖,在心靈廢墟之上重建了“城市山居”,讓更多漂泊的心靈有了棲息和連接的地方。這些愿意奉獻,重新拾起心底熱情和理想的人,被稱為“小橘子”。他們將“城市山居”稱為上海橘子樹傳統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橘子樹”),目前擁有三處“山頭”:涼城路的幸福文殊院(以下簡稱“文殊院”,傳統文化書院),花木路的自助茶書屋(國內第一家全自助的茶書空間)和留云舍(隱秘的私人茶空間)。
走進文殊院,當兩扇木質大門緩緩打開的時候,記者感覺一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所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充滿溫暖和希望。“文殊”是智慧的意思,“橘子樹”希望通過在文殊院傳播傳統文化,開啟每個人內心的智慧,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讓自己幸福,也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
文殊院占地1400平方米,設有包括多功能廳、青年創業基地、大講堂、兩間教室、舞蹈間、書法間,廚房和樓頂天臺等。這里裝修古樸典雅,裝飾物件簡樸、自然、不奢華,小器具則追求別致用心;空間內外懸掛許多禪意字畫,且大部分都是“小橘子”的作品;放眼望去,一排排書架上的圖書正等著有緣人的開啟。在這里,“橘子樹”舉辦各類傳統文化類課程、講座、茶會、興趣小組等活動。“一起學習,一起開創事業,為社會環境的改善做一些幸福的事情。”明安如是說。

01 留云舍
明安是“橘子樹”的創始人之一,本職是律師。此刻,她輕松地盤腿坐在記者旁邊,笑意盈盈,眼角眉梢帶著寧靜和喜悅。受此感染,記者也挑了一個舒服的坐姿,坐得“東倒西歪”—自由、熟悉、安心,這是記者對她的第一印象。但是其實,這只是我們的初次見面。
除了為大家提供各種公益課程外,文殊院還踐行國際上流行的“共享社區”概念。在這里,有公共廚房供年輕人烹制佳肴,有公共衣櫥供年輕人選擇正裝參加各種活動,還有公共空間供年輕人創業學習等等。
在城市中生活得累了,不用選擇遠行。拋下煩惱,不妨來到文殊院的共享單間住上幾晚,和明安、有趣的“小橘子”們聊聊天、品品茶、看看書,便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敬上第二杯茶,你是我的朋友;敬上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愿意用生命來守護你……
在“橘子樹”,無論是新朋友還是舊相識,見面三分笑、未言先奉茶不僅是“小橘子”的待客之道,也是他們視為傳統文化覺醒的一種方式。2010年9月22日,“橘子樹”參與了“上海市精神文明辦”在黃浦號游輪上舉辦的“我們的節日—海上升明月—2010上海世博會中外參展方中秋佳節聯歡活動”,展示了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博得各界好評。
在他們眼里,飲茶體現了一種精神追求,其程式是脫俗的、超然的、神圣的,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師法自然”“五行協調”及儒家的“情景合一”都涵納其中。

02 幸福文殊院
“心茶”是“橘子樹”的特色課程之一,意為“心在茶前,以茶為媒”,從生活中最為貼切的感受入手,在水氣和茶香的升騰中,尋到一方安頓身心的樂土。記者覺得這與東方哲學思想提倡“清靜、恬澹”相當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這廂,我與明安老師對話;那廂,“小橘子”陳大獎正專心致志地為我們泡茶。洗手,溫壺,燙杯,裝茶,高沖,蓋沫,淋頂,洗茶,洗杯,分杯,低斟……此刻,這個平日里熱情開朗的姑娘仿佛換了一個人,有條不紊地做著一切。
聽見談話聲音變小了,陳大獎便緩緩地為我們奉上兩杯茶。望著茶葉在茶湯中寧靜致遠的姿態,記者不禁想起了陸羽在《茶經》中所寫的“華之薄者曰沫……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于樽俎之中……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
于明安而言,傳統文化早已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她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標志,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橘子樹”希望從一杯“心茶”開始,在傳統文化的浸淫中,年輕人能妥帖地安頓身心,認識自己,看清世界。
但傳統文化的精神并不僅僅只是局限在某些形式中,“中華五千年沉淀下來的瑰寶應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讓他們堅定地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
基于此,為了讓年輕人更好地去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2017年5月4—28日,“橘子樹”聯合上海虹口團區委、上海浦東新區高行鎮團委、上海浦東新區高行鎮精神文明辦、摩拜單車等,發起大型公益倡議“五四青年文化月”。在短短的兩周時間內,他們舉辦多場國學專場論壇及活動,內容涵蓋了太極、古琴、尺八(隋唐時期的主要宮廷樂器)、書法、《論語》研讀、鶴鳴詩會等,多維度地展現絢爛的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橘子樹”還邀請了各大高校的年輕學子身著漢服,走入人流密集的南京路步行街、田子坊等,展現當代青年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詮釋。
此心安處是天堂。每個人都需要一片靈魂的棲居地。
在“橘子樹”,每個“小橘子”都是自由的。他們身著漢服、打著赤腳,或讀書,或泡茶,或詠詩,尋找心中的一片凈土。無論世事嘈雜,在這片“世外桃源”中,他們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從2010年5月開始走到今天,從最初“給千千萬萬個在上海的年輕人一個家一般的地方”到“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學習和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7年多的時間,“橘子樹”一步一個腳印,從一棵小樹變成參天大樹,吸引了許多靈魂有香氣的年輕人前來汲取生命的養分。
明安說,很多人也曾開玩笑說沒想到在這個追求商業利益的時代,我們能撐這么久。“他們似乎覺得做公益是有錢人的事情,并且金錢才是做好事的前提。”但是,如果仔細看看每個“小橘子”的背景就能知道,大家都是普通人,自費貼錢參與其中,并沒有誰有特別高的收入,“我們只是一群希望能從自身出發,做點力所能及奉獻的人。我們是一群平凡的人,只是開了一個頭而已。雖然會有很多煩惱,甚至感到力不從心,但當看到其他人努力做公益的時候,我們只是想跟隨他們的腳步,為更多的人提起燈,照亮‘心路’!”